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集:再施竞争应对策(1/1)

刘好仃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屏幕还亮着“我们不怕出声”那个文件夹。时间是八点十七分,三号线的主控屏刚切到待机模式,老杨正蹲在配电柜前接线,小陈抱着笔记本电脑往操作台走,鞋跟敲地的声音比平时急。

“调度刚回我,”刘好仃对着走廊那头喊,“停机窗口压到二十五分钟。”

老杨头都没抬:“那咱们得跳过暖场,直接进正题。”

“本来也没打算寒暄。”刘好仃走到操作台边,手指在屏幕上滑了两下,把测试流程从七步砍成三步,“波动触发,黑屏捕捉,报警响应——走完这三步就行。”

小陈打开日志记录程序,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现在八点十九,布线十分钟,留给测试就十二分钟,得一次过。”

“那就一次过。”刘好仃把手机放回兜里,顺手把操作台上的工具盒往边上推了推,“老杨,电压模拟准备好了喊我。”

不到八点二十六,线接完了。老杨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灰,冲刘好仃点了点头。刘好仃拿起对讲机:“三号线测试开始,计时从现在起。”

电压模拟器启动,波形图刚爬到临界点,主控屏“啪”一下黑了半秒,又亮回来。小陈盯着日志窗口,手指飞快敲着键盘:“黑屏捕捉成功,时间戳0.8秒,系统标记‘瞬时中断’。”

“报警呢?”刘好仃问。

“响了。”小陈点了播放,“咚”那一声从音响里传出来,低沉,稳当。

“时间差多少?”

“零点一秒,从黑屏到报警触发。”

刘好仃看了眼表:“二十三分钟,收工。”

老杨拆线的时候,销售部的王姐带着三个客户代表进了车间。她边走边说:“真要在这儿看?不是说去会议室放视频?”

“视频是剪过的。”刘好仃迎上去,“这儿是直播。”

客户里有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皱眉问:“你们这是专门给我们演一次系统出问题?”

“不是演。”刘好仃打开手机,“是让你们看看,当系统真出问题时,它有没有装睡。”

他点开五号线的报警录音:“咚。”

“这是三个月前,焊机启动时电压波动,系统黑了0.8秒,它记了,也响了。”

中年人还是不信:“可你们主动展示故障,不怕我们觉得你们不稳定?”

“怕。”刘好仃点头,“但更怕你们以为我们没毛病。”

他打开操作台的实时监控画面:“刚才那一下,就是现在发生的。我们没删,也没跳过,它黑了,我们记了,它报了,我们修了。”

另一个客户插话:“宏远那个新系统,宣传说‘零误报’,你们这个……黑屏也算报警?”

“他们‘零误报’,可能是把问题藏起来了。”刘好仃调出日志对比图,“我们记下这0.8秒,是因为它确实发生了。看不见的异常,才最危险。”

中年人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忽然问:“那你们这系统,贵是不是就贵在这八分之一秒上?”

刘好仃笑了:“贵在它敢说‘我病了’,而不是假装健康。”

小陈这时候把国产电源模块的日志调了出来:“新模块刚才延迟了0.3秒,没赶上记录。”

刘好仃接过话:“旧模块响应快,是因为多耗电。新模块省电,但响应慢了。”

“那不是退步?”

“是调整。”刘好仃看着小陈,“加个低功耗常驻进程,成本多两块,但响应必须达标。”

小陈点头:“已经在改了,下午就能装回测。”

王姐见客户还在犹豫,赶紧接话:“其实咱们系统功能比宏远还多两个模块,稳定性也……”

“停。”刘好仃抬手打断,“别绕。”

他打开平板,点开《声音的重量》那篇文档:“我们不比功能多,我们比谁更敢记录。他们卖‘没问题’,我们卖‘问题在哪儿,我们知道’。”

他把音响打开,又放了一遍“咚”。

“这声‘咚’,不是故障,是信用。”

客户们没再说话,站在操作台前,盯着那块刚黑过又亮起来的屏幕。

刘好仃转头对王姐说:“等会儿他们走之前,每人放一遍录音,讲一遍记录逻辑。不讲完,不算结束。”

王姐愣了下:“这……得记考核?”

“记。”刘好仃点头,“谁跳过这步,谁下周重听一遍‘我们不怕出声’。”

十一点零七分,三号线恢复运行。主控屏绿光稳定,电压曲线平滑。刘好仃站在操作台边,把手机里的测试包发进“三号线九点”群。

小陈凑过来看了一眼:“改名了?”

文件夹现在叫:“我们不怕出声_v2_已验证”。

“不是验证完了嘛。”小陈嘀咕,“还留个v2?”

“v1是想法,v2是落地。”刘好仃把手机翻过来扣在台面上,“下一步,是让所有人都习惯听见。”

王姐带着客户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那个……下午三点,四号线能不能也停十分钟?有个客户想自己来按模拟器。”

刘好仃看了眼表:“行。但得让他自己记时间,自己看日志。”

“他要是问,为什么非得看黑屏呢?”

“你就说。”刘好仃拉开凳子坐下,“因为我们不怕它黑,就怕它装亮。”

下午两点四十八,老杨把三号线的操作台擦了第三遍。小陈在检查日志备份,发现国产模块的响应进程已经更新,延迟从0.3秒压到了0.08秒。

“成了。”他喊了一声。

刘好仃正往文件夹里塞新的测试记录,听见后只“嗯”了声。

“你不看看?”小陈举着电脑过来。

“看了。”刘好仃接过电脑,扫了一眼数据,“但真正的测试,不是在机器上,是在人心里。”

三点零二分,四号线客户来了。是个年轻的技术主管,戴耳机,进门就问:“我能自己动手试吗?”

“当然。”刘好仃把模拟器递过去,“按钮在这,黑了别慌,它会自己记。”

年轻人按下开关,屏幕一闪,黑了0.8秒。

“真黑了。”他有点意外。

“但它记了。”小陈指着日志,“看,时间戳,类型,响应动作,全在。”

年轻人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忽然问:“你们就不怕我拿这个去跟老板说,你们系统会黑屏?”

刘好仃看着他:“你可以说。但你也得说,它黑了,但没瞒。”

年轻人没再说话,把模拟器放回桌上,掏出手机拍了张日志截图。

“我得把这个发群里。”他说,“我们那边,都说宏远那个‘零误报’多干净。”

“干净不等于真实。”刘好仃递过一张纸,“这是《一次0.8秒的坦白》,你也可以看看。”

年轻人接过纸,低头看了两行,抬头问:“你们真的不担心别人觉得你们有问题?”

“我们有问题。”刘好仃说,“但我们不藏着。”

年轻人把纸折好塞进兜里,临走前回头问:“那你们……打算一直这么干?”

刘好仃正收拾工具包,头也没抬:“只要系统还干活,我们就让它说实话。”

客户走后,小陈把今天的日志打包,准备上传。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把“我们不怕出声_v2_已验证”复制了一份,重命名为“我们不怕出声_v3_推广版”。

“发群里?”小陈问。

“先不发。”刘好仃把U盘拔下来,放进胸前口袋,“等明天,让销售部所有人,先听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