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医泽苍生(2/1)

太医院前的青石板上排起了长队。天刚蒙蒙亮,从京畿各县赶来的百姓就已在此等候。队伍最前方,几位身着素袍的医官正在为一位老妇诊脉,旁边的小学徒飞快地在竹片上记录着症状。

"大娘,这是七日份的'清肺散'。"医官包好药末,又递过一块木牌,"三日后凭此牌来复诊,不必再排队。"

老妇千恩万谢地离去,队伍中响起一片赞叹。这是太医署新设的"惠民医局",专为平民百姓提供免费诊疗。更难得的是,这里看病不问身份,连最卑贱的奴婢也能得到救治。

皇城内的李承乾正在翻阅医局送来的《诊籍》。这些按日记录的病例,详细记载着各种症状与用药效果。他特别注意到"咳喘"一症下,不同医师开出的方子各有千秋。

"传孙思邈。"皇帝放下竹简,"朕有事请教。"

须发皆白的老神医很快到来。听完皇帝的问题,他捋须笑道:"陛下明鉴,这正是老朽推行'医案集议'的初衷——让诸位医师各抒己见,再择优推广。"

"善!"李承乾眼前一亮,"何不将此法制度化?每月朔望,召集太医署精英会诊疑难杂症。"

"老朽还有一请。"孙思邈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老朽整理的《千金方》,想请陛下准予刊印,惠及四方。"

李承乾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百种常见病的治法,用药多取寻常草木,甚至还有"以形补形"的食疗方。

"妙哉!"皇帝拍案叫绝,"朕命将作监以活字精印千部,分发各州县。另在太医署设'方剂库',广收民间验方。"

诏令一出,各地献方者络绎不绝。有深山隐士献出祖传金疮药,有江湖郎中呈上秘制接骨膏,甚至还有胡商贡献了大食的眼科疗法。晋阳公主主动请缨,带领太医署众医日夜整理,按病症分类编纂。

小公主别出心裁,将药方按"急缓养"三类标注:急症方求速效,缓症方重调理,养身方宜平日服用。更妙的是每方末尾注明"宜忌",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这日李承乾巡视太医署,发现后院新建了几间砖房。推门进去,只见里面摆满笼屉,蒸汽氤氲中,几位药师正在炮制药材。

"陛下,这是'蒸药房'。"孙思邈介绍,"药材经蒸晒后,药性更纯,也更易保存。"

隔壁的"炼丹室"更令人称奇。不同于方士的铅汞之术,这里用特制琉璃器皿提纯药物精华。一位年轻药师正将蓬莱紫草浸泡后蒸馏,得到几滴晶莹的紫色液体。

"此物一钱可抵原草一斤!"老神医兴奋地说,"只是制法繁琐..."

"无妨。"李承乾当即决定,"设'药工坊'专司此事,朕要最好的伤药配给边军。"

随着《千金方》的传播,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了——许多州县缺医少药。李承乾召集众臣商议,最终决定在各道治所设立"医官学",选拔聪慧子弟学习基础医术,两年学成后派往各县。

"陛下,培养一个医师至少五年..."太医令犹豫道。

"先解燃眉之急。"李承乾早有打算,"学成者称'医助',专治常见小病,大病仍送州府。每年考核,优异者可深造。"

与此同时,药圃的扩建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禁苑东南角划出百亩地,按气候分设"温凉干湿"四个区域,试种各地药材。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琉璃药宫"——用透明琉璃瓦搭建的暖房,可培育南方珍稀药草。

初夏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痢疾在京畿蔓延。太医署全体出动,在长安各坊设立临时医点。晋阳公主发现,许多贫民区患者不愿就医,细问才知是怕传染家人。

"皇兄,儿臣想设'隔离病舍'。"小公主连夜入宫禀报,"孙爷爷说有些病会'过人'..."

李承乾立即准奏,更下令将城外的废弃军营改为临时医所。为消除百姓顾虑,他命人在病舍周围遍植薄荷、艾草等驱疫植物,又派高僧道士每日诵经祈福。

疫情刚稳,江南又报疟疾。太医署紧急调配新研制的"青蒿丸",效果却参差不齐。孙思邈调查后发现,是各地青蒿品质差异所致。

"陛下,当设'药检司'。"老神医建议,"统一药材采制标准。"

"准。"李承乾补充道,"再设'药引制',注明每批药材产地、采时,以便追查。"

这项制度催生了日后的"道地药材"体系——巴蜀的黄连、江南的薄荷、陇西的当归...各依水土之宜,择优而种。更妙的是,太医署将这些经验编成《采药图经》,图文并茂地指导药农。

八月里,太医署迎来一位特殊客人——波斯医师穆萨。此人精通眼科,尤其擅长用水晶片矫正视力。李承乾特许他在惠民医局开设专科,很快求诊者盈门。

"陛下,穆萨大夫的'镜片术'神乎其技!"晋阳公主兴奋地比划着,"能让模糊多年的老者重见光明!"

"既如此,当广传其术。"李承乾当即决定选拔十名太医署学子随穆萨学习,同时命将作监研制更精密的水晶磨具。

秋高气爽时,李承乾在禁苑举办"百医会"。来自各地的名医齐聚一堂,交流医术。最引人注目的是"解剖图"展示——孙思邈根据多年研究,绘制出精细的人体内脏图谱,颠覆了许多传统认知。

"诸君请看,"老神医指着图表,"肺非六叶,实为五瓣;心不在正中,而偏左胸..."

