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6集:拓展成果再验证(1/1)
光标点下“确认”两秒后,主控台的三号屏自动弹出倒计时:205℃升温程序启动,预计耗时三十七分钟。
刘好仃没动,手指照旧在桌沿敲了三下,节奏平稳,像在给时间打拍子。他盯着屏幕右下角的绿色小字:“环境模拟验证序列已激活”。这是今天的第一步——不是测试,是验证。不是看能不能行,是看在什么条件下还能行。
小李抱着记录板从实验室出来,刚走到门口,警报响了。不是刺耳的那种,是低频三连音,医疗线专用提示音。
“湿度失控,”小李快步进来,“传感器读数跳到88%,还在往上走。”
刘好仃调出日志,画面切到医疗线样品舱。温湿度曲线原本平稳,十分钟前突然抖了一下,像被谁轻轻弹了根橡皮筋。他拖动时间轴,放大异常点,对比前七十二小时数据,皱眉:“不是材料出气,是控制失准。”
“换备用组。”他话音落,手已经按在切换键上。
系统提示:切换成功。曲线开始回落。
“继续。”他说,“别停。”
老黄这时候从工具间出来,手里拎着个巴掌大的黑盒子。他站在自动化装配线监控屏前,盯着进度条,眉头拧成“八”字。产线正在跑V1.2标准的模拟装配,流程走完八成,但最后卡了一下——延迟0.7秒。
“不是机械问题。”老黄摸着下巴,“通信协议对不上,差半拍。”
刘好仃接过他递来的日志,翻到协议版本页,果然,中控系统用的是上周更新的v3.1,而V1.2标准还绑着v2.9。“小问题,大麻烦。”他说,“就像两个人说同一种方言,但一个用普通话标音,一个按土话念。”
“加缓冲模块?”老黄问。
“加。”刘好仃点头,“临时用,先跑完这一轮。数据不能断。”
老黄转身回去接线。刘好仃在系统里备注:“通信延迟0.7秒,已介入处理,测试继续。”他没写“原因查明”,也没写“已解决”——他知道,现在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新能源线的炉温这时刚好越过203度。小李守在工位,眼睛盯着形变监测图。前六十八小时,回缩曲线平滑对称,像两片慢慢合拢的叶子。可就在刚才,左侧收缩速度突然加快,右侧还慢半拍。
“不对劲。”小李低声说。
刘好仃走过来,调出模具冷却记录。喷嘴流量数据显示,左侧比右侧少了0.8L/min。不算大偏差,但在高温下,足够让应力分布偏移。
“不调。”刘好仃说,“把这个偏差记进去,当变量处理。”
“可这会影响结果。”
“结果不是用来好看的。”刘好仃指了指屏幕,“我们不是在证明它多完美,是在看它能扛住多少不完美。记下来,留着用。”
小李点头,新建了个标签:“非对称冷却工况”。他把数据流单独分路,打上时间戳。
新人甲这时候从检测间出来,手里拿着一份气密报告。她脚步很轻,但脸上的表情藏不住事。
“运输模拟做完,震动测试通过,但低温前检测报警。”她把报告递给刘好仃,“密封圈边缘有微渗,0.03毫米,仪器抓到的。”
刘好仃接过报告,翻到原始数据页。气密曲线在震动后出现一个微小凹陷,像被人用针尖轻轻戳了一下。他抬头:“样品有损伤吗?”
“外观无异常,涂层完整,结构无变形。”
他调出密封圈批次记录,确认材质和工艺无变更。又查了装配日志,压力值、贴合时间都在标准范围内。
“标记为‘异常样本’。”他说,“不复测,不剔除,继续进低温循环。”
“可万一渗漏扩大……”
“那就正好。”刘好仃打断她,“我们就是要看它会不会扩大,什么时候扩大,扩大的速度是什么样。现在发现问题,比客户发现问题强一百倍。”
新人甲咬了下嘴唇,转身去贴标签。红色“异常”标在样品箱右上角,像一枚小小的勋章。
老黄这时候回来了,缓冲模块已装好。产线重新启动,这次流程走完,延迟从0.7秒降到0.3秒,仍在警戒线边缘,但系统没再卡顿。
“能跑通就行。”老黄松了口气,“至少证明V1.2不是纸上谈兵。”
刘好仃看着三块屏幕:新能源线温度稳定在205度,形变数据持续更新;工具线完成首轮压力测试,节拍恢复正常;医疗线进入低温阶段,密封监测曲线平稳。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新能源线:非对称回缩,纳入容差数据库
工具线:通信延迟,待协议同步
医疗线:微渗初现,持续观察
写完,他退后一步,看了眼时间:下午两点十八分。
小李这时候轻声说:“第69小时,左侧回缩速度开始放缓。”
刘好仃点头,没说话。他知道,材料在适应。就像人跑步,一开始左右脚步幅不一,跑着跑着,节奏就自己调过来了。
老黄坐到他旁边,喝了口凉茶:“你说,这0.7秒延迟,是不是以后每条线都会遇上?”
“不是会不会遇上,”刘好仃说,“是现在才暴露出来。以前手工装配,慢就慢了,没人算这个账。现在上自动线,差0.1秒都得追根。”
“系统和系统之间,也得磨合。”老黄笑了下,“跟人一样。”
“对。”刘好仃也笑了,“只不过人会说话,系统得靠我们替它说。”
新人甲这时候更新了医疗线状态:“样品进入-20℃循环,气密监测未见进一步变化。”
“好。”刘好仃记下时间点,“等它出来,再震一次。”
“还要震?”
“当然。”他看着她,“一次不过关,就多来几次。我们不是在找它哪儿行,是在找它哪儿不行。”
三点零七分,新能源线完成72小时连续观测。数据显示,形变最终稳定在0.48毫米,两侧差异收窄至可接受范围。小李把数据包归档,标题写的是:“非理想工况下回缩行为记录”。
老黄的缓冲模块运行四小时无故障,他拍了段视频,准备明天晨会用。视频最后,他对着镜头说:“这玩意儿丑,但管用。”
新人甲把异常样本移入观察舱,舱门关上时,她看了眼密封圈的位置,轻轻说了句:“你可别怂。”
刘好仃坐在主控台前,三块屏幕的曲线都在动。新能源线准备降温,工具线开始第二轮压力测试,医疗线还在低温段运行。
他打开日志,输入最后一行记录:“三线验证同步推进,均出现可记录异常,处理中,测试未中断。”
然后他靠在椅背上,手指又在桌沿敲了三下。
和七十五小时前一样。
和昨天早上也一样。
只是这一次,敲完之后,他没有抬头看谁,也没有说话。
他的目光停在医疗线的气密曲线上。
那条线原本平稳,就在他落笔的瞬间,轻微抖了一下。
像呼吸时,胸口忽然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