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7集:新危机策略定(1/1)
小周的回复在屏幕上跳出来时,刘好仃正把笔帽拧上又拧下。消息只有五个字:“人没换,休假。”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顺手点开客户官网的更新日志——三天前,对方发布了新厂房竣工仪式的照片,背景里摆着一排崭新的镀膜设备。
他没急着说话,而是打开内部通讯群,把截图发了进去,附了一句:“查一下,这批设备是哪家供应商供的。”
不到三分钟,小周回得最快:“群里有人认出是‘科恒光材’的定制款,去年他们给华东一家厂做过同系列。”
老赵这时候端着茶杯走进来,低头瞅了一眼屏幕:“科恒?那不是专门做高透低反材料的吗?咱们这行里,能搭上他们线的,可都不简单。”
“可不是嘛。”刘好仃把椅子往后一推,起身走向会议室,“走,碰个头。”
七分钟后,四个人围在投影屏前。刘好仃把华南客户的订单数据调出来,分段拉成柱状图。从三个月前每月采购十二吨高附加值镀膜玻璃,到上周归零,曲线像被刀削过一样利落。
“这不是排产调整。”他说,“这是战略转移。”
李工皱眉:“可要是真换了供应商,按理说会有技术磨合期,不可能直接上量产设备。”
“所以人家早就偷偷试过了。”刘好仃点了点屏幕右下角的一张细节图,“你们看这台镀膜机旁边的操作员胸牌,穿的是白底蓝边工装——那是科恒自己的技术团队。”
空气静了一瞬。
老赵放下杯子:“你的意思是,他们早就谈妥了,现在只是走个形式?”
“不止是谈妥。”刘好仃翻出另一组数据,“过去一个月,我们收到的询盘多了三成,可实际成交只涨了不到一个点。多出来的需求,全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高端线冷得像冬天的水管。”
小周接话:“他们在用我们稳住市场,同时悄悄切换核心供应?”
“聪明人做事,从来不说破。”刘好仃关掉图表,拿起记事本,“但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是等他们正式退单那天再反应,还是现在就动手?”
老赵搓了搓脸:“动可以,但往哪动?人家设备都装上了,总不能上门求合作吧?”
“不求。”刘好仃翻开一页新纸,写下三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大客户?
第二,是不是彻底转走?
第三,有没有可能抢回来?
他一条条解释:“年采购额占我们高端线百分之九,是;订单断崖下跌且上了新设备,算是彻底转走;至于能不能抢回来——”他顿了顿,“还没签死约之前,都有机会。”
李工问:“可我们现在连对方决策链都摸不清,怎么介入?”
“那就先建通道。”刘好仃转向小周,“你手上那些行业群,能不能找个跟科恒打过交道的人?不用多熟,只要知道他们最近项目节奏就行。”
“能。”小周点头,“我认识一个在检测机构的朋友,常给他们做第三方认证。”
“好。”刘好仃又转头对李工,“上次你说现场适配有问题,湿度控制偏差大。既然他们刚上设备,肯定也得调参数。你带两个人,把咱们那套预处理优化方案整理成简版,做成‘技术支援建议书’。”
李工一愣:“主动送上门?”
“不是送,是借。”刘好仃笑了笑,“就说我们注意到同行新线投产,有些共性难题可以分享经验。不提买卖,只谈技术。”
老赵听得直摇头:“这招悬啊,人家未必买账。”
“买不买是他们的事。”刘好仃笔尖一顿,“我们只管递不递得出这一步。真要一点动静没有,至少说明人家铁了心不留缝。可万一……他们正在为某个参数头疼呢?”
小周眼睛亮了:“那就是我们的机会窗口!”
“对。”刘好仃合上本子,“以前我们等客户开口才动,现在得学会——他们还没说话,我们就已经站在门口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老赵叹了口气:“你是想搞‘前置预判’?”
