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1集:未来变化早绸缪(1/1)
刘好仃的手指还停在回车键上,屏幕上的“持续跟进”四个字刚落定,他没急着关文档。窗外的天光一点点暗下来,办公室里只剩下几盏灯亮着,小李正低头调试推送模板,王工翻着手里的回访记录,陈工盯着电脑刷新竞品页面。
他把文档标题改了:“长期响应观察记录”。
光标往下移,在最后一行敲出新的一条:客户语气缓和→信任积累→需求升级可能性↑。
敲完,他抬头看了眼三人,声音不高不低:“咱们现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客户就多信一分。可你们有没有想过,等他们信够了,要的就不只是‘解决问题’了?”
小李抬起头:“那要什么?”
“要更好用、更省心、更靠前的东西。”刘好仃点开系统后台,“比如三年前,客户投诉最多的是报警误触;两年前,开始问远程操作怎么连不上;去年,关心数据能不能导出来做报表。问题一直在变,咱们要是只盯着今天修啥,明天就得被甩开。”
王工合上本子:“可咱们又不是神仙,哪知道客户下一句想问啥?”
“不用猜。”刘好仃调出两张图,“一张是过去三年客户反馈类型的演变曲线,另一张是深玻科近三年专利申报的时间轴。你们看——每次他们发布新功能,半年内,客户就会提出类似需求。”
小李凑近:“还真对得上。”
“这不是巧合。”刘好仃指着交叉点,“技术落地需要时间,但客户的想法转变得很快。对手一推新东西,哪怕还没普及,大家心里就开始比较了。我们得学会从这些变化里找节奏。”
陈工点头:“也就是说,不能光看他们现在卖啥,还得看他们在研啥。”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追对手的研发步子,一条盯客户的抱怨升级。两条线快碰上的地方,就是将来最可能打起来的地方。”
小李眼睛一亮:“双轨扫描法?”
“叫啥都行。”刘好仃笑了笑,“关键是别等客户打电话来问‘你们有没有XX功能’,才想起来去改。我们要提前知道他们可能会问。”
王工皱眉:“可这听着像在做预测,万一猜错了呢?白忙一场不说,还耽误手头活儿。”
“我不是让你们放下手头事。”刘好仃坐回椅子,“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个优化,都是为了应对过去的不足。但未来的问题,不会照着老样子来。绸缪不是为了准确命中,是为了让反应机制更灵活。”
他打开一份旧工单:“还记得上个月李总提的那个能耗算法的事吗?当时我们答不上来,只能承诺研究。但如果早半年有人注意到,已经有三个客户零星提过类似疑问,我们是不是就能早点准备话术,甚至调整产品说明?”
小李若有所思:“所以不是非要做出新功能,而是先让人觉得——我们想到了前面。”
“没错。”刘好仃点头,“服务的竞争力,不只是快,还得有预见感。客户觉得你懂他下一步要啥,才会一直跟着走。”
陈工忽然开口:“那我们现在手里有哪些信号?”
“第一条,”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最近两个月,五个客户在回访时提到‘能不能看到更多运行细节’,不是故障报告,而是想知道设备状态趋势。这不是维修需求,是管理需求。”
小李快速记下:“往数据分析方向靠。”
“第二条,”刘好仃继续说,“宏达厂上次培训后,主动问我们有没有‘使用建议包’,类似新手引导那种。说明他们不再满足于‘能用’,想要‘用得好’。”
王工挠头:“这倒真没准备过。”
“第三条,”刘好仃看向陈工,“深玻科上个月申请了三项远程校准相关专利,虽然还没上线,但说明他们在补自动化这块短板。接下来,客户很可能会拿这个标准来比我们。”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小李打破沉默:“所以我们的优势,可能几年后就不算优势了?”
