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集:成果全面再推广(1/1)
打印机还在吐纸,最后一张复印件刚落进托盘,刘好仃就把它抽了出来,折了两折塞进工装裤兜。报告留在桌上,他没再看一眼。有些东西,一旦成了文,就不急着传,急的是让它活起来。
他拎着保温杯走出会议室,走廊灯刚亮,照着他半边脸。脚步没停,直奔装配三线。晨会时间快到了,人该齐了。
老周正站在流水线头,手里捏着一支记号笔,盯着排产表发愣。刘好仃走过去,没打招呼,直接从兜里掏出那张折好的纸,展开按在操作台玻璃上。
“就用这个。”他说。
老周低头一看,是那句“我老婆说,这风扇像老伴,平时 quiet,急了也吼”。他皱眉:“贴这儿?让客户听见,还以为咱们厂疯了。”
“他们听见才好。”刘好仃把笔塞进他手里,“撕了你那张‘性能达标’,写点人能听懂的。”
老周没动,嘴抿成一条线:“客户要的是风扇,又不是找对象。”
“可他们用着,觉得像老伴,说明啥?”刘好仃拍了下台面,“说明不光转得稳,还靠得住。咱们以前光想着不坏,现在得想着让人放心。”
老周盯着那句话看了三秒,终于抬手,把墙上那张印着标准术语的标签揭了下来。纸角有点翘,撕得不干净,他干脆全扯了,翻过身在背面写了几个字:“不熄火,就像老张的灶”。
他贴上去,歪了点,没调整。
“行了。”他说,“可全厂都这么搞?乱不乱?”
“乱的是嘴,不是线。”刘好仃从兜里掏出报告,“昨儿七十二小时跑下来,报警四小时,没停机。张师傅要是知道,会说‘这机器急了也吼’,不会说‘你们超标了’。咱们改的不是参数,是话风。话风一变,人心就变了。”
小李从后头探出头:“那宣传材料呢?市场部那边还卡着。”
“我去。”刘好仃转身就走,保温杯在腰侧晃了晃。
市场部办公室门开着,小王正对着电脑叹气。设计稿排了三版,全是“高效节能降噪系统”打头,底下密密麻麻写满技术指标。刘好仃站在他身后看了两眼,没说话,把报告往桌上一放,翻开最后一页。
“就这句。”他指着被红笔圈过的“quiet”。
小王苦笑:“这词能上宣传单?客户以为咱们拼写错了。”
“错没错不重要,说了才算数。”刘好仃拉过椅子坐下,“咱们卖的不是词,是别人家灶台边的日子。张师傅用三天才敢下单,王阿姨说机器像老伴——这些话比‘节能30%’更有劲。”
小王挠头:“可形象呢?咱们是正规厂。”
“正规厂就不能说人话?”刘好仃反问,“你妈买菜,是看摊主背说明书,还是听隔壁李婶说‘这家葱嫩’?”
小王愣住,半晌点头:“那……改。”
“别光改。”刘好仃竖起三根手指,“三句定乾坤:每张单子,至少三句客户原话;每句配一张实拍图;每句都能翻成数据。比如‘quiet’,底下小字写‘待机噪音≤35分贝’。既真,又硬。”
小王提笔记下,忽然抬头:“万一各地销售乱发挥呢?说‘像初恋’‘像狗不嫌家贫’,咋办?”
“不怕乱说,怕不说真话。”刘好仃站起身,“只要话有出处,图是实拍,数据对得上,爱咋说咋说。真实的东西,自带分寸。”
下午三点,新版宣传单初稿打出来。标题是:“你说quiet,我们听了七年。”底下三张图:张师傅摊前风扇转着,油条刚下锅;王阿姨在厨房擦机器,笑出皱纹;还有个年轻小伙指着电机说:“我邻居问我要链接。”
小王把稿子递过来:“能过?”
刘好仃扫了一眼,点头:“就这个味。”
他拿着稿子往厂长办公室走,路上碰见质检老陈,正抱着一摞卡片发愁。
“人话提示卡?”刘好仃接过一张,上面写着:“卡扣边缘刮手?张师傅说‘像被老婆掐’——已加斜面。”
“工人问,这卡贴哪儿?”老陈说,“工序里没这栏。”
“贴工位前头,抬头就见。”刘好仃说,“以后每道工序都得有句人话提醒。不是教他们干活,是提醒他们——手底下这台机器,是要去炸油条、炒大锅饭的。”
老陈点头走了。刘好仃继续往前,敲开厂长办公室门。
厂长正看报表,抬头见他拿着宣传单,皱眉:“又来推这个?”
“不是推。”刘好仃把报告放桌上,“是请示挂牌。”
“挂牌?哪条线?”
“装配三线。客户说话算数——人话产线001。”
厂长沉默,翻了两页报告,看到那句“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厂标准”,停住。
“就因为一句‘像老伴’?”他抬头。
“不是因为像老伴。”刘好仃说,“是因为有人愿意拿老伴比。咱们以前改机器,是怕投诉。现在改,是让人主动推荐。您说,值不值一条示范线?”
厂长没再问。两分钟后,签字同意。
下午四点十七分,装配三线暂停生产半小时。工人把旧标识全拆了,换上五块亚克力板,每块印一句客户原话。最前头那块最大,写着:“我老婆说,这风扇像老伴。”
刘好仃站在旁边,看第一个装配工拿起新标签,贴在电机外壳上。标签是手写的:“quiet”。
那人笑了笑:“这回拧螺丝,像是在回话。”
刘好仃没接话,只看着那台刚下线的风扇,启动,运转,声音轻得像没开。
小李跑过来,递上一叠新打印的“听人话例会”通知单,上面写着第一期主题:“哪句话你听懂了”。
刘好仃接过笔,在第一行写下:“不熄火,就像老张的灶”。
他合上笔帽,轻轻放在通知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