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民天为本(1/1)

春雨淅沥,润泽着京畿新垦的农田。李承乾披着蓑衣,蹲在田埂上,指尖拨弄着一株嫩绿的稻秧。这"双穗稻"是司农寺从岭南引进的新品种,经过去岁试种,收成比寻常稻种高出三成有余。

"陛下,小心泥污了龙袍。"老农张五在一旁局促地搓着手。

"无妨。"李承乾笑着指向不远处的水渠,"这新修的闸口可还便利?"

张五顿时眉飞色舞:"便利极了!往年这时候要全家老小轮班踩水车,如今只需扳动闸门,活水自流!"说着指向田边一座砖砌小屋,"更妙的是这'水则房',里头刻度清晰,再不会为争水打架了。"

李承乾顺着他所指望去,只见小屋墙上刻着精细的水位标尺,旁边还挂着《轮灌章程》。这是工部新推行的"均水法",将灌溉时间按田亩数精确分配,彻底解决了农户争水的千古难题。

"老丈觉得这稻种如何?"

"好是好..."张五犹豫片刻,"就是秧苗期易生虫害。"

回宫路上,李承乾特意绕道司农寺。这座往日冷清的衙门如今门庭若市,各地农官往来不绝。正堂墙上悬挂着巨大的《大唐农事图》,标注着各道特产与耕作时序。

"陛下!"司农卿匆忙迎出,"岭南新到的荔枝苗刚入暖房..."

"先说说双穗稻的虫害。"李承乾直奔主题。

司农卿立即引皇帝来到后院的"验田"。这里划分成数十个小块,每块种植着不同品种的稻子,有的叶片上罩着细纱,有的旁边种着特殊香草。

"臣等试验发现,间种香茅可驱虫三成。"司农卿指着一片长势良好的试验田,"若再配合'火诱法'——夜间田边点火盆诱杀飞蛾,效果更佳。"

李承乾仔细查看每块试验田的记录,突然在一处停下:"这块为何收成格外好?"

"陛下明鉴!这是新推的'稻鱼共养'法。"司农卿兴奋地解释,"田中养鲤,鱼食杂草害虫,鱼粪肥田,一举三得!"

"妙!"李承乾击掌赞叹,"速编《种稻新法》,发各州县推广!"

司农寺的偏厅里,几位老农正围着沙盘争论什么。走近才知是在研讨一种新式犁具——"耧犁",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

"这是河间老农赵铁柱所创。"司农卿介绍,"臣等稍加改良,加装了调节深浅的机关。"

李承乾亲自试推了几下,立即发现其价值:"一具可抵三人力!赏赵铁柱绢五十匹,授'农师'衔!"

次日朝会,户部奏报去岁赋税时,特意提到试点"稻鱼法"的州县,平均增收两成。李承乾当即下诏:免除这些州县三成春税,鼓励更多农户尝试新法。

"陛下,司农寺请拨专款购备良种..."司农卿出列奏道。

崔敦礼立即反对:"国库岂能无限制支出?"

"崔卿,"李承乾不慌不忙,"朕问你,若花一贯钱买种,能多收十贯粮,这买卖做不做?"

"自然做得..."

"这就是了。"李承乾笑道,"传旨,设'惠民种库',各州县备优选粮种,农户春借秋还,只加一成息。另选精明吏员为'劝农使',下乡教授新法。"

这道圣旨引发连锁反应。各地官员发现,劝农成效直接关系到考绩,纷纷挖空心思引进良种、改进农具。最积极的要数洛阳令,竟在衙门口摆起"农器擂台",悬赏征集改良设计。

暮春时节,李承乾在禁苑划出百亩地,亲自主持"御耕礼"。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用的全是新式农具——耧犁、脚踏水车、风力扬谷机...围观的老农们看得目不转睛。

"陛下,这水车比俺村的轻省多咧!"一个来自河东的老汉壮着胆子喊道。

"老丈若想学,可去将作监报名。"李承乾抹了把汗,"朕已命工匠们分赴各道,免费教授制作之法。"

礼毕,皇帝宣布将禁苑半数土地辟为"劝农园",专门展示各地先进的耕作技术。更令人惊喜的是,园中特设"农学堂",招收农家子弟学习算术、天文等知识,培养新一代"知农"。

初夏的某日,晋阳公主兴冲冲地跑来:"皇兄!孙爷爷用蓬莱紫草配出新药,能治稻瘟病!"

李承乾立即带妹妹赶往太医署。只见药圃旁新建的"农药坊"里,孙思邈正指导弟子们熬制一种紫色药液。

"陛下,此药兑水喷洒,可防三成稻瘟。"老神医献上一册《保禾方》,"老朽还整理了二十四种常见农害的防治之法。"

"孙卿真乃国宝!"李承乾郑重接过,"朕命司农寺立即刊印,发往各州县。"

随着《保禾方》的推广,一个意想不到的行业兴起——"农药师"。这些走乡串户的郎中,既懂医术又通农事,很快成为农户们最欢迎的人。朝廷顺势推出考核制度,合格者授予"农医"衔,享受吏员待遇。

六月里,河东道突发蝗灾。正当州县紧急组织扑打时,朝廷派来的"除蝗队"带来了新发明——"捕蝗车"。这种装有纱网和漏斗的独轮车,一日可捕蝗百斤,捕来的蝗虫还能喂鸡鸭。更妙的是队中配发的"诱蝗散",用特殊气味将蝗虫引到指定区域集中消灭。

