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集:应对预案细制定(1/1)
电脑右下角弹出新消息提示的时候,刘好仃正把那条“啥时候该调参数”的语音记录拖进标记文件夹。他点开通知,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客户语义分析周报,标题栏赫然跳出两个字:“趋同”。
小李凑过来扫了一眼:“这个词以前可没见过。”
“意思是,不同客户开始用差不多的话,提差不多的事。”刘好仃把报告往下拉,几行高亮词跳出来:提醒、自动、建议、省心。
王工从茶杯边抬起头:“听着像大家突然都想通了?”
“不是想通,是被带着走。”刘好仃点了点屏幕,“深玻科上个月推远程校准概念,才两周,就有六个客户在回访里问‘你们有没有类似功能’。这不是巧合,是风向变了。”
陈工默默翻出最近三次竞品发布会的文字稿,低声念了一句:“他们说,下一代设备要‘懂用户所想’。”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小李忽然笑了一声:“所以现在咱们不光要比谁修得快,还得比谁猜得准?”
“猜不准,但能盯得住。”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今天不开闲聊会了,开个正经的——未来市场变化应对预案,现在就开始搭架子。”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大字:**防、跟、应**。
“技术要变,需求要升,对手要动,这三件事不会停。我们不能等事来了再翻本子,得先把路标立起来。”
小李举手:“那标准呢?多少人说‘想要自动提醒’才算事态升级?一个算?十个算?一百个?”
王工接话:“还有,万一人家就是随口一说,结果咱们全组动员,最后发现是客户喝多了吹牛,岂不是白忙?”
陈工盯着自己刚整理的专利申报表,补了一句:“而且,响应级别怎么分?发个邮件算一级,还是停产整改算五级?”
刘好仃没答,而是打开投影,调出两张图。一张是过去四周客户提及“自动化建议”的频次曲线,另一张是深玻科创新产品线的研发进度时间轴。
两条线,在图表右侧不远处,隐隐靠拢。
“上周,五个客户提到‘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保养时间’。”他指着数据点,“前天,东明厂老陈问‘你们是不是连我怎么开关机都能管’。昨天,宏达厂张工转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叫《智能玻璃车间的自我管理》。”
他顿了顿:“这不是零星想法,是趋势冒头。咱们现在定标准,不是为了抓个别案例,是为了别错过第一个浪头。”
小李若有所思:“所以不能只看数量,还得看节奏?”
“对。”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十字,“横轴是客户反馈频率,纵轴是竞品动作强度。两边都低,叫观察级;一边明显升高,叫跟踪级;两边同时抬头,直接进响应级。”
王工点头:“这倒清楚了。可问题是——谁来盯?售后现在每天处理二十多个报修单,再加个监测任务,人不够用啊。”
“不加人。”刘好仃转过身,“咱们设个‘信息哨点’,每组每月轮一个人,花半小时汇总当周异常信号就行。不用深入查,就记三件事:说了啥、谁说的、有没有重复迹象。”
小李笑了:“相当于每周抽个幸运儿当情报员?”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了,“辛苦一周,轻松三周,公平。”
王工想了想:“那责任呢?比如进了跟踪级,下一步干啥?谁牵头?资源从哪来?”
“问题很好。”刘好仃回到电脑前,新建文档,标题打上:《未来市场变化应对预案(草案)》。
他一条条往下写:
1. 观察级:每周例会通报,由信息哨点提交简报;
2. 跟各级:启动跨部门短会,技术、客服、监测三方联动,七日内输出应对建议;
3. 响应级:成立临时小组,调配专项资源,二十四小时内制定行动方案。
写完,他抬头:“责任人按模块走。技术问题归陈工牵头,服务升级归王工,客户沟通归小李。我来协调。”
陈工看着屏幕,忽然皱眉:“万一判错了呢?比如我们以为要打仗,结果对手只是练操,怎么办?”
办公室安静下来。
刘好仃点点头:“这是个好问题。机制再严,也有误判可能。咱们不能一响警报就全员冲锋,得有退路。”
他往文档末尾加了一条:
**动态评估条款**:所有响应级行动启动后72小时内,必须提交首期效果简报。若无实质进展或外部信号减弱,自动降为跟踪级,并召开复盘会。
小李看完,笑了:“这等于给自己留了后悔药?”
“不是后悔,是调整。”刘好仃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我们不是神仙,不可能每次都对。但我们可以做到——反应快,收得稳。”
王工伸了个懒腰:“说实话,这套东西搞起来,比修机器累多了。”
“可也比修机器有意思。”小李靠在椅背上,“以前是等电话,现在是找线索。有点像破案。”
“破案也好,种地也罢。”刘好仃关掉投影,“关键是别荒了田。客户今天提一句‘要是能……’,明天可能就成了订单门槛。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提前把种子埋下去。”
陈工合上笔记本:“那我回去就把最近三个月的招聘信息重新筛一遍。深玻科招的人,方向变了,咱们就得警觉。”
“去吧。”刘好仃看了眼时间,“今天先到这里。草案我再顺一遍,明早发群里征求意见。”
其他人陆续起身收拾东西,王工临走前回头问:“这预案真能起作用?”
“不一定。”刘好仃头也没抬,“但它能让咱们少犯同一个错。”
门关上后,办公室只剩他一人。他点开文档,从头读起。
写到“资源调配路径”时,他停下来,删掉原句,重新输入:
“优先调动已有能力,避免新增负担;确需支持时,以‘轻量试点’为原则,小步验证,快速迭代。”
改完,他又打开客户语音库,重新运行筛选指令:
关键词:**提醒、帮我、建议、能不能、应该**
时间范围:近九十天
标记状态:含“普通反馈”“已关闭”
系统加载完毕,跳出二十七条记录。
他一条条看下去。
其中一条是三天前录的,客户随口说:“你们现在挺贴心的,下次能不能直接告诉我啥时候该调参数?”
刘好仃把这句话复制到预案文档的附录页,标注为:**潜在需求信号 - 案例1**。
然后他点开另一个表格,新建一行:
| 风险方向 | 客户语义迁移 | 竞品技术储备 | 当前等级 | 责任人 |
|----------|----------------|----------------|------------|--------|
| 参数自主提醒 | 近两周5例 | 深玻科申请远程校准专利 | 跟各级 | 小李 |
填完,他喝了口凉茶,手指悬在键盘上方。
窗外夜色浓重,楼道灯忽明忽暗。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打开系统后台,在用户行为日志里加了一个新监控字段:
**主动询问未覆盖功能的频次统计**。
保存设置后,页面跳出提示:
“新规则已启用,首次数据更新时间为明日8:00。”
他盯着那行字,没动。
办公室很静,只有主机风扇还在转。
他伸手摸了摸电源键,又缩回来。
鼠标移向文档标题,右键重命名。
原来的“草案”两个字被删掉,换成:
《未来市场变化应对预案(V1.0)》
光标在文件名末尾闪了两下。
他打开打印预览,页面第一行写着:
“当客户开始期待你做他们还没说出口的事,服务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