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5集:新机遇进展勤跟进(1/1)

九点四十五分,调度台的屏幕还亮着,三号炉的状态栏显示“待机”,温度曲线平稳地躺在安全区间内。刘好仃没动,手边那份刚打印出来的测试报告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他低头看了眼表,又抬头扫了眼系统右下角的时间——距离明天七点四十五分,还有不到十一个小时。

“都回去吧。”他说,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明天七点前,三号炉必须完成预热和自检。”

老黄拉上工具包的拉链,犹豫了一下:“模拟测试已经过了,真有必要这么早?”

“客户早上七点开工。”刘好仃把报告轻轻放在台面上,“我们得比他们更早醒一次。”

小李合上平板,顺手把椅子推回原位:“我刚把测试流程同步到系统了,新人甲那边也把参数表备份了两份。”

新人甲站在记录台旁,手指还在键盘上敲着最后几行备注:“我把浙江客户最近两周的开工时间拉出来了,平均是七点零八分,最早一次是六点五十二。他们车间早上温度比现在低三度左右,我加了个备注,建议测试时考虑环境温差。”

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转身调出三号炉的散热历史图。屏幕上的曲线像一条起伏的呼吸线,夜间停机后的余温分布并不均匀,尤其是炉体底部,冷却速度明显慢于上部。

“问题不在机器反应快慢。”他指着图上一段波动,“而在它‘醒’得不彻底。冷炉启动时,各部位热响应节奏不一致,控制系统再快,也得等炉体跟上。”

老黄凑近看了两眼:“你是说,模拟时我们只算了时间,没算‘身体状态’?”

“对。”刘好仃轻敲屏幕,“机器也怕‘起床气’。咱们得让它醒得利索点。”

小李笑了下:“那是不是还得给它泡杯热水?”

“不用。”刘好仃转向新人甲,“你把客户那边的温湿度数据导出来,做个补偿模型。老黄,控制系统里加个动态校准模块,开机前三分钟,自动扫描炉体温度分布,调整加热节奏。”

老黄皱眉:“这得重写一段初始化逻辑。”

“不难。”刘好仃说,“就是让机器学会‘伸个懒腰’再干活。”

会议室的灯亮了。刘好仃召集了技术组三人,把最新的测试预案投在墙上。屏幕上,左边是原定流程,右边是调整后的“双轨验证”方案。

“我们保留原测试项目。”他指着右边,“但加一个复合工况:冷炉启动,连续三次高频启停,中间穿插一块八毫米厚板,模拟客户最‘作’的早晨。”

新人甲举手:“我有个建议——能不能在测试时多设几个测温点?现在系统只采集中部数据,但客户反馈说边缘玻璃有时会轻微变形。”

“可以。”刘好仃看向老黄,“加三个移动探头,分别放在炉前、炉中、炉后,实测温度梯度。”

老黄记下:“行,我让小张明早提前来装。”

小李翻着资料补充:“我刚问了售后,浙江客户最近加工的六毫米以上厚板占比提高了四成,而且都是清晨第一炉。他们可能在赶一批急单。”

刘好仃盯着屏幕上的时间轴,忽然问:“三号炉明天排产是什么时候?”

“八点整。”小李查了下系统,“第一单是东莞的订单,两小时排程。”

“不够。”刘好仃拿起内线电话,拨通生产调度,“王主管,我是刘好仃。三号炉明天能不能顺延十五分钟?我们有个新模块要实机验证,七点四十五前必须完成自检。”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刘师傅,你那边测试还没完?”

“快了。”刘好仃说,“但这次是实机,不能跳过。如果耽误生产,责任我们技术组担。”

又一顿。“行吧,我调一下。但你得保证,七点四十五准时交炉。”

“我保证。”刘好仃挂了电话,转身在调度板上改了时间,又在系统里标上“优先级:紧急”。

新人甲看着更新后的排程表,小声问:“万一实机测试还是有滞后呢?”

“那就再调。”刘好仃说,“问题不会自己消失,但我们可以比它醒得早。”

老黄收拾东西时嘀咕了一句:“你说客户怎么就这么喜欢折腾机器?”

“不是折腾。”刘好仃靠在调度台边,“是他们在抢时间。每快一分钟,就能多出一块成品。对他们来说,机器不是工具,是搭档。”

小李把平板塞进包里:“那咱们这回,也算是帮他们换个更靠谱的搭档。”

十点二十分,控制室只剩刘好仃一个人。其他人陆续离开,走廊的灯一盏盏灭了。他没走,手里捏着打印好的测试预案,一页页翻着。

系统提示音轻轻响了一下——三号炉的排产时间已更新为八点十五分,状态锁定为“待验证”。

他把预案折好,塞进工作服内袋,顺手摸了摸口袋里的笔,确认还在。

墙上的钟指向十点三十四分。他站起身,走到三号炉的实时监控屏前。画面里,炉体安静地立着,散热风扇缓缓转动,像在呼吸。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伸手,在控制面板上点开“预热计划”界面,手动输入启动时间:六点五十分。

“比客户早,也比自己早一点。”他低声说。

系统弹出确认框:“是否提前激活预热程序?”

他按下确认。

屏幕跳转,进度条开始缓慢推进。第一阶段:环境检测。第二阶段:基础温场校准。第三阶段:系统自检。

他没动,就站在那儿,看着进度条一格格往前走。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夜班巡检员路过。他没回头,也没出声。

监控屏右下角,温度曲线开始微微上扬,像一条沉睡的蛇缓缓抬起头。

刘好仃抬起手腕,看了眼表。

六点五十分,还有八个小时十三分钟。

他把打印稿重新拿出来,翻到最后一页,在“测试风险预判”栏补了一行字:“冷启动时炉体热惯性差异,可能导致前两秒响应延迟。”

写完,他合上纸,轻轻拍了拍。

“明天第一件事。”他对着屏幕说,“看它醒得干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