李承乾密切关注灾情,每日必看蝗灾图报。当听说有些农户因害怕绝收而提前收割青苗时,他立即下诏:受灾州县可申请"青苗贷",官府按预估产量借粮,来年丰收时归还。

"陛下,此例一开,恐有效仿者..."户部侍郎担忧道。

"宁可虚耗万石,不可饿死一民。"李承乾斩钉截铁,"另传旨太医署,派员巡视灾区,防大疫。"

蝗灾刚过,江南又报水患。李承乾连夜召集工部官员,决定采用新式"分流法"——不再一味加高堤坝,而是在上游开挖泄洪渠,将洪水引入预备的蓄洪区。

"这些蓄洪区平日可作鱼塘、稻田。"工部尚书解释道,"汛期才启用,百姓损失由官府补偿。"

新政推行迅速。最令人称道的是"水牌制"——每段河堤立牌标注责任户,平日养护有功者赏,决堤失职者罚。一时间,沿河百姓自发组织巡堤,再不用官府督促。

中秋前后,各道"丰庆会"陆续举行。今年格外热闹,新增了"农技比试"环节——比插秧速度、赛收割技巧、竞粮食品质...李承乾特许优胜者可入京参加御前"劝农大典"。

长安城的劝农大典堪称盛世奇观。朱雀大街上,各地老农展示着精心培育的作物:三尺长的稻穗、拳头大的麦粒、重达十斤的萝卜...最引人注目的是岭南献上的"四季荔枝树",据说一年能结果两次。

李承乾在皇城楼上设宴款待这些农事能手。宴席上的食材全是各地特产,由御厨精心烹制。酒过三巡,一位巴蜀老农颤巍巍地献上一包种子。

"陛下,这是小老儿祖传的'百日熟'稻种,山间薄田也能种..."

司农卿立即解释:此稻生长期短,特别适合山区。李承乾郑重接过,当场赐老农"五品农大夫"荣衔。

大典过后,司农寺忙得不可开交。各地呈报的农书堆满三间厅堂,光是新式农具图样就收集了百余种。李承乾命成立"农书编修馆",由晋阳公主总领,将这些散落民间的智慧整理成册。

小公主别出心裁,将农书按"天、地、人"三才分类:天部记农时气象,地部载土宜之法,人部录巧匠发明。更妙的是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即使不识字的农夫也能看明白。

冬日里,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惠民种库"首次实现盈余。原本担心农户会拖欠种粮,没想到新法推广后产量大增,百姓还贷格外积极,有些州县甚至出现排队还款的景象。

李承乾借机推出"义仓新制":各乡设"常平仓",丰年平价收储,荒年平价放粮;另设"备急仓",专储药石、寒衣等应急物资,由当地德高望重者管理。

"陛下,义仓耗资巨大..."崔敦礼习惯性地想反对。

"崔卿,"李承乾指着案上的奏报,"去岁全国粮税增收四成,丝绸多产五成,这些从何而来?正是百姓安心生产所致。朕今日投桃,来日报李,何乐不为?"

年关将至,各州县开始"上计"。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考绩最重"民生六事"——田亩增否、户口加否、徭役均否、讼狱平否、盗贼息否、道路通否。一些往日以文采着称的官员,如今也在田间地头晒得黝黑。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的"治绩第一"——汴州刺史王丘。此人到任三年,推广新式水车百余架,开挖沟渠三百里,更组织百姓在黄河滩涂上种柳固沙,新增良田万亩。李承乾破格擢升其为户部侍郎,专司全国农政。

"陛下以农事为要,实乃苍生之福。"魏征在除夕宴上感慨,"老臣近日翻遍史册,未见有如此重视民生的盛世。"

李承乾举杯遥敬四方:"朕不过是顺应天道。民为邦本,食为民天,重视农桑,即是固本培元。"

正月初三,李承乾带着晋阳公主微服私访京郊。在一处名为"安乐里"的新村,他们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景象——整齐的砖房排列在硬化过的村道两旁,每户门前都贴着"五谷丰登"的桃符。村中央的社学里,孩子们正在诵读新编的《农谚歌》;磨坊旁,几个妇人用新式纺车边劳作边说笑。

最热闹的是村口的"农议亭",老农们围坐讨论春耕计划,墙上挂着官府发放的《农事历》和《节气图》。见有生人来,里正热情相迎,自豪地介绍起本村的"三连冠"——连续三年夺得县里"丰产魁首"。

"这都是托陛下的福。"里正指着远处一片果林,"那是官贷的梨树苗,去年刚挂果,就卖了好价钱。今年准备再租十亩坡地种茶..."

回宫路上,晋阳公主忽然问道:"皇兄,为何您对农事如此精通?"

李承乾望着远处劳作的身影:"为君者不必样样亲为,但须知民间疾苦。兕子记住,宫殿再华美,终要立在坚实的土地上。"

开春后,司农寺呈上《大唐农政全书》的初稿。这部多达百卷的巨着,汇集了全国各地农耕智慧,从选种育苗到防灾除害,无所不包。李承乾亲自作序,命将作监以活字精印百部,分藏各道。

随着农书传播,各地掀起了学习新法的热潮。最积极的要数那些"农师"——经过考核的种田能手,如今享受吏员待遇,巡回指导周边乡村。朝廷还设立了"神农奖",每年评选杰出贡献者,由皇帝亲赐匾额。

初夏的某个清晨,李承乾站在皇城角楼上,望着远处田野里忙碌的身影。晨光中,新式水车的轮廓格外清晰,田埂上插着的"农师旗"随风轻扬。他仿佛看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粒粒种子正在破土而出,终将长成庇佑万民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