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集:再观竞争应对效(1/1)

刘好仃挂了电话,听筒落回座机时发出清脆的“咔哒”声。他没动,盯着墙上的排产表看了两秒,转身抽出一份刚打印的回访问卷,翻到最后一栏,用红笔圈住“客户是否提及竞品”这一项,递给了小李。

“别光记好话。”他说,“人家夸你,是情分;人家憋着没说的,才是我们要听的。”

小李接过问卷,有点愣:“可大部分都说新提示卡管用,语音也清楚,能提醒调火,挺实在。”

“实在归实在。”刘好仃把保温杯拧开,吹了口气,“可张师傅昨天还跟我说,隔壁厂那台新机器,不光会喊‘调小火’,还会自己算环境温度,顺带建议开散热扇。”

小李没接话,低头翻了翻手里的记录。老周这时从质检那边回来,手里捏着几张刚收上来的反馈单:“我让回访组加了三个问题,结果还真挖出点东西——有六个客户说最近有人上门推‘智玻王’,功能听着像会算命,一开机就报‘当前气压偏低,建议延后点火’。”

“这不是提醒,是指挥。”刘好仃点头,“咱们说‘快调小火’,是救火;人家说‘建议延后点火’,是防火。”

调度室里安静了一瞬。小李挠了挠后脑勺:“可咱们的语音模块已经改完了,喇叭响,话也短,再改……总不能让它算天气吧?”

“不急着改。”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先搞清楚一件事——咱们这轮调整,到底管不管用?哪儿管用,哪儿还是瘸着腿跑?”

他画了个十字,横轴标“服务响应”,纵轴写“技术感知”。然后在横轴靠右的位置点了个点:“服务这块,咱们追上来了。客户一听机器开口,就知道出问题了,不用再猜‘嗡嗡响’是啥意思。但技术这块——”他往上一指,“人家已经不在一个台阶上了。”

老周凑近看了看:“那这图咋看?”

“看差距。”刘好仃拿红笔在图上划出一条斜线,“咱们在横着走,人家在往上爬。你现在问客户‘有没有进步’,他当然说有。可你要是问‘要是能自动调温,你换不换’,答案就不一定了。”

小李反应过来:“所以不能只收‘很好’‘不错’这种话,得把‘但是’‘不过’‘要是……就好了’全扒出来。”

“对。”刘好仃把本子推过去,“建个‘但是清单’。谁说‘语音挺清楚,但是不如那台会自己调参数’,记下来;谁说‘提示卡接地气,但是看着像小作坊发的传单’,也记下来。”

老周笑了一声:“听着像找骂。”

“找骂才靠谱。”刘好仃说,“咱们修了三十年机器,哪次进步不是从挨骂开始的?”

接下来三天,回访组的节奏变了。不再只问“有没有改善”,而是追着问“有没有更想要的功能”。小李带着两个年轻工人,把五十家试点客户的通话录音全扒了一遍,逐条标注带“但是”的句子。

汇总那天,刘好仃把数据投影到墙上。

第一行:客户主动提及竞品的比例,从上月的8%升到25%。

第二行:售后咨询中,“你们有没有语音自动调参”“能不能联网监控”这类问题,数量翻了两倍。

第三行:服务满意度从3.8升到4.4,但复购意向没变,还是61%。

屋里没人说话。小李盯着屏幕,忽然开口:“咱们的喇叭是响了,可人家的脑子是活的。”

“没错。”刘好仃指着图,“咱们把‘人话’送到了客户耳朵里,可人家把‘专家话’送进了客户心里。”

老周搓了搓脸:“那现在咋办?难不成真去搞AI?”

