第140章 光耀寰宇(1/1)
贞观四十九年深秋,一支风尘仆仆的船队驶入广州港。桅杆上悬挂的既非商旗也非军幡,而是一面绣着书卷与灯台的紫色旗帜。码头上翘首以盼的官吏们突然骚动起来——为首的楼船甲板上,赫然立着三具水晶棺椁!
"是光明卫!"市舶司通判惊呼,"快禀报朝廷,晋阳公主回航了!"
水晶棺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晕。透过晶莹的壁板,可见每具棺内整齐码放着数百卷典籍,最上层还放着不同的信物:一束金麦穗、一块星象盘、一柄镶嵌宝石的短剑。
"公主何在?"广州刺史焦急地询问水手。
满脸风霜的老船长沉默地指向船舱。当众人掀开帘幕时,只见晋阳公主静静躺在卧榻上,怀中紧抱着一盏青铜灯,额间那道象征着"文明使者"的金纹已然黯淡。
"殿下在狮子国染了热毒..."随行医官哽咽道,"临终前,她命人将所有抢救的典籍封入水晶棺,说这样就能...永存不腐..."
---
消息传到长安时,李承乾正在终南山"文明洞窟"监督最后一批典籍的封存。信使跌跌撞撞冲入洞窟,却见皇帝面前摆着三盏刚点燃的铜灯。
"陛下..."信使扑通跪地,泣不成声。
李承乾的手稳如磐石,将第三盏灯轻轻放在新凿的壁龛里。灯身上刻着"晋阳"二字,火光映照着旁边两盏早已燃尽的铜灯——那是颜师古与马周的纪念灯。
"兕子带回了多少典籍?"皇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七、七百余卷..."信使捧上清单,"其中有天竺的《吠陀医典》、大食的《光学密要》,还有..."
"不够。"李承乾突然转身,眼中似有火焰燃烧,"传旨:扩建光明卫,朕要三千死士赴天下搜书!"
当夜,终南山突发异象。守陵人声称看见洞窟入口处的长明灯形石刻自行发光,将整座山壁照得如同白昼。更诡异的是,那些本应封存在洞窟深处的琉璃典籍投影,竟凭空显现在山壁上,引得长安百姓纷纷跪拜。
---
贞观五十年春,一场特殊的葬礼在大明宫举行。晋阳公主的水晶棺被安放在特制的"光明殿"内,周围环绕着她毕生收集的万卷典籍。李承乾打破礼制,允许百姓入殿瞻仰,唯一的要求是:每人必须背诵一段诗文方可进入。
葬礼第七日,一个披着黑纱的女子领着群孩童来到殿前。当守卫要求她背诵时,女子掀开面纱,露出满布疤痕的脸——这是当年被晋阳公主治愈的大食女奴!
"我...我不识字..."女子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个布包,"但我会唱这个..."
包裹里是块烧焦的泥板,上面依稀可见楔形文字。女子轻抚泥板,用古老的巴比伦语唱起歌谣。奇迹发生了,水晶棺中的晋阳公主遗容竟泛起微笑,引得在场众人惊呼。
"陛下!"阿蛮拄着拐杖匆匆赶来,"这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残片,世界上最古老的..."
"朕知道。"李承乾凝视着妹妹的面容,"兕子终于找到了她最想要的珍宝。"
葬礼结束后,那块泥板被永久嵌在水晶棺盖上。而女子和那些孤儿,则被编入了新成立的"诵经团",专门背诵即将失传的古老史诗。
---
与此同时,裴明远在漠北的冰原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率领的"光明卫"分队被暴风雪困在北海(贝加尔湖)畔,二十箱刚从天竺运回的佛经面临被毁的危险。
"大人,弃书保命吧!"当地向导苦苦哀求,"这白毛风一起,十天半月都..."
裴明远解下大氅盖在书箱上,转身对三百卫士喊道:"当年晋阳公主为救《吠陀医典》,孤身闯入瘟疫区!今日我等若弃书而逃,有何面目见陛下?"
风雪中,卫士们默默围成圈,用身体为书箱筑起人墙。最年轻的士兵突然掏出个铜制小灯——这是出征前从长明灯台取的"火种"。
"大人,我带了..."
