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0集:方案实施初见效(1/1)

第十四单刚进系统,刘好仃的手指还没从鼠标上抬起来,页面又跳了一下。

十五。

红色预警框弹了出来,像一盏终于亮起的信号灯。

他没愣住,也没急着去点确认。反而往后靠了靠椅背,轻呼出一口气,像是等了好久才等到这声“发令枪”。

他打开内部群,敲了一行字:“红色预警已触发,按卡执行。”

然后把窗口最小化,调出任务日志汇总页。时间是早上八点零七分,办公室才刚热闹起来,茶水间传来杯碟碰撞的声音,有人在低声聊周末的球赛。他没抬头,只盯着屏幕上四条并列的数据流——生产、客服、运营、技术响应,一条都没断。

他知道,真正的反馈要来了。

十分钟后,李工的消息先到。附了个表格,标题是《近三日模具切换与首件合格率对比》。里面标红了几组数据:平均切换时间缩短了四分钟,但第三班次的首件不良率略高,波动出现在凌晨一点十七分那单。

刘好仃点开原始工单记录,发现那笔订单客户要求加装双层密封槽,图纸标注不够清晰。车间按常规流程做了,结果尺寸偏了两毫米。

他记下问题,回了一句:“下次类似结构,自动推标准图解给客户确认,别直接做。”

李工秒回:“已加进应急卡备注。”

老赵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不是数据表,而是两段语音转文字。

第一条是某家电品牌采购经理打来的:“你们这次改图比上次快了一倍,我还以为会拖到明天。”

第二条来自一个老客户:“现在连怎么改都给我画好了?挺周到啊。”

老赵补了句说明:“这两个都是A类客户,之前半年没下单。今天主动问起新政策,顺便夸了服务。”

刘好仃看完,嘴角动了动,顺手转发到团队群,只写了一句话:“听见声音了。”

小周的动作最快。九点不到,他就把官网后台的用户行为报告整理成三张图表发了过来。

第一张:过去二十四小时,“自助服务通道”点击量涨了六成,尤其集中在午休和晚上下班后两个时段;

第二张:弹窗触发次数一百二十三次,点击率百分之三十一,其中九人下载了尺寸模板,五人直接提交了改样申请;

第三张最亮眼——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从昨天的五十秒,拉到了一分四十秒。

他还额外附了条备注:“有个东莞客户点了三次弹窗,最后留了电话,说想谈长期合作。”

刘好仃把这几份材料全拖进一个新文件夹,命名为“第一天实录”。他没急着下结论,而是打开监控页面,重新筛选了最近七十二小时的所有改样工单。

一共八十九单。

他一条条过,标记出哪些用了视频支持、哪些触发了专人跟进、哪些是通过弹窗引导进来的。再对照交付时间和客户反馈,慢慢拼出一张看不见的网。

当这张网成型时,他心里有了底。

九点十五分,他站起身,走到三人座位中间的位置,没开会桌,也没投影仪,就站在过道里,把笔记本屏幕转向他们。

“三张图。”他说,“看完了再说别的。”

第一张是工单响应趋势图,曲线从平缓到陡升,再到稳定回落,整体比上周同期快了近百分之十八;

第二张是客户激活回升曲线,原本沉寂的名单里,有五个企业重新点亮,互动频次明显增加;

第三张是官网停留时长增幅,阶梯式上升,最后一格直接翻倍。

没人说话。

李工摸了摸下巴,老赵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台账,小周则盯着那条翻倍的柱状图,像是不敢信。

“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个方案能不能行。”刘好仃收起电脑,“现在的问题是,它已经动起来了,咱们得跟上节奏。”

他回到座位,打开任务系统,在原有方案下新建了一个子项:“细节打磨”,并分配了三条新动作:

- 小周负责优化弹窗内容,根据客户来源渠道做差异化推送;

- 老赵牵头梳理五家回归客户的专属服务节点,下周前完成首轮回访;

- 李工协调技术组,把常见结构误差的预防措施写进模具启动预检清单。

每一条都设了截止时间,最晚不过后天中午。

“别想着一步到位。”他一边操作一边说,“我们不是在搞大工程,是在修一条每天都有人走的路。坑挖出来了,就得马上填。”

话音刚落,OA系统叮了一声。

小周发来更新:“漳州客户提交的第二笔订单已进入排产,备注写着‘照上次图文做的,没问题’。”

老赵也更新了台账:又有两家沉默客户回复“继续”,其中一家还问起了免增费承诺的具体范围。

李工那边更实在——他把昨晚替补上岗的两名技术员表现记了下来,顺手提交了一份建议:每月组织一次无预警演练,名单轮换,补贴照发。

刘好仃一一看过,点了确认。

这时,显示器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九点五十六分。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有点凉了。放下杯子时,顺手把它往右边挪了半寸,腾出更多键盘空间。

屏幕分成四个窗口:左侧是实时工单流,右侧上方是客户行为日志,下方两个分别是生产进度和客服反馈池。

他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下几个词:“弹窗迭代”、“客户标签联动”、“首件防错提示”。

正准备归类整理,前台突然传来一阵轻微骚动。

紧接着,老赵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刘师傅,刚接到一个电话,是本地建材市场的大客户,说看到朋友圈有人晒你们的改图服务,问能不能现场看样。”

“哦?”他转过头,“哪家的朋友圈?”

“不清楚,但他提到了‘老师傅不说破的三件事’那个标题。”

刘好仃顿了一下,随即笑了。

他没立刻回应,而是打开小周之前做的指南包文档,翻到第三页,那里有一张简化版的玻璃承重测试对比图,旁边配了句口语化说明:“别信口头保证,数据摆在这儿。”

他截图保存,回邮件系统,新建一封,收件人填了老赵提供的号码,主题写上“您问的现场看样安排”,正文只有两行:

“今天下午三点,我们在厂区分区演示三种常见改样效果。

带尺子来,咱们一起量。”

发送前,他又加了一句:“顺便给您带了份新打印的图文册,叫《十个客户后悔没早看的事》。”

点击发送。

屏幕闪了一下。

他坐回去,双手放回桌面,目光重新落回监控页面。

最新一条搜索词正在滚动出现:“深圳玻璃厂 改图服务 是真的假的”。

他轻轻敲了一下回车键,刷新。

页面跳动。

下一秒,一条新工单提交成功。

编号: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