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集:再制竞争应对策(1/1)
小李合上电脑,屏幕暗下去,映出她自己还有点发紧的脸。她抬头,刘好仃正把一张纸从打印机里抽出来,边角有点卷,他顺手压了压,递给老黄。
“你看看,有没有漏。”
老黄接过,手指头在纸上划,一行一行地过。班组长站在旁边,手插在工装裤兜里,脚尖轻轻点地,像在数心跳。
没人说话。空气里还飘着上一回讨论的余味——查资料、问客户、摸底牌,活儿干完了,可问题才刚冒头。
刘好仃把打印机旁的咖啡杯拿起来,喝了一口,凉的。他没皱眉,就那么咽了。“机器能推,推得快,还能记数据。”他放下杯子,“但它不知道,玻璃这东西,脾气怪。”
小李立刻接上:“昨天我翻了三厂的公开报价单,GL-Auto3000适配的是标准模组,接口统一,厚度误差不超过0.3毫米。”她顿了顿,“咱们上个月接的七单定制活儿,六单超这个数。”
班组长抬起头:“也就是说,那种机器来了,干不了我们的活?”
“干不了。”刘好仃点头,“它怕变。咱们不怕。人手调,手感卡,慢是慢点,但稳。”
老黄把纸递回去:“我那电工朋友说,他们厂那台机器,换一批磨砂玻璃,系统直接报错,停了三个小时,最后还得人上。”
“所以它不是万能的。”刘好仃在桌上摊开一张草图,是产线布局简图,“它是给‘规规矩矩’的厂准备的。咱们这儿,天天变规格,换花色,调厚度,它跟不上。”
小李眼睛亮了:“那咱们的优势不就在这儿?机器拼不了灵活。”
“对。”刘好仃用笔圈住图上的几个点,“它拼效率,咱们拼适应。它拼标准化,咱们拼非标定制。它越快,客户越会发现——快,不一定对路。”
班组长搓了搓手:“可客户问‘你们有没有’的时候,光说‘它不适合’,人家听不进去。得有个说法。”
“有。”刘好仃从本子底下抽出一张表,是小李整理的客户反馈汇总,“上个月,东莞老林追加两万片,理由是‘你们的工人培训到位,出错少’。河北那个新客户,签单前专门来厂里看‘传台’操作,说‘看得见人在学,才信得过’。”
他抬头:“教人,本身就是服务。机器不教人,它只干活。”
老黄突然开口:“那咱们现在不是在跟机器比手速,是在比——谁更懂玻璃。”
“没错。”刘好仃笑了,“它懂程序,咱们懂手感。它懂数据,咱们懂人。它一上岗,咱们就得让客户明白:你们要的不只是‘推进去’,是要‘推得稳、调得准、出得少错’。这些,还得靠人。”
小李飞快地记,笔尖沙沙响。班组长脸上的犹豫慢慢散了。
“可光讲道理没用。”他说,“客户还是要看价格。人家机器贵,但省人工,长期算下来,账面好看。”
“那就别在账面上跟他拼。”刘好仃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十字,分成四格,“我们不降价,我们降‘看不见的成本’。”
他指着左上角:“返工率。现在每百片有三片因推模不准要返修,一片耽误十分钟,加人工、耗电、材料,一天就是两个工时白扔。咱们把‘传台’训练再压实,把达标率提到90%以上,这块省下来的钱,比降价更有说服力。”
小李立刻算:“按现在产量,一年能省十七万左右。”
刘好仃点头:“这钱不进我们口袋,但可以变成‘服务包’——免费提供三次现场培训,或者延长质保期。客户觉得赚了,咱们也没亏。”
老黄咧嘴:“这招损的,聪明。”
“第二条。”刘好仃划到右上格,“增值。咱们把‘传台’升级一下,加个认证功能。”
“啥意思?”班组长问。
“每个工人练完,达标了,系统记一笔,生成二维码。”小李接话,“客户扫码就能看:‘您订单的推模操作员,已完成30次标准训练,达标率88%’。”
“跟食品溯源似的。”老黄点头,“行,这招能打消顾虑。”
“第三条。”刘好仃写到最下格,“讲故事。”
“讲故事?”班组长一愣。
“对。”刘好仃声音没变,但稳了,“咱们厂没宣传过老师傅的经验,其实这些才是宝贝。老黄修设备三十年,知道哪个弹簧容易松;三号线小陈带徒,总结出‘手腕压三秒’的窍门;还有你。”他看向班组长,“你记得去年那批超薄玻璃,怎么调压速才不裂的?”
班组长点头:“慢推,中间停顿,手不能抖。”
“这些,机器学不会,但我们可以整理出来。”刘好仃说,“做成‘手感档案’,附在订单里。客户收到货,顺便收到一张小卡:‘本批次由十年经验工人操作,采用‘稳压三秒法’,确保贴合精度’。”
小李眼睛都亮了:“这不光是服务,是品牌。”
“对。”刘好仃把笔放下,“机器卖的是‘快’,我们卖的是‘懂’。它冷冰冰,我们有温度。它记数据,我们记经验。它越快,我们越要让人看见——人在哪儿,活儿才真靠谱。”
屋里静了几秒。
老黄忽然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小螺丝刀,往桌上一放:“我那儿还有六块备用模块,全编号了。明天就能装两台新传台,西区也能铺。”
班组长看着那把螺丝刀,慢慢笑了:“我回去就跟夜班说,把‘达标率’写在交接本上。谁练得多,月底评个‘手感王’,奖五十。”
小李已经打开电脑:“我今晚就做二维码模板,再搞个‘手感档案’的格式,先拿老黄的维修记录当样本。”
刘好仃没动,就站在桌边,看着那张被画得密密麻麻的纸。他伸手,把角落里一行小字圈了起来——“人比机器更懂玻璃”。
“咱们不跟它拼谁先上岗。”他说,“咱们拼谁活得久。”
小李抬头:“那……要不要给这整套东西起个名?”
刘好仃想了想,拿起笔,在纸背面写了三个字:**人防线**。
“机器来,咱们不躲。”他把纸翻过来,推到桌子中央,“它要抢饭碗,我们就把饭做得更香。”
老黄拿起那张纸,仔细看了会儿,忽然说:“我明天去找电工,问他那台机器有没有‘老师傅模式’。”
小李笑出声。
班组长掏出手机,新建备忘录,打字:
1. 交接本加“传台使用”栏
2. 手感王评选方案
3. 西区铺设计划
刘好仃转身走到墙边,拿起一张手感卡。背面那行字还在:“你教别人时,自然会懂。”他没撕,只是用红笔在旁边加了一句:“**教得快,活得久**。”
他把卡贴回墙上,正好盖住一个旧标签的残角。
小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感觉像打游戏,刚发现Boss有新技能,立马就点出了反制天赋。”
“不一样。”老黄拧紧工具包的扣子,“游戏输了能重来。这儿,输一次,饭碗就碎了。”
刘好仃没回头,只说:“所以咱们得让每一个动作,都算数。”
班组长收拾手机:“我先回东区,跟夜班组长碰个头,把二维码的事说清楚。”
“别提竞品。”刘好仃提醒,“就说‘客户关心操作标准’,咱们主动回应。”
“明白。”班组长拉开门,走廊的灯亮着,照进来一半光影。
小李合上电脑,突然问:“刘叔,你说……咱们这算不算越权?”
刘好仃看着墙上那张新贴的手感卡,红字还没干透。
“我们没改设备。”他说,“我们只是让用设备的人,变得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