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集:制定改进优化计划(1/1)

耳机里的嗡鸣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不去,刘好仃却并没有将其摘下。他的手指在桌角轻轻敲击着,那节奏竟然与那 0.3 秒的脉冲完美地对上了拍子。

他缓缓抬起双眼,凝视着眼前的一切,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耳机线拔了下来。紧接着,他将其插入了会议室的音响接口,仿佛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动作。

“听。”他的声音平静而低沉,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声音甫一传出,林晓彤便立刻辨认了出来。那是一种低沉而断续的声音,就像老式冰箱在启动前的抽搐一般。三段波形同步投射在白板上,时间轴整齐地并列排开,第一次是 0.4 秒,第二次是 0.35 秒,而第三次——也就是刚才的那次——则是 0.3 秒。

“这不是噪音。”林晓彤低声说道,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惊讶,“它在变短。”

刘好仃紧接着她的话说道:“但它确实在来。而且,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每一次都发生在凌晨三点前后,当主轴处于空载运行的时候。这绝对不像是巧合。”

然而,有人却对他们的发现表示质疑,皱起眉头说道:“可是,它并没有造成任何实际的影响啊。机器没有升温,也没有出现偏心的情况,甚至连振动值都一直在绿区范围内。我们难道要为了一个没有产生任何后果的信号去改变整个系统吗?这样是不是太较真了?”

“较真?”刘好仃笑了下,“去年报废的那台主轴,拆开前一个月,也有人这么说。‘没啥事,就是响两声’。结果呢?轴承座裂了八公分,差点崩进安全罩。”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我不是要大家把每个杂音当警报拉,”他继续说,“我是觉得,既然它肯来三次,说明它有话想说。咱们不一定要听懂,但得给它个记事本。”

“听诊记录”那几个字刚在白板上落笔,数据组的小张就举手了:“建库可以,但资源呢?现在V1.1刚封版,测试还没跑完。要是再加新模块,排期得往后拖。”

“那就减别的。”刘好仃说,“把‘冷却泵微波动’那段数据调出来。”

屏幕一闪,压力曲线浮现。2.1%的波动,持续不到五秒,系统连预警都没触发。

“这玩意儿,”他指着,“每次出现,十二秒后,LF-0.4就到。三次都对得上。你说它是前兆,还是巧合?”

“可能是偶合。”小张还是坚持,“两个弱信号绑一起,容易误判。万一以后系统动不动就嘀嘀嘀,谁还敢信它?”

“所以不马上联动。”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时间窗,“我们加个条件:只有冷却泵波动之后,十到十五秒内出现LF-0.4,才进一级预警池。其他情况,照旧归档。”

“那响应速度呢?等它波动完再等十五秒,黄花菜都凉了。”

“它不是故障,是预兆。”刘好仃摇头,“我们不是抢修,是抢在它变成故障之前,把它认出来。慢一点,总比瞎冲强。”

林晓彤在笔记本上划了几笔,抬头:“相当于给系统加个‘犹豫期’?看到苗头,先记一笔,等它再犯一次,才动手?”

“对。”刘好仃点头,“就像人咳嗽,咳一声不一定是病,连着咳三天,就得查查肺。”

有人笑出声:“那咱们这系统,快成家庭医生了。”

“医生也好过消防员。”刘好仃说,“天天等它着火再去救,累死也防不住。”

讨论慢慢热起来。有人提算力分配,有人问接口兼容,还有人担心测试周期被压缩。刘好仃没打断,只在本子上翻到一页,推到桌中央。

“这是过去五次迭代的排期记录。”他说,“每次我们多挤出一天,平均能少花三个多小时在后期纠错上。省下来的时间,够拆两台电机做比对。”

他顿了顿:“机器不会等我们开完会才出问题。它现在已经开始说话了,声音小,但频率在升。我们要是慢一步,它下一次说的,可能就是遗言。”

没人再提延期。

林晓彤打开文档,新建一页,标题打了四个字:“V1.2听诊系统改进优化计划”。底下分三行:

一、建立“双信号关联预警”机制,绑定冷却泵微波动与LF-0.4,设置10-15秒动态判定窗口;

二、升级“待解译库”为“听诊记录”,所有重复出现的非典型信号自动归档,支持跨周期比对;

三、优化响应权重调度,增设“潜伏级高危”标签,赋予LF-0.4类信号优先分析权限。

“时间呢?”小张问。

“十天。”刘好仃说。

“太紧了,测试缓冲都没了。”

“留两小时交叉验证。”他指了指日程表,“每天下班前,各模块负责人碰头,问题不过夜。我们不是赶工,是跟时间赛跑——它已经敲了三次门,第四次,我们得把门开条缝。”

林晓彤敲下回车,文档保存成功。

“计划初稿定了。”她说,“接下来,谁负责哪块?”

刘好仃刚要开口,手机震了一下。是车间值班日志的自动推送。

他点开,眉头微动。

“怎么了?”林晓彤问。

“二号线主轴,凌晨三点二十九分,冷却泵又有一次微波动。”他把屏幕转过来,“幅度2.3%,比上次高0.2%。”

会议室安静下来。

“LF-0.4呢?”有人问。

“还没报。”他盯着监测界面,“但按节奏,它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