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集:新机遇进展跟进(1/1)

刘好仃到车间时,天刚亮透。他没先开灯,而是走到质检台前,掀开笔记本的塑料封皮,翻开最后一页。那行小字还在:“功能越简单,越不容易走偏。”他盯着看了两秒,从兜里掏出笔,在前一页空白处添了一行:“闭环不是终点,是每日再确认。”

小李来得比平时早。她看见本子上新写的那句,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电脑包,没说话,坐下来开机。

老黄进门时嘴里叼着半截饼干,肩上搭着旧工装。他路过本子,扫了一眼,咬了口饼干:“今天又要写啥?”

“写你干的活。”刘好仃把笔递过去,“别怕啰嗦,就怕不写。”

班组长随后进来,手里拎着保温杯,看了眼白板角落的日历标记:“第三天了?”

“第三天。”刘好仃点头,“昨晚系统跑了一夜,数据得对上。”

早班铃还没响,四人围到质检台边。刘好仃拿白板笔画了三条横线:“今天跟三件事——数据稳不稳,标签准不准,人认不认。”

小李说:“我先说。昨晚夜班有两个实习生用了测试账号,把‘张建军’的标签全清了,重写成‘普通客户’。”

“为啥?”

“他们不知道权限分级,以为能随便改。”小李调出日志,“共用一个临时账号,操作没留名。”

老黄哼了一声:“这不叫操作,叫闯祸。”

刘好仃没骂人,翻开笔记本,在“问题登记栏”第一行写下:“6月18日,标签误删,起因:共享账号无隔离。”写完抬头,“记下来,不是为了罚谁,是为了下次知道坑在哪。”

小李眨了眨眼:“那……要不要把这事讲给夜班的人听?”

“要。”刘好仃把本子转过去,“明天早会,拿这个当例子。错误也是数据,漏了才可惜。”

班组长喝了口热水:“可现在排产那边,还是没人看名单。”

“我去看看。”刘好仃说。

上午九点,他站在排产岗外看了二十分钟。排产员老陈接电话、撕单子、口头传话,手边那份打印的“常声客户名单”被压在茶杯底下,边角卷了。

刘好仃没打扰,回来看小李正调试筛选逻辑。

“王姐那条又错了。”小李指着屏幕,“她写‘玻璃别擦太亮,反光刺眼’,系统归到了‘清洁偏好’,其实人家是怕影响使用。”

“老黄录的?”

“是我。”老黄在旁边拧螺丝,“我打字时没加分类,它自己猜的。”

刘好仃问:“系统靠啥判断?”

“关键词。”小李点开后台,“看到‘亮’‘擦’‘干净’,就往质检类扔。”

“那要是客户说‘别擦太亮’,其实是怕反光伤眼睛呢?”

“它不懂。”小李摇头,“它只认字,不认话里的意思。”

老黄把螺丝刀往台子上一放:“咱们先别指望它聪明,但得让人盯得住。加个标记,凡是带‘反光’‘刺眼’‘看不清’的,标红,人工过一遍。”

刘好仃看着屏幕,几秒后点头:“行。今天就加这个功能——高风险标签,必须复核。”

小李立刻动手改逻辑。老黄凑过去:“要不要顺手把‘包装结实点’也拎出来?这话说的人最多,但每次意思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有人怕运输摔,有人嫌拆包装费劲。”老黄敲键盘,“你看,陈师傅上次说‘别封太紧’,这不是结实的问题,是方便的问题。”

小李刷新页面,新建字段:“使用场景备注”。她试输一行:“陈师傅,包装结实,双层胶带,但封口松一点。”回车后,系统自动打上“操作提示”标签。

“这回像话了。”老黄说。

中午饭点,四人凑在休息区吃盒饭。刘好仃边扒饭边翻笔记本,看到班组长早上补的一行:“排产员反馈,纸质名单不方便,建议口头通报。”

他吃完最后一口,把饭盒压扁:“下午开始,每天早会,班组长报三个重点客户,就说‘今天这批货,某某提过啥’。”

班组长抬头:“就说三句?”

“就三句。”刘好仃说,“人记不住多的。但三天下来,他们就会问:‘今天有没有特别的?’”

小李笑了:“到时候不报,他们反而不习惯。”

“那就成了。”刘好仃把饭盒扔进桶里,“习惯比制度管用。”

下午两点,小李在测试环境跑通新逻辑。她输入“反光刺眼”,系统弹出提示框:“检测到高风险语义,需人工确认分类。”她点“通过”,选择“使用场景”,保存。

老黄在旁边看着:“这回是它求咱们,不是咱们求它。”

“就是得让它学会低头。”刘好仃站起身,“咱们不造神仙,造个听话的助手。”

临近下班,刘好仃把笔记本翻到新一页,写下:“6月18日,新增高风险标签人工复核机制,首例误判案例完成闭环。”他合上本子,却发现老黄没走。

“还录一条?”刘好仃问。

“录。”老黄打开电脑,找到一个老客户,“赵工,每次都要斜角磨边,但不说理由。”

他打字:“赵工,斜角磨边,原因未明,建议备注询问。”回车后,系统跳出提示:“该客户连续五单提出相同要求,建议列入深度观察名单。”

老黄盯着屏幕,没动。

刘好仃也没说话,只掏出手机,对着界面拍了张照。

照片里,那行字清清楚楚:“深度观察名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