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8集:价格效果再评估(1/1)
小李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聊天窗口来回滑动。那句“上门诊断,真不收费?”已经停留了二十分钟,他没敢回,也不敢关掉页面。
刘好仃端着茶杯从操作台起身,走过来瞥了一眼,“标记上,算第一个‘半点头’的客户。”
“啥叫半点头?”小李抬头。
“没说要,也没说不要,但开始问细节了。”刘好仃把杯子放下,“这种人心里已经在算账,就差一根火柴点一下。”
陈工抱着笔记本走过来,翻到一页表格:“过去七天,咱们发了三十七份定制测算,收到回复二十一份。其中像华通这样追问执行细节的,有九个。”
王工在旁边接话:“比策略调整前多了六倍。以前一提价格,人直接说‘再考虑’,现在至少愿意听你把话说完。”
刘好仃点点头,调出大屏数据。柱状图清晰地分成三块:A类高耗电客户、B类重省心客户、C类防风险客户。
“A类反应最快。”他指着第一组数据,“六十八 percent 的人完成了二次沟通,四个厂已经签了试用协议。说明‘回本快’这个点,打中了。”
小李凑近看:“B类也还行,有三个问了‘会不会影响生产节奏’,我们按‘无停机部署’解释后,他们态度松动了。”
“C类呢?”刘好仃问。
屋里安静了一瞬。
陈工翻页:“八十二 percent 还卡在‘了解阶段’。问得细,但从不提签约。有个客户甚至让我们把合同模板发过去,看了三天,回一句‘再看看’。”
王工皱眉:“这些人是不是就爱犹豫?”
“不是犹豫。”刘好仃摇头,“是他们账本上写的不是利润,是安稳。”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省下的钱能不能拿稳?”
“系统要是出问题谁来扛?”
“万一用了半年,你们公司倒了怎么办?”
写完,他拍了拍笔:“我们讲了这么多‘值’,可他们最怕的,是‘信不过’。”
小李愣了下:“所以……他们不是不信数据,是不信咱们能一直守着数据?”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把价格讲明白了,可没把心安下来。”
陈工低头看着宣传页初稿,忽然说:“我之前只想着怎么把收益写醒目,没想过加点‘我们是谁’‘做了多久’‘有没有人用过’这种内容。”
“不是宣传册变简历。”刘好仃笑了笑,“是要让人知道,这不是一次性买卖。”
王工掏出手机,翻出前几天录的几段客户语音。他点开一段,放出来:
“……你们这个系统听起来是省电,可我们小厂经不起折腾啊。要是用两天不行,还得拆了换回去,人工、误工,加起来比电费都贵……”
声音里带着迟疑,不是怀疑技术,而是怕承担后果。
又一段响起:“你们说能省三成,可万一第一年没省这么多,有没有补差?”
“听出来了?”刘好仃问。
“他们不怕贵。”王工收起手机,“怕买了以后,没人兜底。”
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顶上写“三信缺失”。
“信心、信任、信据。”他逐一解释,“信心,是对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信任,是相信我们服务能跟上;信据,是得有东西证明我们不是说说而已。”
小李举手:“那咱们有没有现成的证据?比如三号炉这几个月的数据记录?”
“有。”刘好仃点头,“但光有数据不够。得让人知道这数据是谁在看、谁在管、出了事找谁。”
陈工眼睛一亮:“要不要在宣传页加个‘服务承诺’栏?比如‘七天现场值守’‘二十四小时响应’‘三年质保’?”
“可以。”刘好仃说,“但别写成合同条款。要让人读着觉得,我们在乎他们的厂能不能安稳运转。”
王工突然问:“那老客户呢?有没有已经用上的,能出来说句话?”
刘好仃一顿,看向小李:“宏远厂那边,运行多久了?”
“一百六十八小时零异常,数据一直公开。”小李答。
“联系他们负责人。”刘好仃说,“问问能不能录一段视频,就说说用了之后,夜里敢不敢关掉值班电工。”
屋里人都笑了。
“这招狠。”陈工边记边说,“比我们自己吹强多了。”
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三信缺失”,沉默几秒,转身调出客户名单。
“A类客户继续按回本周期推,B类强调省心省力,C类……”他顿了顿,“从明天起,每个C类客户对接,必须带上两样东西——一份真实客户视频,一段现场值守承诺书。”
小李问:“话术也要改?”
“改。”刘好仃说,“见A类,聊投资回报;见B类,聊省事省心;见C类,先不说系统,先问一句:‘您最怕什么?’”
王工点头:“明白了。不是我们想说什么,是他们最怕听不到什么。”
陈工合上本子:“那宣传页我重新排版,把‘风险兜底’单独做一页,配上宏远厂的运行日志截图。”
“行。”刘好仃说,“还有件事——从今天起,所有收到‘再看看’‘再想想’的客户,统一归为‘信任观察名单’,每周跟进一次,记录每次对话重点。”
小李打开新表格,新建标签:“信任观察组”。
王工忽然说:“其实咱们之前太盯着‘贵’字了,反倒忘了,很多人不是付不起钱,是怕付了钱还得操心。”
“人不怕花钱。”刘好仃轻声说,“怕花完钱还得担责任。”
屋里安静下来。
陈工看着屏幕,忽然问:“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把自己的‘责任’亮出来?比如谁负责售后、谁签了长期服务协议?”
“要。”刘好仃点头,“名字、电话、工龄,全写上。让人知道,找得到人,追得到责。”
他走到主控台前,打开内网日志。三号炉的运行曲线平稳如常,能耗数据实时跳动。
“咱们这套系统,不是卖一次就走的货。”他指着屏幕,“是跟着厂子一起跑的搭档。”
小李看着那条平稳的蓝线,忽然说:“要不……咱们在客户页面加个‘在线值班员’图标?点开能看到当天是谁在监控,电话直接拨。”
“加。”刘好仃说,“再写一行字:‘您生产,我们盯屏。’”
陈工笑出声:“这话说得人心里踏实。”
王工站起身:“那我重新整理三类客户的话术模板。A类重点讲‘赚’,B类讲‘省事’,C类……得先接住他们的担心。”
“对。”刘好仃说,“先接住,再化解。”
他最后看了眼大屏上的数据图,转身在白板上写下新的行动方向:
“价格认知已破冰,信任链条待闭环。”
笔尖停在最后一个字上,墨迹未干。
窗外,厂区的灯一盏盏亮起,映在玻璃幕墙上,像一片片浮在夜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