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9集:新机遇结果细分析(1/1)
清晨七点整,控制室的打印机刚停,刘好仃就起身把三套测试报告抱进了技术会议室。纸张还带着机器的余温,封面上“A/B/C轮极限工况验证”的字迹清晰工整。他把文件盒放在会议桌中央,顺手把记录本也摆了上去,翻开那页写着“抗扰性问题,可能和信号优先级有关”的笔记。
小李、王工、陈工陆续进来,各自拿了份报告坐下。小李翻了两页,抬头说:“刘师傅,这第三轮延迟归零了,是不是可以交差了?”
刘好仃没接话,走到投影仪前,插上U盘,调出C轮日志第十七页的截图。画面放大后,两帧时间戳的顺序明显颠倒,像走路时先抬脚后迈腿。
“这不是系统错了。”他指着屏幕,“是它记录的时候,脑子慢了半拍。”
王工凑近看了眼数据,皱眉:“差0.03秒,连一眨眼都不到,真有必要揪着不放?客户又不会拿秒表卡我们。”
陈工也点头:“响应延迟压到0.4秒以内,已经超达标线了,现在推上去,市场那边能立刻接单。”
刘好仃点点头,没反驳。他转身打开白板,写下三个词:**稳定性、抗扰性、可维护性**。写完,回身问:“咱们做的这套系统,是让人省心的,还是让人提心吊胆的?”
没人说话。
他继续说:“刚才那0.03秒,看着小,可它能让咱们把‘问题出在除湿机’看成‘代码出错’。要是真出了事,修的人得花三天才能理清头绪——你们愿意接手这样的活儿吗?”
小李低头翻报告,手指停在B轮湿度波动那段。王工摸了摸后颈,叹了口气。
“先不谈推广。”刘好仃把投影切到高温测试组的数据表,“咱们先把账算清楚。这三轮,都是在低温高湿下跑的。可夏天呢?车间中午能到三十八度,设备烤得发烫,那时候系统还稳不稳?”
陈工一愣:“高温组的数据……还没合进来。”
“现在合。”刘好仃看向小李,“你负责环境记录,把近三天的温控曲线调出来,和响应延迟做叠加图谱。王工,你核对一下炉体散热模型有没有考虑金属热胀系数。陈工,你把预热模块的日志再过一遍,看看高温下有没有隐性降频。”
几个人立刻动手。小李连上数据端口,王工掏出计算器开始推算,陈工盯着笔记本屏幕,眉头越皱越紧。
十分钟后,图谱生成。投影上,一条红色曲线缓缓爬升——那是车间温度。而下方对应的控制响应时间,从0.3秒慢慢拉长到0.7秒,虽然仍在安全阈值内,但趋势明显上扬。
“原来高温也有延迟。”小李轻声说。
“不是‘也有’。”刘好仃走近屏幕,“是它一直在扛,扛到快撑不住了才露了马脚。咱们之前只盯着低温启动,反倒把更常见的工况给漏了。”
王工盯着图表,语气沉了下来:“这么说,客户在南方工厂用这套系统,夏天中午可能比冬天早上还难控?”
“没错。”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横线,“我们现在不是在‘有没有问题’上打转,而是在‘还能不能更稳’上想办法。达标是底线,不是终点。”
陈工抬起头:“可客户只要求0.8秒以内,我们已经做到了。”
“可他们没说‘差一点也没关系’。”刘好仃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楚,“咱们卖的是整条生产线的节奏。慢0.5秒,可能只是少出一块板;慢0.5秒连着慢三天,就是整条线停产。”
他顿了顿,从记录本里抽出一张手绘草图,贴在白板边上:“我这两天想了个词——**性能冗余**。”
几个人都抬头看去。
“就像桥能承重十吨,我们不会让它天天跑九点九吨的车。同理,系统响应能压到0.4秒,不代表我们就该让它一直跑在0.7秒边缘。得留出余地,让它在热、在潮、在设备老化时,依然能稳住。”
小李眼睛亮了:“就像人跑步,不能每回都拼到岔气。”
“对。”刘好仃笑了下,“干活的人,得给自己留口气。”
王工沉默片刻,忽然说:“那咱们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用’,是‘能不能扛住最糟的时候’。”
“正是。”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稳定性”下面画了一条粗线,“高温响应漂移,是目前最该优先解决的。它不光影响速度,还会影响后续所有模块的判断节奏——就像人发烧了,脑子也会糊涂。”
陈工翻着日志,突然出声:“预热模块在高温下确实有调整行为,但它调的不是功率,是判断逻辑的权重。温度一高,它自动把外部传感器的数据信得更重,反而忽略了内部核心温度反馈。”
“这就叫‘越努力越乱’。”刘好仃点头,“它想适应环境,结果被环境牵着鼻子走。”
会议室安静下来。数据还在屏幕上滚动,红色的温度线像一条缓慢爬行的蛇。
小李忽然说:“那我们是不是该让它‘少想点’?别什么都让它自己判断,关键时候,干脆给它定死规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工摇头:“太死也不行,万一真有突发情况呢?”
“所以不是‘少想’,是‘会想’。”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信号优先级”四个字,“咱们得给它分个轻重缓急。核心温度是命,环境波动是风,不能因为刮阵风,就把命交出去。”
陈工若有所思:“如果把核心传感器的权重固定在高位,再加个‘环境干扰过滤层’,是不是就能避免它乱调?”
“可以试。”刘好仃点头,“但得先确认一件事——高温下,是不是所有传感器都可靠?有没有哪个会‘发烧说胡话’?”
王工立刻说:“我下午就去三号炉做一轮实测,看探头在持续高温下的输出稳定性。”
“好。”刘好仃把“抗扰性优化”圈出来,写在高温问题下面,“咱们现在不急着改代码,先搞清楚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信号。别把好零件当坏的换了。”
小李举手:“那之前那个时钟偏差呢?要不要先修?”
“要。”刘好仃把“日志帧序错位”单独列出来,“数据可信是第一步。明天起,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经过外部时钟校准再入库。谁录的,谁负责对时。”
陈工苦笑:“这活儿细啊。”
“细才不出错。”刘好仃合上记号笔盖,“咱们不是在拼速度,是在拼踏实。机器可以快,但咱们得比它慢半拍——慢下来,才能看清它走的每一步。”
王工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不急着交报告了。先把底子理清楚,不然交上去也是给人添麻烦。”
小李也笑了:“那我先把图谱更新一下,加上高温这一块。”
刘好仃看着大家重新投入工作的背影,没说话。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性能冗余”旁边补了四个小字:**宁慢勿险**。
陈工抬头问:“刘师傅,高温模块的底层逻辑,要是动了权重,会不会影响它原来的自学习功能?”
刘好仃正要回答,笔尖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