“不急。”刘好仃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八个字:“优势守住,短板未破。”

他回头看着两人:“咱们的强项是什么?听得懂人话。客户说‘像老伴发脾气’,我们能对应到电机震动值;说‘卡扣顺得像摸老婆的手’,我们能拆解成斜面0.5毫米。这不是技术,是经验,是人情味。这块不能丢。”

“可光有这个,撑不起未来。”小李低声说。

“所以得看清短板。”刘好仃拿起红笔,在“技术感知”那一轴重重画了一道,“客户现在不光要‘听得懂’,还要‘看得起’。咱们的机器一说话,人家觉得是邻居大叔提醒;人家的机器一开口,客户觉得是工程师坐镇。差的不是声音,是信任感。”

老周皱眉:“那咋办?总不能把说明书印成博士论文吧?”

“不用。”刘好仃翻开那本手写笔记,翻到一页画着草图的纸,“我昨天去张师傅厂里,站他那台‘智玻王’旁边听了十分钟。它报了三次温,提醒一次散热,语气平稳,用词专业。但你知道最打动他的是哪句吗?”

两人摇头。

“是‘建议开启辅助散热,已为您节省能耗约12%’。”刘好仃合上本子,“它不光说问题,还说好处。咱们呢?只说‘快调小火’,不说‘调了能省电’。”

小李猛地抬头:“我们只告诉客户‘做什么’,没告诉他们‘为什么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刘好仃点头,“人家在算账,我们在喊话。客户当然觉得人家更懂他。”

老周沉默片刻,忽然说:“那提示卡背面,能不能加一行小字——‘调小火,省电15%’?”

“可以。”刘好仃说,“但得有依据。不能随便写个数,得真算出来。”

小李立刻掏出手机:“我找测试组,把不同火候下的能耗拉个曲线。”

“还有语音。”刘好仃补充,“下次播报,加一句‘调小火,省电,延长炉龄’。不长,就十个字,但得让客户觉得——这机器不光会喊,还会算。”

老周笑了下:“听着像精打细算的丈母娘。”

“那就对了。”刘好仃也笑了,“客户要的不是冷冰冰的专家,是懂他日子的人。”

当天下午,刘好仃带着新调整的回访问卷,亲自跑了三家老客户。第一家,李婶正围着新机器转悠,听见语音提醒“风道阻力上升,建议清理滤网”,她顺手就拆了盖子。

“比你们那个‘像鼻塞’直观。”她笑着说,“以前还得想半天是啥意思。”

刘好仃点头:“那要是我说‘风道阻力达85Pa,建议清理’呢?”

“那我得查字典。”李婶摆手,“你那个‘像鼻塞’挺好,就是没告诉我清理了能省多少电。”

“下次补上。”刘好仃记在本子上。

第二家,陈师傅正在对比两台机器的能耗记录。他指着屏幕:“你家机器省心,但‘智玻王’省电。它提前降了两次温,光这一周,差了快三十度。”

刘好仃没辩解,只问:“要是我们的机器也能报能耗变化,您还会换吗?”

陈师傅想了想:“那得看它说不说人话。光报数字,我懒得看。”

第三家,年轻的小吴刚接手父亲的厂子。他打开手机APP,调出“智玻王”的远程监控界面:“我能半夜看到炉温,还能设自动提醒。你们那个……还得靠人听?”

“目前是。”刘好仃说。

“可我就喜欢听。”小吴突然笑了,“上回我媳妇半夜听见‘快调小火’,吓得从床上蹦起来,以为咱家进贼了。后来她管这机器叫‘值班老刘’。”

刘好仃也笑了。

回厂路上,夕阳把车影拉得老长。他坐在副驾,翻着手写笔记,把三句话写在最前面:

“客户要听得懂的话。”

“客户也要看得见的好处。”

“最好,还能让他们笑出来。”

到厂门口,他下车,顺手把保温杯从后座拎出来。杯身有点烫,他换了个手拿。

推开调度室门,小李正往白板上贴数据表。老周在核对新版提示卡的印刷样张。听见动静,两人抬头。

刘好仃把杯子搁在桌上,说:“明天开始,回访加一个问题。”

“啥?”

“别问‘有没有改进’,问‘你还希望它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