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集:新机遇成果再备推(1/1)
小李的鼠标还停在那条微微起伏的电流曲线上,指尖悬着,没点下去。刘好仃已经转身走向门口,保温杯盖拧得咔哒响。他脚步没停,只撂下一句:“明天早上九点,推广准备会,谁也别迟到。”
没人应声,但都知道,这事儿算定下来了。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投影刚亮,刘好仃就把U盘插了进去。屏幕一闪,跳出的不是数据图,而是一段三十秒的视频:一台机器在厨房角落运转,锅里油花翻滚,水汽升腾,风扇缓缓启动,像呼吸一样轻。镜头拉近,外壳一点水珠都没凝,电源指示灯稳稳亮着。
“就这个感觉。”他拍了下桌子,“咱们不卖参数,卖‘不糊锅’。谁家做饭的时候想盯着机器看它会不会死机?”
材料组的小赵翻着工艺卡,皱眉:“可自动化喷涂还是有点飘,边缘区热响应差那么一丢丢。”
“差多少?”刘好仃问。
“温差0.4℃,持续不到两秒。”
他点点头:“够用了。人炒菜翻锅的手速都比这慢,机器比人快半拍就行,又不是要它抢答。”
小李在本子上划拉两笔:“那宣传稿写‘极致稳定’行不行?”
“不行。”刘好仃直接否了,“‘极致’听着像吹牛。你写‘它懂得喘气’,客户反而信。”
销售部的老陈咧嘴一笑:“那我见客户怎么说?‘您家灶台边这台机器,会呼吸’?”
“就这么说。”刘好仃面不改色,“不信你试试,人一听就记住了。咱又不是卖冷冰冰的铁疙瘩,是给人省心的。”
老陈愣了下,随即笑出声:“行,那我回头培训都说‘会喘的风扇’。”
会议室气氛松下来,有人开始记要点,有人翻资料。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行字:
它不重启,是因为它醒着。
它不发热,是因为它会散热。
它不停机,是因为它懂得喘气。
写完,他回头:“就这三句,印在宣传页第一行。谁改,我找谁谈话。”
小赵举手:“那技术文档呢?算法组给的说明全是公式,我们材料组看得头疼。”
“文档这东西,”刘好仃把笔帽咔一声扣上,“不是用来显摆多懂行的,是让人看明白怎么干。看不懂的,一律重写。”
他转头看向小李:“你那模型说明,删掉前五页推导,留一张图,标清楚‘湿度一过80%,风扇提前0.4秒动’就行。”
“可那不是简化过度了吗?”小李皱眉。
“客户又不用修它,要的是结果。”刘好仃摇头,“你告诉他‘提前动’,他就知道机器有预判;你堆一堆数学,他只觉得你在装。”
小李张了张嘴,没再争,低头开始改。
刘好仃又让测试组把六轮数据重新整理,只留三张图:一张电流波动对比,一张温差分布,一张风扇启停时间轴。每张图下面配一行字:“以前:急刹车。现在:匀速跑。”
“就这三张,”他说,“谁问起来,掏出手机一亮,比说十分钟都管用。”
老周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叠纸:“销售那边说,客户常问‘跟上一代比强在哪’,我们得有个对比表。”
“有。”刘好仃从自己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一页画得乱七八糟的草图,“拿这个做痛点对照。”
纸上列着三栏:
| 客户抱怨 | 以前怎么解决 | 现在怎么治 |
|----------|--------------|------------|
| 机器突然停 | 重启,等三分钟 | 不停,持续运行 |
| 外壳滴水 | 擦,换位置 | 不凝露,干爽 |
| 炒菜时风扇狂转 | 噪音大,费电 | 平缓启停,省电 |
“就照这个来。”他说,“别整虚的,客户说啥,咱们答啥。”
老陈看得直点头:“这回我敢开口了。以前一问三不知,现在手里有家伙。”
刘好仃扫了一圈:“还有啥卡着的?”
小赵举手:“工艺卡还没定版。三轮试喷,热响应还是差那么一截。”
“差在哪?”他问。
“主要是边缘区,气流预压的时候温度梯度压不下来。”
刘好仃起身,调出第六轮红外图谱,放大边缘区域。他拿红笔圈住一段平滑曲线:“你看,这里温差小于0.3℃,维持了四秒。不是尺寸问题,是时机。”
“时机?”
“风扇启动前0.4秒,气流已经开始预压。”他指着图,“这时候温度梯度得控制在每毫米0.1℃以内,热才能顺着走。你们现在喷得太死板,按固定尺寸来,没跟上动态节奏。”
材料组的小王恍然:“所以我们得让喷嘴提前响应?”
“对。”刘好仃点头,“别盯着‘外扩0.5mm’这种死数,改成‘热响应前置性’指标。喷嘴压力调高0.2个单位,固化时间缩15秒,试试看。”
小王记下,马上说:“我这就去调参数。”
“今天下班前给我结果。”刘好仃说,“定不了版,推广就得拖。”
会议继续往下走。算法组交了模型说明初稿,厚厚三十页,满篇术语。刘好仃翻了两页,直接撕了前八页。
“留图,删字。”他说,“客户不关心你用了什么算法,只关心它灵不灵。”
小李苦笑:“可这毕竟是技术文档,总得有点专业性吧?”
“专业性不是堆词。”刘好仃把剩下的纸拍桌上,“你写‘系统能预判湿度变化,提前调节风扇’,比写‘基于非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强十倍。真要人看懂原理,让他们来听你讲课?”
小李低头:“……我重做。”
刘好仃没再苛责,反而笑了笑:“咱们干这行,不是比谁更懂,是比谁能让别人懂。你把复杂事变简单,才是真本事。”
中午饭都没散,大家围在各自电脑前改材料。刘好仃端着保温杯在办公室转了一圈,看谁卡住了就点一下。
下午三点,材料组传来消息:新工艺参数试喷成功,三台样机热响应曲线几乎重合,边缘温差稳定在0.2℃内。
“定版。”他直接批复,“发生产部,下周试产。”
测试组也交了最终数据包,被他砍到只剩三页纸:一页痛点对照,一页核心指标图,一页厨房实测场景说明。每页都配了大图,字不超过一百。
“就这个。”他拍给销售部,“打印出来,夹在文件夹里,见客户直接掏。”
宣传稿改了五版,终于让他点头。首页不再写“革命性突破”,而是:“它不会突然罢工,也不会一身冷汗。它只是安静地,帮你把饭做好。”
老陈看完,咧嘴:“这话说得,跟介绍个老伙计似的。”
“本来就是。”刘好仃说,“机器用久了,就跟人一样,得有脾气,也得有分寸。咱们不过是让它别动不动就闹情绪。”
傍晚六点,推广资料包最终定稿。U盘拷好,一份留底,一份交销售,一份发生产。刘好仃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找到那句“稳定不是没波动,是波动里也有规律”,用红笔圈了起来。
他合上本子,正要起身,小李忽然抬头:“刘师傅,要是客户问,为什么风扇有时候会轻轻抖一下,怎么答?”
办公室安静下来。
刘好仃没马上答,走到窗边,看了眼楼下车间。一台样机还在跑测试,风扇转着,声音轻得像风吹树叶。
“你就说。”他转过身,“那是它在调整呼吸。人深呼吸前,不也得先吸半口?”
小李愣了下,随即笑了:“行,就这么说。”
刘好仃拿起保温杯,往门口走。杯盖松了半圈,热水的气从缝隙里钻出来,扑在他手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