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集:抓住新机遇行动启动(1/1)
对讲机刚放下,会议室的灯就被王浩一把拍亮。刘好仃还站在白板前,指尖残留着粉笔灰的粗粝感,那句“活下来的机器得先学会怕”还没擦掉,底下已经堆满了连夜打印的排产表。
“生存包”三个字被红笔圈了三道,像一道军令。
林晓彤滑动平板,调出成本核算页:“印度两条线,17天交货,按三项核心功能精简后,单台利润只剩8.7%。”
“那我们就靠量活。”刘好仃抓起桌上一块烧黑的电路板,轻轻磕了磕,“这玩意儿在雅加达废炉里烤过三天,回来还能跑自检程序。客户要的不是账面好看,是设备别在半夜死掉。”
生产总监一拍桌子:“砍功能可以,但利润压到这程度,财务那边明天就得来人封门!”
刘好仃没说话,转身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河静钢厂火灾后的监控截图,火光映在控制室玻璃上,时间定格在凌晨2:17:47。
他把照片拍在排期表正中央:“十年前,备用电源慢了47秒。人没了,炉塌了,厂子三年没翻身。现在我们卖的不是设备,是那47秒里能抢回来的东西。”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生产总监张了张嘴,最终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搁:“行,生产线今晚就切模式。但景德镇的陶瓷涂层,你得给我个准话。”
“已经催了。”刘好仃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刚收到的消息,“他们把烧结温度提到820℃,加了双层锆英砂,抗硫蚀测试差2%。”
“差2%也是差。”林晓彤皱眉,“印尼那边火山灰含硫量高,涂层要是扛不住,整套系统都得返工。”
“那就不是‘差2%’,是‘差一条命’。”刘好仃抓起笔,在任务清单上划掉“常规质检”,写下“每批抽三台,模拟60℃连续运行72小时,失败就整批重做”。
王浩探头:“印度客户明天上午视频验线,咱们这进度……”
“来得正好。”刘好仃把航司确认单甩过去,“你明早飞景德镇,带着测试失败的残件去。不是谈条件,是让他们亲眼看看,涂层裂了,机器在硫雾里能撑多久。”
林晓彤抬头:“那固件呢?1.2版还没在整机跑通,FPGA卡和新指令有冲突。”
“那就让它冲突。”刘好仃站起身,“测试舱现在就改,把前馈补偿再压5%。宁可让系统多叫几次,也不能让它闭嘴一次。”
凌晨两点的车间像被焊枪点燃了。刘好仃套上防护服钻进测试舱,头顶的灯管嗡嗡作响。他手里捏着一块刚拆下来的FPGA卡,接口处焊点层层叠叠,像老树的年轮。
“把温度推到70℃。”他对着对讲机说,“我要看涂层在极限状态下的反应。”
王浩在控制台前敲击键盘,示波器上的波形开始抖动。六十八度,七十一度,舱内警报突然尖锐响起——某台设备外壳接缝处冒出一缕青烟。
刘好仃没动,反而凑近了看:“记录时间。这次安全阀触发比上一轮快了半分钟。”
“刘工,温度还在升!”王浩喊,“72℃了,电磁环开始共振!”
“别停。”刘好仃抹了把脸上的汗,红笔在图纸上圈出接缝位置,“这里加装温感探头,阈值设在68℃。超过就启动‘熔炉模式’,自动降频、加固密封、切换备用电源——让机器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
林晓彤隔着玻璃喊:“可这样会增加数据包体积,通信延迟可能上升。”
“延迟总比死机强。”刘好仃把图纸拍在操作台上,“人遇到危险会本能躲,机器也得有这反应。不是智能,是求生本能。”
话音未落,舱内一台设备的顶盖突然“砰”地弹开,热浪扑面而来。王浩下意识后退一步,却发现监控画面里的运行曲线没断——自密封机制在0.3秒内完成三级锁闭,绿色指示灯重新亮起。
“成了。”刘好仃笑了,“这伤疤,得刻进出厂设置里。”
天还没亮,视频会议已经接通。印度客户代表的脸出现在大屏上,背景是孟买的清晨,窗外海风卷着热浪。
“刘先生,我们刚接到港口通知,”客户皱眉,“货轮提前48小时靠岸,你们的设备……能按时完成最终测试吗?”
“已经在做了。”刘好仃按下遥控器,车间穹顶轰然开启,暴雨倾泻而下,正砸在十八台测试设备上。
监控画面里,湿度瞬间飙到92%,温度38℃。一台设备外壳被风掀开,但内部防护层在0.3秒内自动闭合,运行曲线纹丝未动。
客户盯着屏幕,声音低了几分:“这……是真实环境?”
“比真实还狠。”刘好仃指着中间那台设备,“它刚经历断电47秒重启,误差0.27秒。十年前越南那场事故,就是这个时间点。”
客户沉默了几秒,摘下眼镜:“你们……真的让机器记住了死亡?”
刘好仃没回答,只把手机转向屏幕——镜头里,一台设备正从暴雨中缓缓升起,外壳布满灼痕和裂纹,但指示灯稳定亮着绿色。
“它不是新机器。”他说,“是老兵。”
晨光刺破云层时,最后一台设备通过72小时极限测试。林晓彤冲进控制室:“全部通过!故障自检准确率100%!”
刘好仃摘下焊帽,脸上沾着烟灰和油渍。他走到测试台前,亲手把应急电源接口焊在首台设备底部。
“通知印度团队,”他说,“每台都加装这个。不加钱,也不写进合同。”
王浩问:“为什么?”
“因为当他们的电网崩了,”刘好仃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我们的‘老兵’,得还能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