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集:新机遇改进计划实施(1/1)
测试舱的倒计时仍在跳动,显示着剩余的时间:71小时59分钟58秒。
林晓彤的手指如同闪电一般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的动态分配算法刚刚完成第一轮模拟,波形图却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她眉头微皱,迅速将时间轴拉回到凌晨三点十七分,仔细观察起来。
原来,声发射的采样脉冲和喷涂校准信号在这一刻不期而遇,就像两个匆忙赶早班公交的人,同时挤进了那扇狭窄的车门。
“只差0.3毫秒。”林晓彤抬起头,无奈地说道,“我们原本精心设计的‘错峰出行’计划,竟然在这里卡住了。”
此时,王浩正蹲在主控柜前,全神贯注地拆卸着接线板。听到林晓彤的声音,他毫不犹豫地将螺丝刀咬在嘴里,腾出一只手迅速抓起旁边的平板电脑。
“带宽只剩下12%,而两个系统的峰值加起来竟然达到了17%,这哪里是错峰,分明就是堵车啊!”王浩看着平板上的数据,不禁感叹道。
刘好仃从设备间走出来,手里拎着一卷导电银漆。他没说话,先看了眼主控机的负载曲线,然后蹲下身,用万用表测了第三通道的电阻。指针轻微晃动,停在0.2欧姆。
“接触不良。”他拧开接头,银漆顺着缝隙涂进去,“就像人说话,嘴没张全,声音就发不出来。”
林晓彤盯着示波器:“可就算通道通了,时间还是不够塞进校准指令。”
刘好仃拔掉主控机电源线,屏幕瞬间黑屏。三秒后自动重启,进度条缓慢爬升。
“看到没?”他指着重启时间,“2.7秒。我们留的容错窗口比你们算的还多。”
王浩眼睛一亮:“那咱们别在正常运行时抢道,干脆等系统重启的空档插指令?”
“聪明。”刘好仃把电源插回去,“就像趁人家换台的时候,偷偷调音量。”
林晓彤迅速改写触发逻辑,将喷涂校准锁定在系统重启后的第2.5秒插入。模拟运行一次,波形终于平滑滑过。
“通了。”她松了口气,抬头看墙上的倒计时:69:12:43。
“下一步,”王浩站起身,“稀土梯度配比,22%减量,现在开始试喷?”
刘好仃点头,顺手从实验台上拿起第13号失败样本。玻璃基板上的涂层泛着不均匀的虹彩,边缘有细微龟裂。
“这板子,”他用游标卡尺压在裂纹起点,“应力集中,但方向稳定,拿来当标尺。”
王浩调整磁控溅射角度,把垂直入射改为37度斜射。第一轮喷涂结束,林晓彤用激光扫描仪测厚,屏幕上跳出红色预警:第8、13、17号点厚度偏差超限。
“又是这三个位置。”她标记出高应力区。
刘好仃拿红笔在玻璃上圈出三点,像在画靶心:“喷枪路过这儿,提速0.5秒。”
林晓彤修改控制程序,加入动态补偿模块。第二次喷涂开始,喷头在标记区域明显加快,像跑步的人绕开水坑。
“第17个达标。”王浩举起样本对着灯,光晕均匀,无虹彩畸变。
刘好仃却把第13个失败品收进密封袋:“留着,下次喷前先看它一眼,提醒自己哪儿容易栽跟头。”
凌晨四点,测试舱启动127%超负荷工况。高温段设定850℃,震动频率提升至0.6G,模拟印度高炉频繁启停的极限状态。
运行到第19小时,警报突响。
“冷却液压力下降!”林晓彤盯着监控画面,“泄漏点在底部回流管。”
刘好仃抄起应急堵漏胶就往舱体侧门走。高温蒸汽从缝隙喷出,他蹲下身,隔着隔热手套把胶条缠上裂口。手指碰到金属管壁,瞬间烫出一道红印。
“封住了。”他站起身,安全帽上全是水珠,“继续监测。”
林晓彤调低数据采样频率,从每秒1000次降至800次,减轻系统负载。王浩检查红外测温仪,发现热电偶误差±5℃,立刻换上备用探头。
“温度数据稳了。”他报数,“喷涂校准精度现在±0.8μm,比设计高两倍。”
“那是因为它学会了等。”刘好仃看着倒计时:54:23:17,“每次声发射采集,它都卡在0.3毫秒的缝里完成校准,像在刀尖上跳舞。”
林晓彤突然发现三组数据异常,时间戳集中在冷却液泄漏期间。
“干扰数据。”她追溯信号源,“要不要剔除?”
“不。”刘好仃摇头,“留着。告诉他们,机器在漏液、高温、震动里,照样能把校准塞进0.3毫秒的空档。”
他拿起红笔,在初版报告首页写下:“异常源于外部干扰,不影响核心性能。”
打印机开始吐纸,第一页刚出来,东方已泛白。刘好仃把烧黑的电路板碎片压在文件角上,焦痕与打印的曲线并列,像一段烧焦的乐谱。
“生存经济学放附录。”他对林晓彤说,“他们要看数据,但得记住——材料会学,机器会躲,人得敢改。”
王浩从设备间回来,制服后背一圈盐渍:“72小时全程记录完整,双变量同步达标。”
控制室的挂钟指向五点四十分,早班公交报站声由远及近。刘好仃把三块电路板碎片摆成三角,裂纹走向一致,指向测试舱观察窗。
玻璃上还留着他昨夜哈气画的倒计时,已被空调冷凝水模糊成一道斜线。
他伸手,在雾气上重新写下:54:23:17。
数字跳动,下一秒变成54: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