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6集:疑虑应对再优化(1/1)
刘好仃的笔尖在“37”上停了两秒,像钟摆卡在最低点。他没抬眼,只把登记本往中间推了推,纸页摩擦桌面发出短促的沙声。
“这三十七个客户,都摸过新模块。”他说,“有三十个看了直播,二十八个问了试用流程。可到现在,签单的只有两个。”
小李正往电脑里输数据,手指一顿:“触点达标率百分之八十二,转化率不到百分之六。这数字……不太吉利。”
老黄蹲在样品架旁检查接口密封圈,头也不抬:“说明他们还在等什么。”
“不是等。”刘好仃翻开日志本,翻到“信任触点量化”那一页,指节敲了敲纸面,“是已经信了,但不敢动。”
新人甲抱着一摞反馈单进来,差点被门槛绊住,赶紧扶了扶眼镜:“刚才整理上个月的回访记录,有个客户说‘东西应该没问题’,可就是不下单。”
“‘应该’?”小李笑出声,“这词儿听着比‘不行’还悬。”
“他信你。”刘好仃说,“但他不信他自己能搞定。”
空气静了两拍。
老黄站起来,手里的密封圈捏成了卷:“那咱们拍个快的,从拆到装十分钟搞定,让他们看看多简单。”
“十分钟?”小李摇头,“客户不会信。太顺了像演的。”
“那就实打实录。”老黄倔起来,“我掐表,装错了重来,咋样?”
刘好仃没接话,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下面画了三条横线。
“第一,这三十七人里,触点超过四个却没签的,二十五条。第二,最近五天,问‘装一台要多久’的,翻了三倍。第三,”他顿了顿,“没人再问‘会不会烧’‘能不能用’。”
他把笔帽咔地扣上:“老问题没了,不是解决了,是升级了。”
新人甲翻着手里的表:“意思是……他们现在不怕装不上,怕装太慢?”
“对。”刘好仃点头,“以前卡在‘能不能’,现在卡在‘划不划算’。时间就是钱,停机一小时,损失三千起。”
小李猛地一拍桌子:“所以他们不问,是因为算不清账!”
“不是不想问。”刘好仃指了指登记本,“是问不出来。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真正卡住他们的是排期风险。”
老黄皱眉:“那咱们是不是该做个‘停机损失对比表’?”
“先不急。”刘好仃回到桌前,抽出一张空白纸,开始画格子,“咱们得先搞清楚,客户走到哪一步了。”
他画了四栏:接触、体验、信任、决策。
“有人刚进门,只敢看不敢碰,这是第一层。有人摸了模块,问了试用,这是第二层。有人信你能装上,但犹豫值不值,这是第三层。最后一层,是已经准备下单,只差临门一脚。”
小李凑过来看:“所以那三十七人,大部分卡在第三层?”
“对。”刘好仃在第三层画了个圈,“他们信产品,不信流程。咱们的回应,不能再是‘能装’,得是‘怎么装不影响生产’。”
新人甲举手:“可我们怎么知道客户在第几层?总不能一上来就问‘您现在信到几分了’吧?”
刘好仃没答,而是打开电脑,调出最近五天的咨询录音文字稿。
“看这句:‘你们最快多久能换完?’——这人已经跨过怀疑门槛,关心效率了,是第三层。”
“再看这句:‘换的时候要断电吗?影响不影响其他设备?’——他在规划生产排期,接近决策层。”
“还有这句:‘有没有标准流程?’——他想自己评估风险,说明信任在往实操走。”
他一条条划出来,标上层级。
老黄看得直挠头:“这得记多少种话术?到时候一紧张,全乱套。”
“不用背。”刘好仃说,“模型在后台,前台一句话就行。”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您是担心影响生产排期吗?”
“就这么一句?”小李愣了。
“就这么一句。”刘好仃点头,“他要是说‘是’,说明他在第三层,得给流程方案。他说‘不是’,那你再问‘那是担心安装人员不熟?’——一层层往下探。”
新人甲眼睛亮了:“就像剥洋葱?”
“不。”刘好仃摇头,“像调收音机。客户调到哪个频段,咱们就接哪个信号。”
小李在电脑上新建文档,标题打了一半又删掉:“可新话术得写进手册,不然大家说的不一样。”
“写。”刘好仃说,“但别写成问答,写成‘信号识别指南’。”
他走到白板前,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旁边写下:
【进阶提问信号12条】
1. 装一台要多久?
2. 换的时候要不要停机?
3. 不同机型怎么对接?
4. 有没有标准流程?
……
“每一条,都对应一个层级。”他说,“看到信号,就知道该往哪推。”
老黄还是不放心:“可拍视频的时候,总不能一边装一边问客户在第几层吧?”
“不用。”刘好仃拿起日志本,在空白页画了个阶梯,“视频内容得分层设计。第一段,给第一层人看——‘这东西长什么样’‘怎么摸不烫手’。第二段,给第三层人看——‘换一台十五分钟,不停机’‘接口通用,不用改线路’。”
小李反应最快:“所以一个视频,三层内容,各取所需?”
“对。”刘好仃点头,“看不懂的跳过,看得懂的记住。谁也不会觉得你在忽悠他不懂的。”
新人甲快速记下要点,突然抬头:“那……如果客户一句话没问,光看呢?”
“看也是信号。”刘好仃说,“盯着安装视频看了三遍的,比问十个问题的还接近签单。”
“那咱们能不能……在视频里埋个‘触发点’?”小李眼睛一转,“比如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正考虑换装时间,可以问我们排期建议。’”
“可以。”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了一笔,“但别太明显。越自然,越有效。”
老黄终于松了口气:“那我下午就开始拍?”
“先做脚本。”刘好仃翻开日志本,翻到刚画的阶梯图,“第一段,从模块外观讲起,语气像介绍老伙计。第二段,边拆边说:‘这颗螺丝松了八年,照样能对上新接口’。第三段,掐表演示:‘从断电到重启,全程二十三分钟,含交接时间。’”
小李已经打字如飞:“要不要加个备注——‘本段视频拍摄期间,车间正常运转,背景音为实时采集’?”
“加。”刘好仃说,“声音也是证据。”
新人甲忽然小声问:“那……如果客户问的问题不在十二个信号里呢?”
刘好仃看了她一眼:“那就说明,新疑虑来了。”
他走到主控箱前,打开侧盖,手指摸过散热槽,确认螺丝紧固。
回来时,他在白板上又添了一行小字:
“持续收集非标提问,每周更新信号库”
“疑虑不会停。”他说,“咱们的回应,也不能停。”
小李把手里的文档保存,命名为《分层引导应对手册_v1_draft》。
老黄翻着拍摄脚本初稿,嘴里念叨:“第三段得找个带钟表的背景……要不把车间值班表拍进去?”
新人甲整理完问题归类表,抬头问:“那三十七个客户……要不要挨个回访一次?”
刘好仃没答,而是拿起红笔,在白板上“37”外面画了个圈。
“先不动。”他说,“让他们再沉默两天。沉默越久,问题越深。”
他坐回桌前,日志本摊开,新的“信任阶梯”草图刚画完,笔尖悬在纸面。
灯光落在纸页上,映出他手背的皱纹和虎口的老茧。
他忽然想起什么,翻开登记本,在“拍摄老设备换装全流程”那条记录下方,添了一行小字:
“拍摄时同步口述对接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