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集:抓住新机遇策略制定(1/1)
白板上的红字还没干透,“当环境想杀死你,你的机器得比你更会活”歪歪扭扭地贴在正中央,边缘被胶带拉得微微翘起。刘好仃站在投影幕前,手指划过印尼测试视频的最后一帧——电磁环嗡鸣着剥落硫蚀沉积,绿色曲线稳稳压住警戒线。
“现在问题来了,”他转身,把激光笔往桌上一搁,“咱们是继续当救火队员,还是让这台‘铁疙瘩’自己学会躲火?”
林晓彤正往平板里导数据,头也没抬:“东南亚钢协的答辩截止还有五天,PPT得按‘生存能力’主线重做。”
“那就别讲技术,讲命。”刘好仃撕下一张沾着咖啡渍的便签,贴在白板角落,“上周菲律宾的测试,断电47秒,系统重启没乱码。德国货呢?王浩,放那段漂移曲线。”
王浩点开文件,屏幕跳出一条疯狗似的温度线,参数跳变像被雷劈过。“他们没做记忆校准,重启等于裸奔。”他笑出声。
“客户要的不是多精准,是别死。”刘好仃敲了敲幕布,“印度追加两条线,下个月初交货。咱们得在17天里,把‘活下来’变成标准动作。”
林晓彤抬头:“可印尼要抗硫蚀,印度只提高温,定制化成本压不住。”
“那就别定制。”刘好仃拿起红笔,在“高温”标签上划了一道叉,“把‘抗硫蚀’和‘断电记忆’打包成‘生存包’,谁买高温模块,谁就得连套餐一起提走。”
王浩眨眨眼:“这不是逼人加钱吗?”
“是帮人省命。”刘好仃把笔一扔,“十年前越南那场火灾,备用电源延迟47秒。咱们现在能让系统在断电瞬间记住状态,重启误差不到0.3秒。这不叫加钱,叫买安心。”
林晓彤飞快地改着PPT标题,光标停在“差异化优势”一页,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提武汉车间62℃实测数据?客户对极端环境特别敏感。”
“提,但别吹。”刘好仃走过去,把标题改成“它经历过什么,就能扛住什么”,“数据是死的,故事是活的。就说这系统在锅炉房废热里烤过,在SO?雾里呛过,在停电三小时的夜里自己醒过——它不是新机器,是老兵。”
王浩忽然举手:“采购部刚发消息,德国那边高温模块报价翻倍了,说芯片缺货。”
刘好仃笑了:“让他们缺去。咱们的FPGA卡自己能焊,前馈补偿压到0.08秒,响应速度比他们快一倍。王浩,把那块焊过三回的备用卡拿来。”
王浩从工具箱取出一块边缘发黑的电路板,接口处焊点叠着焊点。“这都快成文物了。”他递过去。
“文物才可靠。”刘好仃接过卡,轻轻摩挲卡面,“十年前不敢动的代码,现在不也改了?告诉研发组,新批次全部刷1.2版固件,触发阈值下压,宁可误报,不能漏报。”
林晓彤突然出声:“可陶瓷涂层呢?现在用的还是进口料,成本占了电磁环三成。”
门被推开,采购部的人举着一份报价单冲进来:“刘工!刚拿到景德镇三家窑厂的样品数据,纯国产配方,耐温800℃,抗硫蚀测试只差2%。”
“差2%就是差一条命。”刘好仃接过资料,翻到性能对比页,“让他们把烧结温度再提50度,多加一层锆英砂。告诉厂方,这不是普通涂层,是‘熔炉保命漆’。”
“可周期要多三天。”采购员皱眉。
“那就提前开工。”刘好仃把资料拍在桌上,“印度订单的UPS必须用新涂层,宁可延期,不能降标。告诉质检,每台出厂前跑72小时‘雅加达模拟’——60℃、90%湿度、SO?脉冲攻击,过不了的,拆了重做。”
王浩小声嘀咕:“这标准比我们自己测试还狠。”
“因为我们自己不会死。”刘好仃盯着他,“客户会。钢厂一旦停机,一小时损失上百万。咱们的设备要是扛不住,人家拿什么赔?”
林晓彤合上平板:“PPT改好了,主题就叫‘活着的机器’。答辩时间下周三凌晨三点——正好是东南亚设备故障高发时段。”
“那就定这个时间。”刘好仃点头,“让系统在答辩前自动触发一次自检,直播整个过程。客户要看的不是多聪明,是多皮实。”
王浩调出排期表:“印度交货倒计时17天23小时,现在启动的话,供应链得连夜调。”
“已经开始了。”刘好仃拿起对讲机,“通知生产部,砍掉所有花哨功能,就留三项:高温自检、硫蚀预警、断电记忆。其他的一律精简。咱们不卖全能王,卖救命稻草。”
对讲机那头传来确认声。他放下设备,走到白板前,一把扯下整张技术树图纸,粉笔灰簌簌落在袖口。
“从今天起,所有新机出厂,必须预装‘极端环境包’。”他指着墙上的便签墙,“胡志明、雅加达、孟买——哪个地方出过事,我们的系统就得在出厂前经历过一模一样的考验。”
林晓彤轻声问:“那竞争对手呢?他们抄得过来吗?”
“抄得快,死得更快。”刘好仃把一张新便签贴在白板正中,上面写着:“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强的,而是最会适应的。”
窗外雨势渐小,测试台上的电磁环仍在嗡鸣。刘好仃摘下护目镜,镜片内侧全是水汽。他拿起笔,在策略文档末尾写下最后一句:
“当环境想杀死你,活下来的机器,得先学会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