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1集:预案改进再评估(1/1)
刘好仃盯着屏幕上那条被拦截的日志,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在打节拍。他没说话,只是把这行记录放大,投到了会议室的主屏上。
“昨晚八点零七分,系统自动拦住了一次网关配置请求。”他开口时语气平和,像在讲昨天谁忘了关灯,“操作人是‘系统代理’,触发条件是未授权账号试图修改核心路由。整个过程从检测到阻断,耗时一点六秒。”
小李端着水杯走进来,听见这话差点呛住:“这么快?我以为至少得等人工介入。”
“现在不用了。”刘好仃点了点鼠标,调出另一组数据,“从昨天起,所有涉及网关的操作都进了高危池。只要一动,系统立刻冻结,通知两位负责人确认。我们做的第一道锁,已经咬上了。”
王工坐在后排翻着手机里的工单,抬头问:“那这段时间有没有真实客户受影响?”
“没有。”陈工接得干脆,“所有拦截都发生在预发布环境,用户无感。而且自昨晚以来,共触发七次告警,全部为自动化脚本误触,人工干预零漏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听起来挺稳啊。”小李松了口气,把笔记本合上一半,“是不是可以歇两天了?我那边语义模型还堆着一堆优化没做。”
刘好仃没回答,而是打开了另一个文档。“这是过去三天的三轮模拟测试对比表。第一列是改进前的数据,第二列是初版规则上线后,第三列是昨晚完整闭环后的结果。咱们来看看——响应延迟平均缩短了多少?”
他话音刚落,小李又把本子翻开了。
“从四十二秒压到九秒?”他瞪着眼睛,“这提升也太狠了吧!”
“不只是时间。”刘好仃滑动页面,“误报率从最初的百分之五点三降到现在的零点二,跨部门协同等待时长从平均十五分钟归零——因为现在不需要等人审批才能启动流程了。”
王工皱眉:“可这些数字都是在理想环境下跑出来的吧?真遇到突发情况,系统还能这么听话?”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庆祝,是再评估。”刘好仃把标题改成《预案有效性复盘会议》,顺手点了录音开启,“咱们得搞清楚,这套机制到底能扛住多大风浪。”
陈工举手:“我建议先看复合触发模块的表现。这部分改动最大,逻辑最复杂,万一有隐藏问题,可能平时看不出来。”
刘好仃点头,调出一段回放日志。“那就从这里开始。模拟场景:市场竞品突然降价,同时服务请求量暴涨三百 percent——等等。”他忽然停住,“我说错什么了吗?”
“percent?”小李笑出声,“您老终于用一次英文词了。”
“那是拼写错误。”刘好仃面不改色,“我本来想打‘百分比’,手滑了。”
几个人都笑了,气氛松了下来。
屏幕上的时间轴开始滚动。一条红色预警信号亮起,系统应在三秒内激活应急响应流程。画面走到第二秒半,一切正常;第三秒,判定模块应输出决策指令——但那一帧卡住了。
“超时了。”小李凑近看,“队列堆积,消息积压超过阈值,判断引擎直接跳过处理。”
“漏判一次。”刘好仃记下,“发生在峰值并发阶段,持续时间零点四秒。虽然最终靠二级监控补上了,但严格来说,算一次失效。”
“可概率才千分之四。”小李挠头,“现实中哪那么容易碰上这种极端情况?”
“问题是,”陈工低声说,“我们建这套系统,不就是为了防那‘不容易碰到’的一次吗?”
王工叹了口气:“我也觉得不能放过。万一哪天财务系统也挤在这时候出问题,叠加起来就是大麻烦。”
刘好仃没急着下结论,反而问了个题外话:“还记得咱们最初为啥要做这个预案吗?”
没人说话。
“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让领导看得顺眼。”他看着三人,“是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用惦记会不会有人偷偷改了配置,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摆。是为了哪怕我们都不在岗,系统也能自己守住底线。”
小李慢慢把笔盖拧了回去。
“所以我的意见是——”刘好仃合上平板,“当前预案有效,但还没到极限。我们可以暂时不升级强制标准,但必须建立动态再评估机制。”
“怎么做?”王工问。
“每两周自动跑一次全链路压力测试,生成报告推送到所有人邮箱。任何指标回落超过百分之十,立即触发复盘会。另外……”他顿了顿,“我把复合触发模块的判定阈值调低一级,宁可多抓几个假目标,也不能放走一个真风险。”
陈工点头:“我可以加一道备用通道,一旦主引擎超时,自动切到轻量级判断逻辑,优先保响应。”
“行。”刘好仃在文档里写下新条款,“就这么定。评估结论:预案具备应对中等级别波动的能力,残余风险可控,暂不升级,持续监测。”
会议结束,大家陆续起身。
小李临走前回头问:“下次测试什么时候?”
“下周三早八点。”刘好仃已经在排期表上标红了日期,“提前一天发模拟参数。”
王工走了,陈工回到工位开始写脚本,小李抱着电脑去召集语料小组。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
刘好仃没动,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正准备调取下一组历史日志。屏幕右下角忽然弹出一条提示:
【模拟测试任务 #T1143 已创建】
执行时间:03:00 AM
参与模块:网关控制 / 语义识别 / 权限审计
他看了眼时间,凌晨三点,正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
也是系统最容易被钻空子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