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3集:拓展计划速执行(1/1)

刘好仃把笔帽拧紧,往桌角一搁,电脑屏幕上的文档标题还亮着:“新能源热弯工艺拓展计划草案”。他看了眼手机,下午两点十七分,小李的微信头像刚跳出来一条消息:“三家客户都联系上了,资料也发了,但第二家那边技术负责人不在。”

他没回消息,起身直接往会议室走。门没关严,老黄正低头看打印出来的参数表,新人甲站在旁边,手里捏着一叠纸,眉头微微皱着。

“单位不统一。”她抬头看见刘好仃,声音不大,“一家用摄氏度,一家写的是温区代号,还有一家直接给了PLC控制代码。我按之前的模板整理,结果比对不出来。”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数据支持”那一栏下面画了个圈。“那就先做标准。”他说,“咱们不比谁快,比谁准。新人甲你来牵头,把所有参数换算成基础单位,老黄配合,把咱们系统能识别的范围标出来,做个对照表。”

老黄点点头,把钢笔插回口袋,“我那边有历史数据,能参考。”

“对,别从零开始。”刘好仃看了眼小李,“你那边发出去的资料,先别收反馈,等标准化完成再统一发一遍。咱们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连基本数据都对不上。”

小李挠了挠头,“那我先整理问题清单?”

“行。”刘好仃点头,“把客户提过的每一个点都列出来,不管多小。比如‘加热时边缘容易翘’,或者‘降温太快裂了’,全记上。等会儿我们开个短会,把问题、数据、测试三条线对齐。”

五分钟后,四个人围在会议室的投影屏前。新人甲把刚做好的对照表投上去,红蓝两色标注着“可匹配”和“需调整”的条目。

“目前看,温度区间有重叠,但升温斜率差得有点多。”她指着其中一行,“这家要求三分钟内升到七百度,我们系统默认是四分半。”

老黄接话:“能调,但得改冷却节奏,不然应力不均。”

“那就改。”刘好仃说,“先不碰硬件,只调软件参数。你们今天先把模拟跑一遍,看能不能压到三分半内完成,偏差别超过百分之十。”

“我试试。”老黄拿起笔记本,“但得提醒一句,现在这个炉体老化了,模拟结果和实机可能有出入。”

“记下来。”刘好仃说,“实机测试放第二轮,现在咱们要的是方向判断,不是最终答案。”

散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桌前,茶杯里泡的是今早剩下的茶,颜色深得像酱油。他喝了一口,翻开笔记本,在“执行首日”下面写下三条:数据标准化启动、模拟测试开始、客户反馈通道建立。

刚写完,手机震了一下。新人甲发来一张表格截图,标题是《三家客户工艺需求标准化对照V1.0》。他点开看了两遍,回了个“可以,按这个发”。

下午四点,车间传来消息:第一次模拟测试完成。刘好仃赶过去时,老黄正盯着电脑屏幕,眉头没松。

“曲线出来了。”他指着图,“升温是压下去了,三分钟十五秒,达标。但降温段出问题,冷却速率跟不上,偏差十五点三。”

“多少?”刘好仃凑近看。

“十五点三。”老黄放大局部,“这里有个陡降,系统反应慢了半拍,温度冲高了。”

刘好仃沉默几秒,转头问新人甲:“有没有可能用压力补偿?”

她愣了一下,“您是说……调压强来平衡热应力?”

“对。”刘好仃点头,“既然降温跟不上,能不能提前加压,让材料内部应力分布提前调整?”

老黄眼睛一亮,“这招我试过,但得算准时机。早了白费,晚了裂得更快。”

“那就算。”刘好仃拉开旁边一把椅子,“现在就开始。新人甲你把上次客户反馈的裂片位置记录调出来,看看是不是集中在降温初期。如果是,说明我们的补偿窗口就在那十几秒。”

新人甲快速敲键盘,三分钟后调出一份图表。“七成裂纹出现在降温开始后的二十秒内。”

“那就对了。”刘好仃指着屏幕,“老黄,你把压力梯度往前推十秒,冷却速率降百分之五,看看模拟结果。”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三人围着电脑反复调整参数。第三次模拟时,升温时间三分钟零七秒,降温段偏差压到了八点二,曲线平滑了许多。

“能交差了。”老黄松了口气,“虽然没到完美,但至少证明咱们有改的空间。”

刘好仃点点头,“把这次的参数组合存档,标上‘初步可交付’。明天拿这个去跟客户聊,不说我们已经搞定,只说我们有思路,正在验证。”

他正说着,小李的语音消息跳出来:“第一家客户回邮件了,说我们的问答文档挺清楚,愿意安排下周技术会议。第二家还没回,第三家问能不能先寄一份测试报告。”

刘好仃回了个“收到”,转头对新人甲说:“你把今天的模拟结果整理成一页简报,别写太复杂,就三块:问题、调整方法、当前效果。附上曲线图,明天一早发出去。”

“那第二家呢?”小李在微信里问,“一直没回,要不要再打个电话?”

刘好仃回得快:“不追。我们不是推销的,是解决问题的。他们问,我们就答;不问,我们就准备。节奏在我们手里,不在他们邮箱里。”

小李回了个“明白”。

傍晚六点,厂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刘好仃坐在办公室,面前摊着三份文件:新人甲刚交的简报、老黄的测试日志、小李整理的客户沟通记录。他拿红笔在甘特图上划了三道钩,对应前三天的任务。

茶杯早就凉了,他没换。墙上挂的进度表被晚风吹得微微晃动,纸角轻轻拍着墙面。

老黄在车间做最后一次参数备份,新人甲在核对邮件附件,小李靠在椅子上,一边听语音留言一边打字。

刘好仃打开电脑,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三家客户的公共联络邮箱。正文只写了两行:

“您好,这是我们针对贵方工艺需求的初步模拟反馈。附件为技术简报,请查收。后续如有新问题,我们随时响应。”

他没点发送,而是把光标停在“附件”那一栏,确认了三遍文件名称。

窗外,一辆货车缓缓驶出厂门,车灯扫过办公楼的玻璃,映出他低头看屏幕的侧脸。

他伸手把邮件附件又检查了一遍,点击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