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集:推广策略优化调整(2/1)
八点零七分,会议室的投影仪还亮着,光斑打在白板上,映出三份试用协议的扫描件。刘好仃站在侧面,手里捏着一支蓝笔,把“本地”“中等规模”“无采购决策权”三个词圈起来,连成一条线。
“这三家客户,签了,是好事。”他顿了顿,“但他们不是终点,是路标。”
小吴刚坐下,手里的笔记本还翻在昨天记的“客户愿意试,是因为风险小”那页。他抬头:“路标?”
“咱们昨天接了五十三个咨询,十五个留了联系方式。”刘好仃把数据写在白板左侧,“可这十五人里,真正能拍板批量采购的,几个?”
没人回答。
他拿起红笔,在白板右侧画出三栏:“围观型——拍照就走,不问细节;试用型——愿意试,但不敢下大单;决策型——能定流程、谈账期、签合同。”他点了点三栏,“我们现在八成时间在应付前两种人,可真能带来订单的,是第三种。”
小李翻了翻登记表:“可决策型客户,昨天一个都没留下来啊。”
“因为他们没听到想听的。”刘好仃调出展会录像,拖到一段慢放画面:一位穿工装裤的技术员在护角演示台前站了两分半钟,最后转身离开,手机都没掏出来。
“他来之前,心里有三个问题。”刘好仃一帧帧往前推,“低温会不会脆?夜里反光够不够?坏了修贵不贵?结果呢?我们讲了两分钟回弹原理,他等不到答案,走了。”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所以咱们不能等他们问。”他把蓝笔往桌上一放,“得先说。”
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打印稿,封面上写着《三问应答手册》。“从今天起,所有对外讲解,第一分钟必须讲清三件事:零下二十度冲击测试做了多少轮,夜间反光实测能见距离,维修一次多少钱,比换新省多少。”
小吴接过手册,翻了两页:“可客户要是不关心这些呢?”
“那就说明他本来就不想买。”刘好仃笑了笑,“我们不是卖糖水,不需要哄着所有人喝。我们要找的是——问题刚好对得上的人。”
有人小声嘀咕:“可这样会不会太硬?客户一听数据就走?”
刘好仃没答,反而问:“你们说,人什么时候最愿意听道理?”
没人接话。
“是当他心里已经有答案的时候。”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客户来之前,脑子里已经有个问题。我们讲得越晚,他越觉得我们在躲。现在,我们把答案放前面,反而显得痛快。”
他转身打开电脑,调出一张新表格:“接下来,咱们做个‘客户响应矩阵’。”
表格横着三栏:围观型、试用型、决策型;竖着三行:低温性能、夜间反光、维修成本。每个格子里都填了短句。
“比如,面对围观的工人师傅,别讲测试报告。”他指着“维修成本”和“围观型”交叉的格子,“就说:‘这玩意儿坏了,修一次八十,买新的三百,你算算值不值。’”
小李笑了:“这跟老周以前说的‘坏了算我的’差不多。”
“不一样。”刘好仃摇头,“老周是赌咒发誓,我们是算账。一个靠嘴,一个靠数。”
他又指向“决策型”和“低温性能”交叉处:“面对技术主管,就得上数据。比如:‘我们做了三百次零下二十度压弯测试,断裂率0.7%。这是记录,随时可查。’”
小吴盯着表格看了会儿:“这表……得有人随时更新吧?”
“当然。”刘好仃把便签纸贴在表格上方,上面是昨夜写的那句:“客户愿意试,是因为风险小;不愿大单,是因为信任未立。”他用红笔圈了“信任”两个字,“这张表,就是建信任的脚手架。问题越多,架子越稳。”
小李举手:“那如果客户问别的呢?比如……包装方式?”
“那就加一行。”刘好仃干脆利落,“这表不是死的。今天没问,不代表明天不问。咱们的目标不是背话术,是让每句话都有根。”
他合上电脑:“现在,分三组。一组整理三类客户的典型行为特征;二组把昨天所有提问按行业归类;三组,把《三问手册》改成口语版,明天早上八点前发群里。”
散会后,小吴留下整理笔记。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盯着“决策型”那一栏看了两秒,拿起笔,在下面补了一句:“见技术员,不聊功能,聊责任——他得向老板交代钱花得值不值。”
中午十二点,新的话术脚本初稿发到了群里。小吴在文档批注里写:“‘维修成本’部分加了个例子:‘上次客户老张修了两次,总共花了一百六,省了四百四。’——要不要留名?”
刘好仃回复:“留姓不留名。真实,但别让人对号入座。”
下午两点,团队围在打印机旁看新版宣传单。封面还是那张新旧护角对比图,但背面多了三行加粗字:
“零下20℃,压弯300次,不断裂。”
“夜间反光距离:8米。”
“维修一次80元,比换新省220。”
小李指着第三条:“这数字……客户会不会觉得太具体,像编的?”
刘好仃拿起样品护角,在桌角轻轻磕了两下:“你听这声,实心的。我们讲得越细,越像真的。虚的才不敢说具体数。”
他把单页翻过来,背面角落印了一行小字:“所有数据来源: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深圳厂测试日志第17版。”
“就怕客户觉得我们太老实。”小吴嘀咕。
“老实不是弱点。”刘好仃把单页对折,塞进信封,“是门槛。能跨过去的,才是我们要的人。”
傍晚五点,刘好仃在办公室翻看客户分类初稿。小吴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刚整理完,三类客户的行为特征出来了。”
他点开表格:
- 围观型:停留时间短,偏好拍照,提问集中在“能亮多久”“好不好修”;
- 试用型:愿意留联系方式,关注试用周期和退换政策;
- 决策型:提问深入,常问“长期稳定性”“供应链配合度”“故障率统计”。
刘好仃盯着“决策型”那一栏,忽然问:“昨天那两个技术代表,有没有提过他们公司现在的护角供应商?”
“提了。”小吴滑动屏幕,“一家是三年前合作的本地厂,另一家是去年换的广东品牌,但说‘用着还行,没特别满意’。”
刘好仃点点头,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不是没满意,是没遇到非换不可的理由。”
他把便签贴在电脑边,打开《客户响应矩阵》文档,在“决策型”与“长期稳定性”交叉处加了一行:“提供三个月使用数据跟踪服务,每周反馈一次磨损情况。”
小吴看着那行字,忽然笑了:“这招狠啊,等于帮人家写报告。”
“不是狠。”刘好仃关掉文档,“是省事。技术员要的不是推销,是能拿回去交差的材料。”
他站起身,把外套搭在肩上:“走,去车间。”
车间测试台前,那个被压了四十七次的护角还立着。刘好仃把它拿起来,对着灯照了照边缘的白痕,又轻轻按了按。
它晃了两下,站住了。
“再压十次。”他对旁边的操作员说。
机器启动,压板缓缓下降。
第一次,护角弯到底,弹回。
第二次,弯得更深,回得稍慢。
第三次……第七次……第九次……
第十次落下时,刘好仃伸手按住了急停按钮。
护角还在,没断。
他把它取下来,放在台面上,指尖从弯折处划过。
“明天展会,讲解压缩到三分钟。”他抬头,“问答环节,加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