“不止。”刘好仃重新站起来,在白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线,“一条叫‘动态响应’,继续盯消息、盯订单、盯反馈;另一条,我叫它‘主动探针’——派技术去露脸,情报组去打听,双轨并行,谁也不靠运气。”
李工问:“人力够吗?我现在这边还有两个系统升级任务压着。”
“停。”刘好仃干脆地说,“非紧急项目全部缓一周。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流程优化,是保住主阵地。”
老赵还想说什么,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眉头慢慢松开:“江西那家新厂刚回邮件,愿意提供免费样品试用,还附了生产线视频链接。”
刘好仃接过手机扫了一眼:“视频拍得挺细,关键节点都没遮。”
“但他们没合作案例。”李工提醒。
“那就让他们补。”刘好仃把手机还回去,“你去联系,就说我们要做尽调,需要他们提供三家客户联系方式,随便哪家都行,我们自己问。”
老赵笑了:“你这是要逼他们亮底牌啊。”
“做生意,谁藏得深谁被动。”刘好仃坐回椅子,“我们不怕慢,就怕看不清。宁可多花两天,也不能踩进看不见的坑。”
小周忽然举手:“我刚问到个事——科恒最近在推‘交钥匙工程’,打包设备、材料、技术支持一起卖。华南这家,很可能就是样板客户。”
刘好仃眼神一动:“那就是说,他们不只是换了材料商,是整套方案被别人包圆了?”
“差不多。”
“那就更得动了。”刘好仃抓起笔,“李工,今天下班前把建议书弄出来,明早我审完就发出去。不用写太长,重点突出我们在湿热环境下积累的数据经验。”
“发给谁?”李工问。
“发给他们的技术总监。”刘好仃敲了敲桌子,“名字我让小周去查,顺便看看这人过往有没有参加过行业交流会,偏好什么类型的沟通方式。”
老赵啧了一声:“你还研究起人来了。”
“做销售的不懂人,就像做饭的看不懂火候。”刘好仃转头对小周,“你也别闲着,建个临时追踪表,每天更新三条信息:科恒那边有没有新动作,华南客户官网有没有更新动态,还有——”他顿了顿,“咱们其他大客户,有没有类似采购倾向。”
“明白。”小周掏出平板开始新建文档。
李工犹豫了一下:“要是他们收到建议书不理呢?”
“不理也正常。”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窗边看了看厂区,“但我们得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家厂,哪怕没人喊救命,也会主动扛着工具上门看看机器运转得好不好。”
老赵摇摇头笑了:“你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做售后服务义工。”
“义工也得有人做。”刘好仃转身走回桌前,“有些关系,不是靠报价维系的。是靠一次次‘刚好你需要,我刚好在’。”
会议结束时已近中午。三人陆续离开,各自去忙手头任务。刘好仃留在办公室,打开电脑起草一份策略草案。标题写着:《关于华南客户异常应对策略(初稿)》。
他一条条列下去:
1. 技术侧:即日起启动“现场支持预备案”,准备三套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2. 情报侧:设立专项监测机制,每日汇总竞争动态;
3. 决策机制:每周一上午召开短会,评估进展并调整方向。
写到一半,小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纸:“刚问到了,华南客户的技术总监姓陈,上个月还在深圳参加过一次技术沙龙,讲过智能温控系统的应用。”
刘好仃接过资料快速扫了一遍,抬头问:“他现在还在不在群里?”
“在,但没发言。”
“加他好友。”刘好仃说,“备注写‘关于湿区镀膜工艺优化的几点思考’,附上我们去年发表的那篇小论文。”
小周眨眨眼:“这么正式?”
“越正式,越像无意。”刘好仃嘴角微扬,“让他觉得,我们不是冲着他去的,只是恰好有东西想分享。”
小周笑着点头出去了。
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刘好仃盯着屏幕最后检查了一遍文档,光标停在结尾处。他想了想,加上一句话: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对手抢走了客户,而是我们习惯了等客户开口。”
他保存文件,正准备发送给各部门负责人,电话响了。是门卫打来的。
“刘师傅,外面有个穿蓝工装的小伙子找你,说是科恒的,送来一份资料,说你们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