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集:新机遇验证再析(1/1)
小李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串指令,屏幕上的波形图终于停了下来。高频采样数据像被筛过一遍,杂乱的噪音退去,三条清晰的电流峰值线突兀地立在图表中央,像是深夜里突然亮起的路灯。
他往后一靠,椅子发出轻微的呻吟。眼睛有点干,但他没揉,只是盯着那三条线,心里默念:不是偶然,也不是设备问题,是节奏——有规律的爬升,每过六小时就来一次,像是机器在喘气。
小赵端着保温杯走过来,杯口冒着白气,她低头看了眼屏幕,“你把采样频率调到0.5秒了?”
“嗯。”小李点头,“不然抓不住它喘的那口气。”
她把杯子放下,顺手拉过另一台电脑,调出环境记录。温湿度、电压波动、信号干扰强度,三条曲线并排铺开,时间轴对齐后,她点了播放键。画面一动,电流峰值和湿度曲线几乎同步上扬,像两只手同时抬起来。
“高湿95%的时候,外壳开始凝水,散热效率往下掉。”她语速不快,但字字踩在点上,“风扇一启动,电流就跳,等湿度稍微下降,它又回落。这不是电路问题,是热管理在打架。”
两人对视一眼,没说话,但意思都明白了:机器没死,可它一直在挣扎。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灯刚亮,人就到齐了。老周坐在角落,手里捏着一份打印的测试摘要,眉头皱得能夹住一张纸。“咱们跑了三轮,重启只发生一次,还加了稳压模块,按理说该算过了。”
小李把U盘插进主机,投影切到数据图。“你看到的是结果,我看到的是过程。”他指着那三条峰值线,“每次风扇启动,响应延迟增加0.6到0.8秒。如果这时候用户正好在调温度,机器会‘卡’一下。”
“卡一下又怎样?又没死机。”老周不服气。
“王姐昨天在群里说,她做饭时空调突然不响应,吓得她以为跳闸了。”林晓彤翻出手机消息,念出来,“‘我手里的锅还在冒烟,它倒好,先冷静了’。”
屋里静了两秒,有人笑了,但笑得有点涩。
刘好仃一直没说话,等笑声落了,他才站起来,走到白板前,写下一行字:“客户不关心毫安,只关心‘卡不卡’。”
他转过身,“咱们在实验室里拼的是数据,可人家在厨房里拼的是生活节奏。机器反应慢半秒,人家锅就糊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体验问题。”
老周张了张嘴,没出声。
刘好仃拿起红笔,在投影图上画了个圈,圈住湿度和电流的交汇点。“问题不在风扇转不转,而在它为什么要猛转。湿度高,散热差,系统觉得温度失控,就拼命加大风量。可风量一大,电流波动就大,电源模块跟着紧张,整个系统进入恶性循环。”
他顿了顿,“咱们之前改的是症状,没改病根。病根是——热管理没闭环。”
林晓彤立刻打开平板,调出三维热力图。画面一转,机器外壳的温度分布像一幅地形图,红色区域集中在出风口附近,而凝露最严重的部位,正好和电流波动峰值时间重合。
“你看,”她指着图,“湿气堵住了散热通道,热量散不出去,系统只能加大功率。这不是单一模块的问题,是整个散热逻辑被环境牵着走。”
刘好仃点点头,在白板上写下:“不是风扇不够快,是启停逻辑太激进。”
小李接话:“那要不要改算法?让风扇提前缓启,别等温度冲上去才动?”
“可以。”刘好仃没否定,“但也要看硬件能不能撑住。比如,能不能让散热面积更大一点,减少对风扇的依赖?”
小赵插进来:“材料组昨天送了新涂层样品,导热系数比上一代高18%,如果用在关键散热区,应该能压住一部分温升。”
“好。”刘好仃在白板上划出两栏,“明天上午,你们各交一套方案。一套走算法路线,做预测式温控;一套走硬件路线,优化散热结构。我要看到具体怎么改,改了之后预期能降多少波动。”
老周有点急:“那现在就动手呗,还等什么?”
“今晚谁都不许改代码。”刘好仃声音不高,但很稳,“咱们刚找到病根,不能又变成瞎扎针。先说清楚问题,再动刀。”
会议室安静下来。窗外阳光斜照进来,照在白板上那行红字上:“不是风扇不够快,是启停逻辑太激进。”
林晓彤低头记笔记,笔尖沙沙响。小李盯着热力图,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小赵把保温杯拧紧,盖子咔哒一声。
刘好仃看了眼时间,九点四十分。他拿起保温杯,走到饮水机前接水,热水流进杯子里,冒出白气。他没急着回座位,而是站在窗边,看着车间里那台“再优版”原型机。
机器还在运行,屏幕亮着,温度曲线稳在88度。可他知道,那条线底下藏着喘息,藏着挣扎,藏着用户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卡顿”。
他转身走回会议室,把水杯放下,说:“咱们的目标不是让它不死,是让它不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人接话,但每个人都听懂了。
十点整,会议结束。小李留下来整理数据报告,把高频采样结果和环境记录合成一份时间轴对照表。小赵去材料组取新涂层的检测报告,林晓彤开始起草用户感知延迟换算模型,老周虽然嘴上不说,但临走前还是顺手拷了一份热力图回去。
刘好仃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室。他顺手关了投影,又回头看了一眼白板。红笔写的那句话还在,像一道判决,也像一道起点。
他走出门,阳光正好。车间里机器运转的声音隐约传来,不急不缓,像在等待什么。
小李在电脑前敲完最后一行备注,把文件保存为“再优版_测试分析_v1.2”。他点了发送,收件人是全体项目组。
邮件标题写的是:“问题找到了——热管理闭环没闭合。”
他刚点完发送,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赵发来的消息:“新涂层纯度99.6%,厚度达标,随时可用。”
他回了个“收到”,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十点二十三分。
他起身走到实验台前,伸手摸了摸原型机的外壳。还是温的,但没发烫。
他拔掉电源,打开后盖,取出主控板,放在工作台上。灯光下,电路板上的焊点泛着微光,像一排沉默的士兵。
他拿起放大镜,开始检查散热模块的接触面。
放大镜的边缘,映出他半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