台下众医哗然,有人质疑,有人惊叹。李承乾却看得入神,突然问道:"孙卿,这血管走向,可否用于解释针砭之理?"

"陛下圣明!"孙思邈激动地说,"正是如此!老朽已据此改良了针灸穴位图。"

会议持续三日,成果丰硕。最实用的要数"急救十术"——针对昏厥、溺水、骨折等急症的现场处理方法,简单易学,连孩童都能掌握。李承乾命画工将其绘成挂图,张贴于各州县衙前。

随着医学发展,一个新的难题浮现——如何处置庸医误人?刑部提议严惩,太医署则主张以教代罚。李承乾斟酌再三,决定设立"医考制":从医者需通过基础考核,取得"医凭"方可执业;已有行医经验者,需补考理论。

"陛下,民间多有祖传秘术..."太医令小心提醒。

"特许'家传医'备案行医,但须公开常用方剂。"李承乾平衡各方,"另设'医讼司',专理医疗纠纷,既护患者,也保良医。"

寒冬腊月,边关送来急报——北境大雪,将士多生冻疮。太医署连夜赶制"温经膏",由驿骑快马加鞭送去。李承乾特意下诏,命边军每帐必备"急救囊",内装止血散、金疮药等常备药物。

除夕前,惠民医局统计全年诊疗人数——竟超过十万之众!更难得的是,因有了正规就医渠道,长安城的巫婆神汉几乎绝迹。

"陛下,老朽近日整理西域医书,发现大食有种'人痘术'..."孙思邈在年宴上提起一个惊人发现,"取痘痂研粉吹入鼻中,可防天花!"

李承乾立即意识到其价值:"此术可曾验证?"

"岭南有胡商试用,十人种痘,九人不染。"老神医谨慎地说,"只是风险不小..."

"先在死囚中试验。"李承乾决定,"若有效,再选健卒试用。事关人命,务必谨慎。"

开春后,太医署迎来重大改革——按病症分设"十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口齿科、针灸科、伤科、瘟疫科及养生科。每科设博士一员,生徒专精一业。

晋阳公主被委以重任,总领《太医署方剂集成》的编纂。小公主创造性地采用"三色标注法":黑方为经典古方,蓝方为验证有效的民间方,朱方为太医署独创秘方。

"皇兄,儿臣发现许多穷苦人家看不起病,是因为药方里用了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一日晚膳时,小公主忧心忡忡地说。

"兕子有何良策?"

"孙爷爷说,很多名贵药材其实可以用寻常草木替代。"晋阳公主献上一卷竹简,"这是整理的《代用药表》,比如沙参可代人参,牛膝可代鹿茸..."

李承乾当即诏令,惠民医局用药一律从简,必要时采用替代方案。同时命司农司扩大普通药材种植,平抑药价。

五月端午,按照习俗该喝雄黄酒驱邪。太医署却贴出告示,指出雄黄有毒,建议改用艾草、菖蒲等安全药材。开始还有人质疑,直到孙思邈亲自演示雄黄加热后产生剧毒的过程,百姓才恍然大悟。

"移风易俗难啊。"老神医感叹。

"但必须做。"李承乾坚定地说,"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导人向善。"

盛夏时节,一场怪病在江南渔村蔓延。患者全身浮肿,太医署派去的医师束手无策。正当危急时,一位当地老渔妇献出秘方——用海藻与某种贝壳煅灰合服,竟有奇效。

"陛下,此方当收载入典!"孙思邈激动地呈上样本。

李承乾却想到更深:"渔村多此类怪病,是否与饮食有关?"他立即派太医署与司农寺联合调查,最终发现是因长期食用某种有毒藻类所致。御厨据此编撰《食忌录》,列出常见食物的相克与禁忌。

随着医政完善,李承乾将目光投向了监狱。诏令各州县牢狱必须定期熏药,囚犯每日放风;重病者准保外就医;孕妇移居"待产室"。这些仁政连酷吏来俊臣都不得不承认,确实减少了囚犯病死率。

秋分这天,太医署前举行了隆重的"医典颁赐礼"。三百部精装《太医署方剂集成》被赐予各道医官学,作为标准教材。更隆重的是"十大医家"的授衔仪式——来自民间的十位杰出医者被授予"国医"称号,享五品俸禄。

"陛下,老朽近日研读《黄帝内经》,深感预防重于治疗。"孙思邈在御前会议上提出,"当推行'四季养生法',教百姓顺时调养。"

"正合朕意。"李承乾当即决定编撰《百姓养生册》,免费发放。同时命各州县设立"养生堂",教授导引、按摩等保健之法。

寒冬来临前,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启动了——在各州县修建"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病患者。这些病坊多由废弃官舍改建,配有简易病床和药灶。最难得的是,李承乾特许僧人、道士入坊照料,既解决人力,又给予修行者积德之机。

腊月祭灶日,晋阳公主献上特殊贺礼——太医署本年统计显示,长安城死亡率比去年降低三成,其中孩童夭折数减少近半。

"此乃朕今年收到的最佳贺礼。"李承乾欣慰地说,"兕子,你可知为何朕如此重视医事?"

小公主想了想:"因为百姓健康,国家才能强盛?"

"不仅如此。"皇帝望向远方,"治国如医病,防微杜渐胜过亡羊补牢。朕愿这大唐天下,人人得享天年,无有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