“所有优势都会过期。”刘好仃语气平静,“但反应速度不会过期。只要我们能比别人更快感知、更快回应,就能一直站在前面。”
王工叹了口气:“可这也太累了,一边修眼前的事,一边还得想三年后的事。”
“累是真累。”刘好仃笑了,“可你想啊,以前咱们修机器,修好了就完了。现在咱们也在修关系、修信任、修客户的预期。这些东西修得好,一台机器能用十年,客户也能跟十年。”
小李忍不住笑出声:“咱这是从修玻璃,变成修人心了?”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了,“客户买的是产品,留下的理由,往往是感觉。”
陈工认真道:“那我以后除了盯专利,也得多留意客户随口说的话。有时候一句‘要是能……’,可能就是下一个大需求。”
“这就对了。”刘好仃打开新文档,敲下标题:未来变化预判指引(草案)。
他边写边说:“以后每个月,我们都拉一次这样的会。不求多准,只求不断线。看看客户最近烦啥,对手最近忙啥,咱们还能准备啥。”
小李问:“要不要设个预警等级?比如普通关注、重点跟踪、紧急响应?”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搞得太复杂。核心就一点——当客户开始用新的方式说话,我们就得警觉。”
“怎么说?”王工好奇。
“以前说‘你们这机器老报警’,是抱怨问题;现在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少操点心’,是期待升级。话变了,背后的诉求就变了。”
小李喃喃:“语气软了,要求高了。”
“正是。”刘好仃停下笔,“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表面是整理信息,其实是练一种能力——听出平静水面下的暗流。”
王工沉默片刻,终于点头:“行吧,我回去就把最近十次回访录音再听一遍,专门挑那些没写进工单的闲聊内容。”
“我也重新梳理客户标签。”小李打开系统,“加一栏‘潜在需求倾向’。”
陈工已经点开深玻科官网的历史更新日志:“我顺一下他们过去三年的功能迭代节奏,看能不能找出规律。”
刘好仃看着三人各自忙碌起来,没再说话。他把草案文档往下拉,在“潜在转折点预估”那一栏停住,光标闪了两下,输入几个关键词:能耗透明化、操作引导包、状态预测提醒。
然后他点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是过去一年客户随口提过的各种“如果”。
比如:“如果能自动告诉我什么时候该保养就好了。”
“如果有个清单提醒我每天该检查啥。”
“如果你们能告诉我,隔壁厂那台为啥比我的省电。”
他一条条看下去,越看越慢。
小李路过时瞥了一眼:“刘师傅,这些您都存着呢?”
“废话。”刘好仃头也不抬,“哪句都不是白说的。今天听着像玩笑,明天可能就是订单。”
小李嘿嘿一笑:“那咱们这工作,越来越像算命先生了。”
“不是算命。”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是记得牢,想得远。”
他重新打开《未来变化预判指引》,在最后加了一句:
**真正的准备,不是等到风暴来了才搭帐篷,而是晴天就看清地势。**
这时,王工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等等,我刚想起来,上礼拜回访时,东明厂的老陈说了句怪话。”
“啥?”小李回头。
“他说:‘你们这么细,以后是不是连我怎么开机关机都能管?’”
办公室瞬间安静。
刘好仃的手指慢慢停在键盘上。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缓缓点开最近三个月的所有回访语音记录。
新建筛选条件:包含“管”“提醒”“帮我”“建议”类关键词。
系统开始加载。
进度条走到一半时,他的眼神忽然一凝。
屏幕上跳出一条标记为“普通反馈”的记录,时间是五天前。
客户原话自动转录显示:
“你们现在挺贴心的,下次能不能直接告诉我啥时候该调参数?”
刘好仃盯着那句话,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小李站在旁边,小声问:“怎么了?”
刘好仃没回答。
他重新打开趋势图谱,把客户语义变化曲线与竞品技术研发周期再次叠加。
两条线的前方,出现了一个尚未交汇、但正在快速接近的区间。
他的嘴唇动了动,吐出一句话:
“他们要的不是服务升级。”
话音未落,电脑右下角弹出新消息提示。
他伸手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