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集:优化长期效果察(1/1)

客服页面那条未完的留言还在闪,光标停在“是不是每次……”后面,像等人接话。刘好仃没急着点开,而是先把昨天标记的六条加急工单逐一过了一遍。五条已闭环,一条正在财务复核,进度正常。他这才点开那条待跟进消息,把内容复制到《长期观察专档》里,编号26,标注:“服务连续性质疑——重复出现”。

天刚亮,办公室没人,只有空调低低地响。他打开数据面板,调出过去三周的完整记录。咨询量、转化率、回款周期、协同满意度,四条线并排铺开。前两天销售组有人嘀咕“是不是到头了”,因为新咨询涨得猛,但下单的没跟上。刘好仃盯着图看了十分钟,发现一个规律:每轮宣传视频发布后,咨询高峰持续两天,真正下单集中在第七到第九天。这和老客户复购周期对得上——他们愿意等,但必须看清楚流程。

他把回款曲线拖到前台,和咨询热区图叠在一起。果然,波峰错开六天,像是呼吸的节奏。不是没转化,是还没到时间。

九点差五分,核心协作组的人陆续上线。刘好仃没发通知,只把白板架推到原位,贴上一张打印出来的趋势图。三条关键指标——工单闭环率、返佣响应时效、客户满意度——连续二十一天稳定在目标线上方,波动不超过三个百分点。他拿红笔圈出最后七天的数据点,连成一条几乎水平的线。

“不是冲上去了又掉下来,是站住了。”他说。

小王从工位探头:“可我这边电话还是多,感觉没轻松。”

“多的是哪类?”刘好仃问。

“ mostly 是问‘上次那个专员走了,现在归谁管’。”

“那就是信任转移的问题,不是策略失效。”他翻开语音记录合集,点了播放。一段段客户原声跳出来:

“你们现在有人盯事,踏实。”

“三天就上门量尺寸,比以前快。”

“发票分开开的事,专员主动打电话来确认,我没开口呢。”

放完,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这些声音是从哪儿来的?”有人问。

“系统自动抓取的,过去两周打过服务电话、且完成下单的客户。”刘好仃说,“不是我们写的反馈,是他们说话时被录下来的。”

小李翻了下自己的台账:“我手头八个老客户,最近六个都提了一次‘你们现在规矩清楚多了’。”

“这不是偶然。”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字:“稳了。”

有人犹豫:“可竞争对手那边一点动静没有,反倒让人不踏实。”

“他们不动,说明我们在打的地方,正好是他们的软肋。”他顿了顿,“咱们没搞低价,没砸广告,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实了。人家抄都不好抄——总不能也给自己立个‘两小时必回’的规矩吧?抄了也做不到,反而露怯。”

大家笑了一声。

“所以现在不是怕他们学,是怕我们自己松劲。”他擦掉一半板书,留下“稳≠停”四个字,“观察这五周,不是为了庆功,是为了看清哪些动作真有用,哪些只是热闹。有用的,得守住;没用的,趁早扔。”

会散后,他回到工位,打开共享文档,在《长期观察专档》里插入一张对比图。左边是三个月前的客户投诉词云:“没人管”“拖”“找不到人”“说不清”;右边是本月的正面反馈高频词:“准时”“专人”“讲得清”“有回音”。颜色变了,语气也变了。

他在下面写了一段总结:“经连续五周跟踪,优化后策略各项指标保持高位稳定,客户信任度持续修复,市场竞争压力有效化解。现阶段成效可定义为‘显着且可持续’。”

写完,他把链接发进群,标题起得随意:“我们走过的这一步,算不算数?”

不到半小时,群里冒出十几个回复。

“算!我上周被客户夸了三次。”

“财务说返佣申请比上月多四成,没一笔超时。”

“刚才有个客户说,‘你们这阵子像换了家公司’。”

刘好仃一条条看完,没回,只把文档权限设为“仅查阅”,归入“成果确认”文件夹。然后泡了杯速溶咖啡,杯子摆正,杯柄朝外。

中午饭点,他没去食堂,坐在位置上啃饭团。手机震了一下,是系统提醒:昨日发布的简化版视频,播放量破两千,评论区第一条不再是质疑,而是一个问句:“能不能帮我看看我家阳台?”

他点进去,对方附了张照片,玻璃栏杆歪斜,一角裂了缝。他顺手转给外勤组,备注:“优先安排,今天能去就去。”

两点钟,客服系统弹出一条新消息。一位客户写道:“你们那个专人跟进的服务,是不是每次都要重新提交资料?”

他看着这句话,手指悬在键盘上。这次没直接标记待跟进,而是调出最近三个月同类问题的处理记录。一共十七例,全部在两小时内响应,十二例由同一专员闭环。他新建一个标签:“服务连续性验证案例”,把这十七条整整齐齐归进去。

然后回了一句:“您上次对接的专员还在岗,我让他下午主动联系您。”

发送成功后,他打开明日会议提纲草稿,在第一行写下:“巩固已有成果,重点维护三类客户:复购老户、协同案例户、主动反馈户。”

灯光照在屏幕上,映出他半边脸。他没动,也没起身,只是把咖啡杯往桌角轻轻推了半寸,刚好避开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