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集:优化策略再执行(1/1)

通道那边走来的几个人,手里攥着展会地图,脚步在展台前一顿。其中一个抬手指着展板上“92天零故障”的字样,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这数据能查到?”

刘好仃没抬头,也没答话,只是手指轻轻敲了敲体验台边缘,像是在打节拍。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慢慢直起身,走到展板前,指着那行字问:“您想看哪一天的?”

那人一愣,没想到对方真敢让他挑。他迟疑了一下:“就……上个月十五号,电压波动那天,真没误报?”

“您说得挺准。”刘好仃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那天电压跳了0.25%,系统没动。要不,您自己扫一眼?”

他把二维码往展板前一摆,那人半信半疑地掏出手机扫码。屏幕加载几秒,跳出一个简洁界面——三号炉当日运行曲线图,时间轴上清晰标出电压波动点,但报警信号始终平稳在零。

“还真是……”他低声说,抬头看向刘好仃,“这后台你们厂自己用的?”

“我们第一条生产线,从装上那天起就没换过。”刘好仃把手机递过去,“您要不信,可以切到实时画面,现在就能看。”

那人又扫了一次,画面跳转成车间监控。镜头里一台设备正匀速运转,屏幕角落显示“已连续运行92天14小时”。

他把手机递给同伴:“你看,真在跑。”

旁边人凑过来看了眼,嘀咕:“要是每个厂都这么透明,哪还用听销售吹牛。”

刘好仃没接话,只把手机收好,退后半步,等着下一句问题。

可还没等对方开口,另一拨人已经围了上来,五六个人挤在展板前,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八小时到场,真能做到?”

“接口检查是人工还是自动?”

“你们这系统能不能接老式控制器?”

小李正要上前解释,刘好仃抬手轻拍展台三下,声音不重,但节奏分明。

这是暗号。

小李立刻转向左侧客户群,笑着递出新话术卡:“您问八小时?我们上个月接了个单子,东莞的,半夜两点报障,技术人员四点十八分到现场,修完天还没亮。”

老黄蹲在副机旁,掀开侧盖,指着里面的接线排:“看到这个红圈没?每次出厂前都做三次震动测试,螺丝拧不紧的,过不了第一轮。”

新人甲则拿着平板,走到另一组人面前:“您可以现在扫码,进系统看过去三个月的维护记录,连哪天换了保险丝都有。”

五分钟后,原本乱哄哄的提问变成了有序交流。有人低头看数据,有人围着老黄问技术细节,还有人拿着话术卡反复念那句“坏了有人管,比不坏更安心”。

刘好仃站在中间,目光扫过每一组人,像在数节奏的鼓点。

“你们这服务……是真有人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忽然问。

“我们厂小,但人实在。”刘好仃走过去,“您知道为什么敢贴‘每周三次检查’?因为每次我都签字。您要是不信,下个月来厂里,我带您看记录本。”

男人笑了:“你还亲自签?”

“我不签,工人也得签。”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复印件,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签名和日期,“您看,这是上个月的巡检表,每台设备,每个接口,都有人负责。”

那人盯着看了几秒,回头对同伴说:“这比那些大公司派个外包来糊弄强多了。”

小李趁机递上意向书:“现在签,还能赶上本月安装排期。”

男人没接,反而问:“你们自己用的这套,要是出了问题,谁第一个知道?”

刘好仃没急着答,而是转身对新人甲说:“把昨天的巡检视频放一下。”

新人甲点开平板,一段一分钟的视频开始播放。画面里是清晨的车间,老黄穿着工装,拿着检测仪挨个检查副机接口,动作熟练得像在拧自家水龙头。镜头扫过记录本,上面写着“05:30,三号炉接口无松动,电压稳定”。

视频放完,没人说话。

半晌,戴眼镜的男人掏出笔:“给我一份合同。”

刘好仃没动,也没笑,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小李赶紧递上文件夹,手有点抖。

签完字,那人合上本子,忽然问:“你们这模式,有没有想过扩大?”

“我们现在只想把眼前这几台机器管好。”刘好仃说,“管好了,客户自然会多。”

“可你们才几个人?”旁边一人插嘴,“以后订单多了,服务跟得上?”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您觉得,是机器多重要,还是人盯得紧重要?”

“当然是人。”

“那不就对了。”刘好仃指了指展板上的倒计时牌,“我们不求快,只求稳。您看这数字,一天天往上走,不是靠吹,是靠每天早上有人按时打卡检查。”

那人点点头,没再说话。

又一波客户涌来,展台前重新热闹起来。

刘好仃退到体验台旁,把手搭在按钮上,像在等下一个信号。

小李拿着刚签好的意向书,悄悄塞进文件夹最上层,脸上藏不住笑意。

老黄把副机侧盖重新拧紧,顺手擦了擦外壳上的指纹。

新人甲站在展板边,主动对新来的人说:“您可以扫码查看实时日志,我们三号炉已经运行92天16小时,没有一次非计划停机。”

有人真的掏出手机开始扫。

刘好仃看着那一片亮起的屏幕,轻声说:“现在,不是我们在说它行,是数据自己在说话。”

一个年轻客户扫完码,抬头问:“你们这系统,能不能远程升级?”

“能。”刘好仃答,“但我们会提前通知,不会半夜偷偷改。”

周围几个人笑了。

“那要是我们厂也装了,能不能看到你们的维护记录?”

“能。”刘好仃指了指展板右下角,“下个月,我们会把首批客户的回访视频放出来,您不仅能看,还能听他们说用得怎么样。”

“现在没有?”

“现在没有。”刘好仃坦然道,“但我们已经在录了。您要是现在签,下期视频里,说不定就有您的脸。”

全场又是一阵笑。

小李趁机把话术卡发了一圈,背面那句“八小时到场”被加粗印着,格外醒目。

老黄开始讲解压力测试的具体流程,说到一半,突然停下来,指着副机背面一个小标签:“看到这个编号没?每台设备出厂都有唯一码,扫码就能查它的全部履历——谁装的,谁测的,第一次上电时间,全在里面。”

新人甲立刻补充:“我们叫它‘电子身份证’。”

有人当场掏出手机拍照。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看着人流一波接一波地围上来,问题越来越多,但语气明显变了——不再是质疑,而是确认。

“你们这模式……挺实在。”

“不是高科技,但挺让人安心。”

“我们厂那几台老机器,正愁没人管。”

小李已经开始填第二份意向书。

老黄被三个技术员围着问细节,连午饭时间到了都没察觉。

新人甲手里的平板电量快见底,她一边充电一边继续引导客户扫码。

刘好仃站在原地,双手搭在体验台上,目光落在最新一批走来的客户身上。

其中一人指着“实况证据区”问同伴:“这维护记录,真能查到?”

刘好仃抬起手,轻轻按下了体验区的启动按钮。

屏幕亮起,倒计时开始:

“十、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