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集:融资进展情况跟进(1/1)

刘好仃把手机从口袋里掏出来的时候,屏幕还亮着那条推送。他没再看标题,只盯着右下角的时间:下午三点二十七分。距离申报截止还有整整六天零三个半小时。他把手机翻过来扣在维修角的工作台上,发出一声轻响。

“开始吧。”他说。

阿珍已经坐在角落的小桌前,笔记本电脑摆在膝盖上,电源线绕过脚边,插在墙角一个老旧的接线板里。她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忽然皱眉:“系统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用厂里的。”刘好仃走过去,从随身带的旧文件袋里抽出一张纸,“这是C线技改项目的备案号,行政科老陈刚发来的。你填申报单位时,后面加一句‘依托单位:深圳玻璃厂C线’,再把这份证明扫描传上去。”

阿珍照做,页面跳转了几下,终于弹出提示:“材料提交成功,受理编号:#2024ZC0876。”

她松了口气,抬头:“成了。”

刘好仃点点头,在随身本子上划掉第一项。

小林那边正对着银行的邮件发愁。审批流程卡住了,对方要求补交近一年的研发投入明细账。可厂里哪有什么“研发”科目?换传感器算维修,升级录音模块算设备维护,连他们自己写的日志都被归在“生产辅助记录”里。

“不能硬凑。”小林翻着采购清单,“得说得清楚,又不能造假。”

“不是造假,是说清楚。”刘好仃接过打印出来的条目,一支蓝笔在几行字上划过,“这个月换了三块声波采集板,算;上周加装的防潮外壳,也算——都是为了系统稳定。你把它们单独拎出来,标上‘预警系统优化专项’。”

小林眼睛一亮:“再配上停机减少的数据?”

“对。”刘好仃提笔写了几行字,递给小林,“你拿这个说明去附上:C线过去三个月因误报导致的非计划停机下降七成,间接节省成本五十六万元。钱没进账,但省下的就是赚的。”

小林笑了:“银行也懂这个理儿。”

他埋头整理材料时,阿珍那边又有了动静。她盯着邮箱,眉头微微皱起:“协会推荐的那家机构,三天前收了材料,到现在就回了个‘已收悉’。”

“等?”刘好仃靠在桌边,“咱们没那个资格。”

“那怎么办?再发一遍?”

“不。”他转身打开铁皮柜,抽出“链·信”文件夹,翻到中间一页,“把这张图单独提出来——七百次验证,虚警率降了七成。做成一页PDF,标题写‘最新运行成果补充’。”

阿珍照做,正要点击发送,刘好仃又说:“正文里加一句。”

她打出来:“我们卖的不是预警,是安心。”

鼠标悬在“发送”按钮上,顿了顿,点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电话来了。

是个年轻声音,语速快,问题直接:“你们那个‘安心’,是怎么算出来的?”

阿珍愣了一下,转头看向刘好仃。

他接过电话,声音平稳:“客户怕的不是玻璃裂,是半夜三更白跑一趟,查不出原因,耽误订单。我们做的,就是让每一次报警都有据可查。”

对方沉默两秒:“下周初能线上聊十五分钟吗?”

“能。”刘好仃说,“我们准备好了。”

挂了电话,小林从工位探出头:“真约上了?”

“约上了。”阿珍看着邮箱里自动记录的回邮时间,“上午十点零七分,比我们发邮件还快。”

刘好仃没说话,走到墙边的日历前,用蓝笔在三天后的日期上画了个圈,又在下面划了一横。

中午吃饭时,三人凑在维修角的小桌旁,饭盒冒着热气。小林咬了口青菜,忽然说:“你说,他们要是问我们‘打算拿钱干什么’,怎么答?”

“说实话。”刘好仃夹起一块豆腐,“买两块新传感器,给系统加个自动归档功能,再请人帮我们做个简单的客户界面。”

“就这么点?”

“够了。”他说,“我们现在不是要盖大楼,是要把脚下的地踩实。”

阿珍笑了:“听起来不像融资,像修水管。”

“本来就是。”刘好仃低头吃饭,“一滴一滴接起来,才能流成河。”

下午四点,银行那边传来消息:补充材料已接收,进入复核阶段。

刘好仃把这一条记进本子,顺手翻开“链·信”文件夹的内页,在三行进度条上更新状态:

基金申报 → 已受理

银行贷款 → 材料补交完成

投资机构对接 → 待沟通

他合上文件夹,正要放回柜子,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区产业局的系统通知:您提交的项目已通过初审校验,请于三个工作日内上传加盖公章的纸质材料。

他看了一眼,没说话,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枚蓝色记号笔。

“还得跑一趟厂办。”他说。

阿珍立刻起身:“我陪你去。”

“不急。”他把笔帽拧好,放进笔筒,“明天上午,他们开会前去,正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林在那边调试新录的一段声音样本,忽然抬头:“刘师傅,你说咱们这算不算……正经做事了?”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嘴角动了动:“咱们一直都在正经做事,只是现在,有人开始听了。”

傍晚收工前,阿珍把受理编号抄在一张便利贴上,贴在铁皮柜门内侧。小林把银行的回复邮件打印出来,钉在共享墙上。刘好仃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拿起蓝笔,在墙角空白处写下三个字:在推进。

三个字下面,画了一道短横线,像一道刻度,也像一道起跑线。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和阿珍进了厂办大楼。行政科老陈正在泡茶,见他们来了,摆摆手:“材料我看了,没问题。但公章得主任签批,你得等会儿。”

他们坐在走廊的塑料椅上,等了二十分钟。主任从会议室出来,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扫了一眼材料,问:“这是要拿去评奖?”

“不是。”刘好仃说,“是申请产业基金,支持C线的技术改进。”

主任翻了两页,眉头微皱:“你们这……算是研发项目?”

“我们让玻璃会‘说话’。”阿珍接过话,“它什么时候要裂,系统能提前知道,减少误报,帮客户省钱。”

主任抬头看了她一眼,又低头看了看材料里的数据表,终于点头:“行吧,盖一个。”

章盖好了,红印端正。阿珍小心地收进文件袋。

回车间的路上,她忽然说:“刚才主任问我们是不是要成立公司,我说还没想好。”

刘好仃走在前面,脚步没停:“不急。”

“可人家都问了。”

“问了,不代表要答。”他说,“我们现在要的是机会,不是名头。”

中午,他们把纸质材料扫描上传。系统提示:材料齐全,进入评审流程。

刘好仃站在维修角门口,掏出手机,打开日历。他在“下周五17:00”那一格上,用蓝笔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写了个小字:“等回音。”

小林从后面走过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投资机构沟通提纲。

“明天十点,我们怎么说开头?”他问。

刘好仃看了他一眼,说:“就从最简单的一句开始——我们靠听玻璃的声音,帮客户省下了五十六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