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集:新机遇优化推广策略(1/1)
刘好仃把AR眼镜从恒温箱里拿出来,镜片上还凝着一层薄雾。他对着灯光晃了晃,确认内部电路没结霜,才递给王浩:“告诉内蒙古那边,设备已就位,随时可以接信号。”
林晓彤正盯着屏幕,手指飞快滑动客户咨询记录。一条来自包头的留言刚弹出来:“你们那个能抗震动的涂层,真能在炉体共振时撑住?”她立刻调出通话录音,翻到凌晨三点那通河北客户的电话,对方原话是:“我们这炉子跟打摆子似的,修完没几天又裂,你们能不能治本?”
“不是客户不想问技术,是他们根本不会说。”林晓彤抬头,“咱们之前把‘工业级稳定’当通用标签推,可华北一半客户真正怕的不是冷,是震。”
王浩正在整理电子合同模板,闻言停下动作:“可展会上我们重点推的是极寒数据,震动测试视频连首页都没上。”
“那就改。”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出三块区域,“东北主打‘零下三十度不裂’,华北必须把‘0.8G震动不脱落’顶到最前面,华南呢?”他顿了顿,“他们不怕冷也不怕震,怕停检。”
“对。”林晓彤接话,“佛山那个客户追加订单时说,最怕环保突击检查,三年免检比便宜十块钱还重要。”
“那就把认证信息放头一条。”刘好仃在华南板块写下红字,“国家A级防火认证,一次施工,三年不用迎检。”
王浩抓起手机就开始改推送文案。刚点发送,林晓彤突然喊住他:“等等,把‘三年免检’和‘省电费’绑在一起推。刚才模型跑出来,华南客户最吃‘划算’这套。”
“火锅经济学上线。”王浩咧嘴一笑,把新话术嵌进系统:“每平米多花36块,三年省下18顿火锅钱,还免三次停产迎检。”
刘好仃点头:“客户算不清离子密度,但算得清火锅。”
林晓彤那边已重构完客户标签体系,新增了“振动频率”“维修频次”“监管风险”三项字段。系统自动将华北客户归类为“停机恐惧型”,话术包立刻切换为:“修一次,顶三次,省四小时停炉,多产两吨玻璃。”
“这比说参数管用。”王浩看着前五十条自动回复的点击率飙升,“客户一看到‘省四小时’,立马就问怎么下单。”
刘好仃却盯着内蒙古的时间戳:“八点整,他们要开炉门了。”
七点五十五,AR系统提示连接请求。林晓彤点下确认,画面立刻切到一座通红的熔炉前,镜头晃动中传来风雪声。客户穿着厚棉服,手里举着AR眼镜,对准炉体接缝处一道细微裂纹。
“温度八百度,外面零下二十二。”客户声音发颤,“现在能看吗?”
“能。”刘好仃凑近屏幕,“放大第三块耐火砖右侧。”
裂纹在画面中清晰浮现,边缘已有轻微翘起。刘好仃调出应力模型,对比数据库后说:“用2号修补剂,喷涂压力调到0.6兆帕,别急着关炉,趁热补,附着力更好。”
现场沉默几秒,随后传来操作声。林晓彤紧盯着数据流,发现设备电池温度开始下滑,她立刻启动远程加热指令:“眼镜别摘,我们后台给电池加温了。”
“还真有预热?”客户笑了,“你们连这都想到?”
“去年东北钢厂修炉,我们吃过亏。”刘好仃轻声说,“冷设备进热场,镜头起雾,耽误了二十分钟。”
修补完成,镜头转向新涂层区域。高温下,材料均匀附着,无气泡无剥落。客户用检测仪扫过,数值稳定。
“行。”他点头,“这回是真的像修自家玻璃。”
当晚,“极寒修复”关键词搜索量涨了两倍。林晓彤在后台发现,华北客户开始主动搜索“震动环境下涂层寿命”,而佛山那边,有人直接留言:“你们那个火锅算法,能算我们厂明年能吃几顿不?”
王浩立刻把客户历史数据导入模型,生成三套动态标签:成本敏感型、停机恐惧型、合规优先型。系统自动识别咨询来源,推送定制话术。
一个东莞客户刚打字问“贵不贵”,系统立刻回:“您厂年停机维修四次,每次损失电费+产能约八万,三年共九十六万。我们的涂层贵30%,但省下七十八万,相当于请全厂吃260顿火锅。”
客户回了个“牛”字,接着发来营业执照:“签三年,先上五百平。”
林晓彤看着转化率曲线一路爬升,东北区已达72%。她指着数据说:“他们都在传那道没修的裂痕照片,说‘裂过还在’比‘从未裂过’更可信。”
刘好仃拿起桌上的玻璃样本,指腹摩挲那道八毫米的伤。灯光下,裂痕像一道凝固的河床,边缘泛着微光。
“这道疤,”他轻声说,“比说明书厚。”
凌晨两点,华南转化率反超华北。王浩拍桌:“成了,火锅比极寒还猛。”
“还没完。”林晓彤调出新咨询热词,“现在有人问‘能不能连监控系统’,还有人要我们出个‘维修成本计算器’。”
“那就做。”刘好仃打开笔记本,“明天上线‘涂层计算器’,输入面积、电价、停产频次,自动算出能省几顿火锅。”
王浩正要点头,手机震动。内蒙古客户发来一段视频:修补区域在1200℃下持续运行十二小时,依旧完整,而旁边传统涂层已出现网状裂纹。
视频最后,客户举起保温杯,笑着说了句什么。
林晓彤放大画面,读出唇语:“这杯奶茶,比火锅还暖。”
刘好仃把视频存进案例库,顺手将玻璃样本立在数据看板前。裂痕正对着上升的曲线,像一道刻进时间里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