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6集:新机遇成果初显现(1/1)
六点五十分,三号炉的预热程序准时启动。控制室的屏幕亮起,进度条缓缓推进,第一阶段环境检测顺利完成。刘好仃盯着数据流,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节奏,像是在数秒。
“底部温度上升太快。”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但把刚端起水杯的小李吓了一跳。
老黄凑过去看实时曲线,眉头一皱:“比模拟高了七度,这不正常。”
“残热没散干净。”刘好仃调出夜间散热记录,“昨晚停机后风扇停得太早,炉底积了热,现在一加热,补偿过头了。”
新人甲在旁边快速翻着历史日志:“前天也是这个时间关的机,但那天风扇多转了二十分钟。”
“机器也得讲究作息。”小李嘀咕一句,顺手打开功率监控界面。
刘好仃没笑,直接在控制面板上操作:“把底部加热区功率下调百分之十五,启动预扫描,让系统提前认认‘家底’。”
老黄看着参数变动,迟疑了一下:“这么早调,会不会影响后面的校准?”
“它现在‘发烧’,得先退烧才能干活。”刘好仃敲下确认键,“动态校准不是万能的,得知道从哪儿开始调。”
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慢慢平缓下来,底部升温速率回归正常区间。三分钟后,系统提示:基础温场校准完成。
“行了。”刘好仃松了口气,“下一步,高频启停测试,按计划来。”
七点零二分,第一次停机重启完成,响应时间显示1.1秒,符合预期。小李在进度表上打了个勾。
“再来。”刘好仃说。
第二次重启时,系统自检耗时跳到了1.7秒。新人甲立刻发现异常:“慢了六百毫秒!是不是探头信号拖了后腿?”
刘好仃回放操作日志,果然看到系统在等待移动探头的数据同步。“信号延迟了四百毫秒,系统不肯往下走。”
“要不先切本地模式?”小李建议,“等稳定了再接外部数据。”
“可以。”刘好仃点头,“主控切回内置传感器,探头数据做参考,不参与决策。”
参数调整后,第三次重启开始。倒计时结束,屏幕跳出结果:响应时间0.9秒。
“快了!”新人甲忍不住抬头,“比昨天模拟还快!”
老黄没急着高兴:“别忘了还有厚板测试,那才是真考。”
“那就考。”刘好仃看了眼时间,“七点十分,准备穿插八毫米板。”
传送带启动,厚板缓缓送入炉口。监控画面里,前端边缘微微翘起,炉口区域温度显示略低于设定值。
“低温影响上来了。”新人甲指着环境模型,“今早车间比昨天低了两度半,炉口散热快。”
刘好仃比对数据,迅速做出判断:“启用补偿模型,炉口加热功率加百分之八,传送带降速百分之五,让板子多‘暖’两秒。”
指令下达后,系统自动调整。厚板进入炉内后,翘曲逐渐消失,平稳通过加热区。
“形变消除。”小李盯着成像分析,“边缘温差控制在一点一度以内。”
“前后温差呢?”刘好仃问。
“炉前炉后差一点二度,中段最稳。”新人甲报数,“三探头数据一致,梯度分布合理。”
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1.2℃,达标。”
老黄盯着内存占用条,忽然皱眉:“控制系统占了七成八内存,比平时高一截。”
“哪个模块?”刘好仃问。
“动态校准。”老黄点开进程列表,“采样频率拉满了,一直在跑。”
“降频。”刘好仃说,“启动阶段全频运行,稳定后自动切换低频维持,省资源。”
“要不要设个时间阈值?”新人甲问,“比如运行十分钟就降?”
“不设时间。”刘好仃摇头,“看状态。温度场稳定、响应连续三次达标,再降。”
“那要是一直不达标呢?”小李问。
“那就让它一直跑。”刘好仃看着屏幕,“直到机器自己学会怎么醒。”
七点二十一分,三轮测试全部完成。刘好仃把数据导出,逐一核对。
第一项:冷启动温场校准——成功。
第二项:高频启停响应——延迟0.8秒,达标。
第三项:厚板穿插形变控制——边缘温差±1.2℃,达标。
他翻到记录本最后一页,找到之前写的“响应延迟”备注,用笔划去,旁边写下:“0.8秒,可接受。”
小李伸了个懒腰:“这回客户开机,估计连皱眉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不是皱眉。”刘好仃说,“是赶时间。我们快一秒,他们就能多出一块板。”
老黄合上工具箱:“接下来是不是该试生产了?”
“不急。”刘好仃盯着屏幕,“今天的数据要再跑一遍验证,明天早上七点,再来一轮。”
“还要来?”新人甲有点惊讶。
“一次成,不算成。”刘好仃说,“得让它次次都行。”
老黄点点头:“也是,机器这东西,不怕一次灵,就怕次次不灵。”
小李看了眼系统时间:“七点二十八分,我得去交接班了。”
“去吧。”刘好仃说,“数据都传到共享平台了?”
“传了,备份两份,新人甲刚确认过。”
“我也走了。”老黄提起工具包,“明早我提前半小时来,看看启动状态。”
新人甲收拾好笔记本:“我回去把补偿模型再优化一下,加个环境温度自动识别。”
“去吧。”刘好仃说,“明天早点来。”
人陆续离开,控制室安静下来。设备运行声低沉平稳,屏幕上各项指标稳定在绿色区间。刘好仃没动,手里捏着记录本,一页页翻着测试数据。
墙上的钟指向七点三十五分。他起身走到主控台前,重新调出三号炉的实时监控画面。炉体内部温度分布图呈均匀渐变色,像一块被熨平的布。
他点开日志记录,找到第一次重启的时间节点,放大响应曲线。从指令发出到加热启动,间隔0.8秒,波动极小。
“比自己快了。”他低声说。
桌上的对讲机忽然响了一声,是生产调度的呼叫:“三号炉,测试结束了吗?八点十五的排产还能按时吗?”
“能。”刘好仃按下通话键,“七点四十五前交炉。”
“好,我记下了。”
他松开按键,目光回到屏幕。系统提示:动态校准模块运行正常,内存占用已降至五成三。
他翻开记录本,在“明日计划”栏写下:“七点前到岗,观察二次启动表现,重点关注底部温升趋势。”
写完,他合上本子,轻轻放在台面右侧。左边还放着那份打印稿,边角微微卷起,口袋里那支笔也还在。
他坐回椅子,调整了一下坐姿,双手搭在膝盖上,眼睛没离开屏幕。
七点四十七分,系统自动进入待产模式。所有测试模块转入后台休眠,仅保留基础监控。
刘好仃没动。他盯着温度曲线,看它平稳地滑行在安全区间内。
八点整,生产调度发来消息:“三号炉已接入排产系统,第一单开始预热。”
他回复:“收到。”
然后重新调出动态校准的日志文件,开始逐行检查采样间隔。
新人甲发来一条消息:“补偿模型更新版已上传,加了温湿度自动识别。”
他回了个“好”字。
老黄也发了条语音:“明早我带小张一起,把探头固定方式改一下,减少信号延迟。”
他听了,点了回复,却没说话,只打了个“嗯”。
小李最后发了张截图:共享平台的数据看板已自动生成今日测试报告,标题写着“响应延迟优化初测结果”。
刘好仃放大那张曲线图,看了很久。
屏幕右下角,温度曲线微微上扬,像一条缓缓抬起的手臂。
他伸手,点了点“打印”按钮。
打印机嗡地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