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5集:拓展成果再完善(1/1)
刘好仃的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三下,和七十五小时前一模一样。节奏没变,力道也没变,但这次不是等结果,是催动作。
主控室的灯刚亮起来,小李抱着平板站在门口,老黄提着工具包从通道拐过来,新人甲一路小跑穿过样品区,发带都松了半边。三个人到齐,谁也没提“成功”两个字,可眼角都往上扬着。
“别站那儿当摆件。”刘好仃头也没抬,“昨天那条线,稳是稳,但它藏了事。”
他调出测试报告,放大0.5毫米形变那段曲线,红笔圈住:“回缩不是结束,是材料在喘气。它哪口气没喘上来,咱们就得知道。”
小李张了张嘴,想说“至少没裂”,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现在三条线都踩进泥里了,想拔腿往前走,就得把鞋底的泥刮干净。”刘好仃翻开记录本,“新能源线,问题在材料应力,不能光看表面,得往里挖;工具线,老黄贴在箱门上的纸条我看了,有道理,但不能靠磁铁压一辈子;医疗线,打样排上了,可别等到炉前才发现少带家伙。”
他抬头,挨个看过去:“今天不干别的,就干三件事——把经验变成标准,把数据变成证据,把等待变成准备。”
老黄第一个接话:“模具的事,我昨晚又量了两遍,三套实装,每套修配时间平均六分十八秒,锉刀来回四十七下。这不算多,可要是三百套呢?三万套呢?”
“那就不是手艺,是烧钱。”刘好仃点头,“你去把昨天的视频调出来,从头拍到尾,锉一下,记一秒,再算上人力成本,附在V1.1修订案后面。”
“设备组那边……”老黄皱眉。
“他们要是还说‘差0.3毫米正常’,你就把成本表拍桌上。”刘好仃合上本子,“修一次三块,修三千次就是九千。九千块买个标准升级,不亏。”
小李低头翻自己的报告,轻声说:“我已经把热膨胀系数标了,还加了趋势判断。”
“谁让你标数字了?”刘好仃抽过他的平板,“你说‘有回弹潜力’,潜力是谁的?材料的?你的感觉?还是炉子脾气好?”
小李愣住。
“数据不是结论,是线索。”刘好仃划着屏幕,“你得让人看懂你是怎么想到的。应力梯度图放前面,历史曲线并排对比,再写一句:‘当前界面无剥离迹象,但75小时后需持续监测’。这不是预测,是留后路。”
他把平板还回去:“下次发报告,别叫‘阶段性’,叫‘可解释版’。咱们不写论文,但得经得起问。”
新人甲赶紧掏出笔记本记,笔尖一顿:“研发部那边……他们答应周二排炉,但参数得我们自己校。”
“那就别等他们动手再准备。”刘好仃转头,“你把三份模拟报告做成一页表,标清楚‘接口零修改’‘温控模块即插即用’‘防结霜涂层已匹配’,加粗,放大,打印出来。”
“现在去?”
“现在去。”刘好仃抓起外套,“不是去求他们,是去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把能做的做完了。”
研发部办公室的门开着,主管正低头看图纸。新人甲把对比表轻轻放上桌,主管扫了一眼,抬头:“这么快?”
“我们昨晚就整理好了。”新人甲声音稳了些,“六个可响应项全部完成建模,材料清单也同步更新了。”
主管点点头,手指敲了敲“接口零修改”那行:“你们这次倒是把活干到前头了。”
刘好仃站在门口没进来,听见这句话,转身就走。
下午一点十七分,老黄的修订案上传系统,标题是《可调支撑件装配标准V1.2》,附件里三段视频总长四分三十二秒,最后一帧定格在锉刀离开金属面的瞬间,旁边标注:“单件修配耗时6分18秒,人力成本3.2元。”
刘好仃点开,看完,批了“同意归档”,抄送生产、采购、设备三部门。
两分钟后,设备组回信:“模具调整可纳入下周维护计划。”
老黄在工具间看见邮件提示,把锉刀放进抽屉,顺手贴了张新标签:“已标准化,禁用手工修配。”
小李的新版报告也在两点零五分发出,标题是《200度耐热测试阶段性报告(可解释版)》,附录里多了三张图:应力梯度模拟、历史材料对比、界面稳定性预测曲线。正文两句话:“73-75小时形变回缩至0.5毫米,样品完整。当前未见界面剥离迹象,但75小时后需持续监测。”
他点击发送,抬头看见刘好仃站在工位旁。
“这次像话了。”刘好仃说,“下次再发,记得把‘但’字后面的半句加粗。”
三点二十六分,新人甲收到研发部邮件:“参数预校准安排在周二上午九点,你们提前半小时送样件过来,做最后匹配确认。”
她立刻回:“收到,样品已准备,材料无变更。”
发完邮件,她把确认信息写进进度表,特地用了红笔。
刘好仃在主控室看着白板,三条线都更新了。新能源线写着“启动应力建模”,工具线下是“标准V1.2归档”,医疗线则标着“打样前置完成,待校准”。
他拿起记号笔,在三行下面画了条横线,写上:“完善完成”。
小李走进来,站在他身后:“设备组说传感器最迟周三换,不影响明天打样。”
“知道。”刘好仃没回头。
“那……205度,还冲吗?”
刘好仃没说话,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
和七十五小时前一样。
和今天早上也一样。
只是这一次,敲完之后,他打开了测试炉的远程监控界面,把温度设定从200度拖到了205度。
光标悬在“确认”按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