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集:新机遇成果再验证(1/1)
清晨六点五十八分,三号炉的待机指示灯还亮着,绿得稳当。刘好仃把记录本翻到新一页,写下:“七点整,启动极限工况验证。”笔尖顿了顿,又补上一行,“低温十度,湿度八十五,厚板穿插节奏按浙江客户早班模式。”
他按下启动键,系统应声而动,加热曲线缓缓爬升。屏幕上,三组数据流同步展开:炉体温度、传送带节拍、控制响应延迟。这是新逻辑上线后的第一次全场景压力测试,不光要看它能不能跑,还得看它累不累、稳不稳。
六小时后,警报轻响。
刘好仃正盯着内存占用条,波动幅度比预设高了1.8%。他没动,手指滑动时间轴,拉出报警前后的信号记录。响应延迟0.4秒,没超阈值,但趋势不对——像是人走路时忽然踩空半步,虽没摔倒,脚底已经发虚。
“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他自言自语,调出日志详情。问题出在预热模块和传送带触发机制的衔接点上,信号同步偏差被标记为“低风险”,可连续八小时高负载运行下,这种低风险就像鞋里的一粒沙,走着走着就磨出血泡。
他暂停非核心进程,腾出资源通道,重新加载备用日志采集模块,把这一段数据单独圈出来,标注“重点复查”。系统提示音响起,确认标记成功。
“先跑完八小时。”他说,“别让它觉得我们慌了。”
测试继续。刘好仃起身倒了杯水,温的,喝了一口,坐回原位。屏幕上的曲线像呼吸一样起伏,平稳,但藏着节奏的微颤。他知道,这不是机器出了毛病,而是人在用机器拼尽全力去够一个更准的尺度。
第二天上午九点,第一轮验证结束。刘好仃没急着看结果,先重启系统,清空缓存,确保下一组测试不受残留数据影响。他重新设定参数,准备第二轮复现。
“再来一次。”他对着屏幕说,像是在跟谁打赌,“我看你是不是真有规律。”
第二轮测试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前六小时一切正常,第七小时,延迟再次出现,还是0.4秒,但时间点偏移了。刘好仃眯起眼,回放环境数据流,发现车间除湿机在第六小时四十三分和第七小时零七分自动启停了两次,湿度波动达到±7%。
他点开控制系统的核心判断逻辑,预热模块的温控参考值里,有一条隐藏权重是“环境湿度稳定系数”。这个系数原本只是辅助,可当湿度突变时,系统误判为“外部干扰”,自动调高了补偿阈值,导致加热节奏微调,进而影响了传送带的触发时机。
“不是它不听话,是它太听话了。”刘好仃低声说。
他临时修改测试协议,第三轮加入人工控湿环节,安排小李在隔壁房间手动调节加湿器,保持恒定85%RH,同时屏蔽除湿机的信号输入。这样一来,外部扰动被切断,系统只能依赖内部传感器做判断。
第三轮测试下午四点启动。刘好仃盯着屏幕,像盯一个不肯说实话的孩子。六小时过去,七小时过去,八小时结束——响应曲线平滑如初,延迟归零。
“问题不在代码。”他合上参数面板,“在它太想讨好环境。”
他导出三轮数据,分别命名:A轮-原始工况,B轮-扰动复现,C轮-环境隔离。每一份都附带详细时间戳和操作记录。打印机开始工作,一页页报告滑出,整齐堆在桌角。
可当他翻到C轮日志的第十七页时,眉头皱了起来。
两帧时间戳错位了。顺序反了。
他立刻退回后台,比对主控时钟和日志记录器的同步频率。新增的预热模块占用了部分时钟校验资源,导致每小时校准周期被拉长0.03秒。虽然总量极小,但在高频率数据采集中,这点偏差足以让后续分析误判因果顺序。
“差之毫厘,后面全歪。”他说。
他没重启系统,也没删数据,而是手动导出原始时间序列,用外部标准时间源重新对齐帧序。完成后,在报告首页加注:“已人工校时,原始数据见附件三”。
打印机又响了一阵,最后一份文件落地。刘好仃把三套报告装进专用文件盒,封口,贴上标签:极限工况验证-A/B/C轮。他把盒子放在操作台左侧,右边打开记录本,翻到“问题清单”页。
他写下三项:
预热模块抗扰性不足,易受外部设备波动影响;
时钟同步机制需优化,避免日志帧序错乱;
内存占用波动偏大,源头待查。
写完,他合上本子,放在屏幕右侧。系统界面仍开着,运行日志监控窗口常亮,绿色光标在黑色背景上缓慢推进,像一条不停行走的线。
窗外天色已暗,车间的灯光一排排亮起。设备运转声低而均匀,像是某种固定的节拍。
刘好仃没起身,也没喝水,只是把座椅往前拉了半格,让眼睛离屏幕更近一点。他点开A轮日志的细节页,放大第六小时四十三分的信号波形。那一次除湿机启动的瞬间,控制系统内部有三次微调,每次间隔不到0.1秒,像是在试探什么。
他盯着那三道波峰,手指轻轻敲了下桌面。
“你不是迟钝。”他说,“你是太想猜对。”
他切换到B轮数据,同样位置,波形更剧烈,系统调整了五次。
再到C轮,风平浪静。
“所以你不是坏,是太想当个好孩子。”他声音轻了些,“可工厂不是课堂,没人给你打分。我们只要你不犯错,别管你想不想表现。”
他退出日志页面,回到主监控界面。三号炉已进入待机状态,温度维持在十八度,波动不超过零点三。预热模块仍在运行,像一颗安静跳动的心脏。
他翻开记录本,重新打开“问题清单”那一页,在第一项后面画了个圈,又在页脚空白处写了一行小字:“抗扰性问题,可能和信号优先级有关。查调度层级。”
笔尖停住。
他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什么,重新进入系统后台,找到预热模块的进程优先级设置。默认是“中等”,和普通日志归档同级。他点开选项,把优先级调高一档,改成“关键控制”。
系统弹出提示:资源占用将增加0.7%,是否确认?
他正要点击“是”,忽然顿住。
手指悬在鼠标上方,没动。
屏幕上的三号炉状态图里,内存占用条微微跳了一下,像是呼吸时胸口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