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集:新机遇推广效果提升(1/1)
刘好仃把内蒙古客户发来的视频点开第三遍,画面里那道修补过的裂痕在炉火映照下泛着暗红,像一块烧热的铁。他没急着转发,而是盯着视频右下角保温杯上的贴纸——“鄂尔多斯矿业”四个字被风雪糊了半边,却仍清晰可辨。
“这画质,客户当屏保都嫌糙。”王浩凑过来,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但情绪到位,结尾那句‘奶茶比火锅还暖’,我都想下单了。”
林晓彤已经调出设备日志:“AR眼镜在低温下自动压缩了码率,降噪模式把细节全抹了。”她顿了顿,“不过原始数据还在,4K没丢。”
“那就救回来。”刘好仃把手机倒扣在桌上,“拿咱们熔炉影像喂AI,专训一个去噪模型,要快。”
王浩立刻打开笔记本,导入三天积累的327段高温作业视频。林晓彤同步编写训练参数,把风雪、蒸汽、金属反光设为关键噪点标签。两小时后,修复版出炉——画面清晰得能数清客户睫毛上的冰粒,而那杯奶茶的热气,在零下二十二度的空气中扭成一条细龙。
“标题就叫《零下二十度的坚持》。”林晓彤敲下最后一行字,“副标题:比奶茶更暖的是中国工匠。”
视频上传半小时,播放量破十万。华北某钢厂技术员留言:“我们这炉子震得像蹦迪,你们敢不敢来试试?”刘好仃把这条转发到内部群:“敢不敢不知道,但可以算算能省几顿火锅。”
“火锅算法”正等着升级。林晓彤发现佛山不少客户用着老电脑,XP系统打不开新版计算器。她翻出东莞客户签单时说的“260顿火锅”,摇头:“那边火锅便宜,一顿五十,咱们按一百算,账算歪了。”
“那就本地化。”刘好仃抓过鼠标,“计算器得会认人。”
林晓彤带着技术组连夜封装程序,把动态算法打包成12MB的可执行文件,XP也能跑。王浩则加了个“火锅地图”功能——客户输入厂区地址,系统自动匹配周边火锅店人均消费,再把节省成本换算成“可兑换顿数”。
晚上十点十七分,系统捕捉到佛山某厂连续计算七次,触发“企业火锅券”福利。次日清晨,该区域咨询量暴涨三倍。有客户直接问:“算出来能吃三百顿,能不能开发票?”
刘好仃看着数据笑出声:“客户不关心技术多牛,只关心火锅能不能加菜。”
河北客户却没这么好打发。一家玻璃厂发来正式函件:“要签合同,得先看国家级震动测试报告。”王浩翻遍资料,现有认证只覆盖极寒,没提震动。
“那就补。”刘好仃从展示盒里取出那块带八毫米裂痕的玻璃样本,轻轻放在震动台上,“裂过一次的,才最懂怎么扛住下一次。”
设备启动,频率逐步升至0.8G,持续七十二小时。林晓彤同步联系中国建材研究院,用实时数据申请“带伤运行”特殊认证。王浩则剪了段对比视频:左侧传统涂层在震动中碎成粉末,右侧样本上的裂痕纹丝未动。
配文只有一句:“有些伤,是勋章。”
认证通过当天,证书编号与玻璃样本编号一致。客户扫码就能看到实时震动数据。河北客户回了两个字:“下单。”
华南的订单却差点断货。林晓彤查后台发现,佛山一个工业园七十八家工厂集中咨询,库存的2号修补剂只够覆盖六成需求。
“东北有3号剂,耐寒型,成分接近。”她立刻协调冷链调运,“路上用AR远程指导,现场改造适配参数。”
王浩更新计算器,加了“剂型智能推荐”功能,根据客户维修记录自动匹配最佳方案。首批调运的修补剂到货时,每桶都贴了张便签:“让每道裂痕都找到归宿。”桶身还印着内蒙古客户保温杯上的贴纸图案。
东莞客户拆开包装愣住,随即拍了张照发朋友圈:“东北的冰霜,贴着内蒙的标,治华南的炉——这哪是修补剂,是快递侠。”
晨会八点开始。华北团队主张全面推广震动认证,认为“勋章计划”能打穿工业区。华南团队坚持深化火锅算法,说“客户就认能算明白的账”。
刘好仃没说话,把那块玻璃样本放在会议桌中央。裂痕横贯表面,在晨光下像一道凝固的河。
“这道八毫米的裂痕,”他开口,“在东北是缺陷,在华北是勋章,在华南……”
林晓彤突然接话:“在华南是故事。”
她调出计算器后台,某客户连续三天登录,最终订单备注写着:“要让这道伤,变成我们的年轮。”
会议室安静下来。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东北推“极寒史诗”,华北上“勋章计划”,华南搞“年轮体系”。三地素材统一保留裂痕元素,不遮不掩。
“客户不怕玻璃有伤,”他说,“怕的是伤了修不好。”
晨会结束前,王浩把新视频发上网。画面里,内蒙古客户举起保温杯,热气升腾。镜头扫过修补区域,十二小时高温运行后,涂层完好如初。
标题写着:《零下二十度的坚持:比奶茶更暖的是中国工匠》。
视频最后三秒,客户笑着说了句什么。林晓彤放大画面,读出唇语。
他把视频存进案例库,顺手将玻璃样本立在数据看板前。裂痕正对着上升的曲线,像一道刻进时间里的印。
计算器后台跳出新提示:佛山某客户输入厂区信息,系统生成成本对比图。图右下角,一道细小裂痕水印缓缓浮现。
鼠标悬停,弹出一行字:每道伤痕都是经验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