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集:测试结果再分析(1/1)

车门关上的声音还在耳边,刘好仃转身就往测试间走。阳光刚照过车身,他没回头看,也没停下。那束光来得巧,但他知道,光不会修机器,也不会改报告。

他推开测试间门,第一件事是按下回放键。不是看整段录像,而是跳到第六十八小时零七分——电机报警那一刻。画面里温度曲线往上爬了一小截,但没崩。他盯着看了两遍,手指在暂停键上按了又松,最后把视频定格在“报警后持续运行”的状态。

“能扛住。”他自个儿说了句,转身拉开会议室门。

小李已经在擦白板,老陈抱着笔记本坐在桌边,小吴低头翻测试日志,谁都没说话。空气里有点闷,像是谁憋着话,又像谁刚想开口就被什么压住了。

刘好仃没坐主位,而是走到白板前,把五张纸贴了上去。还是那些原话,一个字没改。最上面那张写着:“早上六点炸油条,头三秒喘不上气。”

“咱们先不看数据。”他拍了拍那行字,“先问一句,张师傅现在喘了吗?”

小李抬头:“没喘。冷启动响应压到了0.2秒,比要求快一倍。”

“那他有没有吼?”刘好仃又问。

“吼了。”小吴接话,“报警那会儿,风扇转速冲顶,声音是大。但没停。”

“对。”刘好仃点头,“他说‘急了也吼’,没说不能吼。咱们的机器能吼,但不能倒。倒了,就是没听懂人话。”

老陈翻了页笔记:“可报警这事,写不写进报告?写了怕客户觉得不稳,不写又不像话。”

“写。”刘好仃说,“但不是写‘发生报警’,是写‘在极限工况下触发保护机制后,持续运行四小时,温度趋于稳定’。”

小吴皱眉:“可‘极限工况’这个词,客户也听不懂。”

“那就别用。”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条线,“咱们改个说法——‘就像人跑完三圈还敢接着上灶台,累是累了,活没耽误’。”

小李笑了:“这倒像人话。”

“本来就是人话。”刘好仃把笔帽咔一声合上,“咱们不是做给专家看的,是做给炸油条的、炒大锅菜的看的。他们不关心参数,只关心火候赶得上不。”

小吴犹豫了一下:“可‘像老伴 quiet’这种话,怎么对得上数据?总不能在报告里写‘用户觉得机器像老伴’吧?”

“谁说不能?”刘好仃反问。

会议室一下静了。

“咱们就写。”他继续说,“但得把‘老伴’拆开——平时 quiet,是待机噪音低;急了也吼,是负载响应快;关键是,十年八年不撂挑子,这才是‘老伴’的意思。”

小吴愣了愣:“所以‘老伴’=稳定性?”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quiet” → 待机噪音≤35分贝

“吼” → 瞬时响应<0.3秒

“老伴” → 连续运行72小时无故障

“这不是比喻,是翻译。”他说,“客户不会说术语,但他们会说真话。咱们的任务,就是把真话变成标准。”

小李在本子上记着,突然抬头:“那‘邻居问你要链接,是因为哪句话’这条呢?也算测试依据?”

“当然算。”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份通话记录,“有个客户说,‘你那风扇不停机,我看了三天,才敢下单’。咱们的卖点是‘不停机’,可人家是‘看了三天’才信。说明啥?说明光不停机不够,还得让人看得见、信得过。”

老陈点头:“所以改进的不只是机器,还有信任。”

“没错。”刘好仃指着白板,“咱们这回改的,是机器,也是话。话改对了,人才会说‘我推荐的’。”

小吴低头翻数据,忽然说:“其实报警那四小时,电机温升确实偏高,但没恶化。如果按国标,早该停机了。咱们这么跑下来,算是超规操作。”

“可张师傅的灶台也超规。”刘好仃说,“煤气罐挨着墙,风扇贴着油烟机装,散热比咱们这还差。他天天这么用,咱们要是连这都扛不住,还谈什么改进?”

小李插话:“那报告里要不要提‘超规运行’?”

“提。”刘好仃说,“但不说‘超规’,说‘模拟真实使用环境’。客户不是在实验室做饭,是在烟火里过日子。咱们测的不是机器,是它能不能活在那口灶台边。”

老陈合上本子:“那结论怎么写?说改好了?还是说还能再改?”

刘好仃没马上答。他走到窗边,把测试日志从头翻到尾。最后一页是空白的,只贴着五条原话的复印件。他盯着看了会儿,走回桌前。

“第一句写:‘通过七十二小时极限工况测试,所有客户反馈问题均完成闭环验证。’”

“最后一句写:‘机器未在测试中停机,客户原话未在改进中失真。’”

“中间数据,一条不少,一条不夸。报警写了,温升写了,效率提升也写了,但不写‘大幅提升’,只写‘从4.2秒降至2.5秒’。”

小李问:“那缺点呢?比如卡扣边缘还是有点挂手?”

“写。”刘好仃说,“但不是写‘存在缺陷’,是写‘第十次装配时,操作员食指被外壳边缘刮擦,建议增加导向斜面’。这是事实,不是检讨。”

老陈叹了口气:“你这是把报告写成日记了。”

“本来就是日记。”刘好仃说,“咱们这七十二小时,不是在做测试,是在过别人的日子。张师傅的早市,王阿姨的灶台,都是活法。咱们改机器,其实是学怎么听懂别人的日子。”

小吴忽然抬头:“那以后每回都这么分析?”

“当然。”刘好仃把白板上的纸一张张取下来,重新排顺序,“以后每条客户原话,都得有对应的测试场景、数据记录、改进动作。咱们不靠感觉改,靠人话推。”

小李看着他把纸贴回去,忽然说:“可‘quiet’这个词,咱们一直留着,是不是有点……”

“留着。”刘好仃打断,“不是因为对,是因为他们说了。咱们听懂了,就得认账。”

老陈低头在报告上敲字,一行行往外打。打印机嗡嗡响起来,第一张纸缓缓吐出。刘好仃走过去,拿起那页,看了看。

标题是:“七十二小时极限测试评估报告”。

第一段写着:“通过七十二小时极限工况测试,所有客户反馈问题均完成闭环验证。”

他没再改,只是在页脚加了一行小字:

“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厂标准。”

打印机继续吐着纸,第二页是数据汇总,第三页是测试录像截图,第四页是原话对照表。刘好仃站在旁边,看着纸一张张堆高。

小吴忽然说:“其实咱们这回,不只是改了机器。”

“还改了啥?”老陈问。

“改了规矩。”小吴指着报告,“以前是‘按标准生产’,现在是‘按人话生产’。这玩意儿一出,以后产线上的每一个螺丝,都得听着客户的声音拧。”

刘好仃没接话。他拿起最后一张复印件,是那句“我老婆说,这风扇像老伴,平时 quiet,急了也吼”。他盯着看了会儿,把“quiet”两个字用红笔圈了起来。

“这词留着。”他说,“不是因为它对,是因为它真。”

他把笔帽合上,轻轻放在报告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