话音未落,一阵狂风吹熄了微弱火苗。就在众人绝望之际,远处突然亮起星星点点的火光。原来是被唐军收编的骨利干部落,他们听闻"文明使者"遇险,竟举族前来救援!
"裴大人!"部落酋长用生硬的汉语喊道,"我们带...带了这个!"
他身后的雪橇上,赫然堆着几十块半透明的冰块。骨利干人娴熟地将冰块垒成半球形,中央放置书箱。当阳光透过冰层,箱中的温度竟奇迹般维持在冰点以上!
"这是..."裴明远抚摸着冰屋墙壁。
"祖传的'冰藏书'术!"酋长骄傲地挺起胸膛,"陛下说过,各...各美其美!"
三个月后,当这支奇特的队伍抵达长安时,李承乾亲自出城相迎。皇帝抚摸着那些完好无损的经卷,突然对骨利干酋长深深一揖:"卿救文明之功,当封'冰原侯'!"
---
贞观五十一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悄然降临。终南山洞窟的守吏惊恐地发现,最早封存的那批石板典籍表面,竟出现了细密的裂纹!
"陛下,老臣查验过了。"将作大匠捧着块《论语》石板,双手不住颤抖,"是地气变化导致石质酥松,恐怕..."
李承乾盯着石板上渐渐模糊的字迹,突然问道:"阿尔达希尔的'光刻术'研究得如何了?"
当夜,一场秘密实验在长明灯台顶层展开。波斯少年阿尔达希尔调试着复杂的透镜装置,将一束强光聚焦在特制的琉璃板上。随着"嗤"的轻响,琉璃表面竟浮现出清晰的文字——正是从石板临摹的《道德经》!
"成了!"少年欢呼雀跃,"陛下,用这种'光刻琉璃板',典籍可保万年不蚀!"
皇帝却没有立即表态。他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方向:"全部重刻需要多久?"
"现有工匠...至少二十年。"
"太慢。"李承乾转身时,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传旨:即日起,全国州县学堂增设'刻经科',专授光刻之术。另设'文明俸',刻经匠人秩同九品!"
这道圣旨引发的连锁反应超乎所有人预料。短短半年内,大唐境内新增刻经作坊三千余处,连偏远如吐蕃、南诏的部落都派来了学徒。更令人惊叹的是,各地竟自发形成了"护经队",专门护送刻好的琉璃板进京。
---
贞观五十二年冬,李承乾在新建的"万国文明阁"主持落成典礼。这座通体由琉璃砖砌成的建筑,外墙镶嵌着七万块刻有不同文明典籍的琉璃板。当正午阳光照射时,整座楼阁会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将经文投影在周围的白玉广场上。
"陛下请看。"阿尔达希尔激动地操作着新研制的"光阵","这样转动透镜,就能随时调阅任何一页!"
李承乾却没有看那些神奇的光影。他的目光停留在阁中央的三盏铜灯上——那是为颜师古、马周和晋阳公主设的长明灯。此刻三灯竟无风自动,火苗齐齐指向西方。
"陛下?"阿蛮担忧地扶住突然踉跄的皇帝。
"传裴明远。"李承乾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朕要再派光明卫西行,这次...要走得更远。"
老学士这才发现,皇帝手中攥着份刚到的奏报:大食内乱再起,君士坦丁堡图书馆遭焚,幸存学者带着最后一批古希腊典籍逃往了更西方的国度——高卢。
---
贞观五十三年春分,裴明远率领三千光明卫誓师西征。誓词不是常见的"马到成功",而是李承乾亲拟的十六字:"文明不绝,薪火永传;身死异域,魂归长明。"
送行的人群中,有个绿眼睛的波斯少年默默记下了这个场景。许多年后,当阿尔达希尔在巴格达建立第一座"东方文明学院"时,他总会向学生讲述那个清晨:长安城墙上,年迈的李承乾手持铜镜,将第一缕晨光反射在远征队伍的旌旗上,宛如神启。
而在终南山巅,阿蛮正对着新刻的《万国文明志》石碑喃喃自语。碑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是岁,长明分灯已达一百零八处。东至倭国富士,西抵拂菻雪峰,南达林邑椰林,北及骨利干冰原。陛下曰:此非终点,始也。"
山风拂过老学士的白发,将他的低语送向远方:"陛下,您看到了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