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集:融资渠道积极拓展(1/1)

刘好仃把那张写着“误报成本模型”的便签从墙上揭下来,折了两折,塞进工作服上口袋。他没说话,只是拿起记号笔,在共享墙北边那个红点上画了个圈,又在旁边加了个箭头,指向南方几处蓝点。小林正要开口,他摆摆手:“先别问,等会儿开会再说。”

晨会提前十分钟开始。维修角的白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刘好仃把昨晚整理的一摞纸钉在中央——不是图表,也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三行大字:“一次误报,客户损失五百块;三个月数据,我们验证了七百次;每少一次虚警,就多一分信任。”

“咱们不搞花架子。”他转身面对三人,“从今天起,这事儿得有人专门推。不是兼职,是主责。”他顿了顿,“小周,你管技术材料,把C线这三个月的声音样本、停机记录、维修反馈,全捋一遍,挑出能算钱的,一条条列出来。”

小周点头:“明白,我要让数据开口说话。”

“阿珍,你把客户说过的每一句‘烦死了’‘白折腾’都翻出来,尤其是提到停工、检查、退货的,算成账。比如,一个厂一天停产,损失多少人工、多少订单,这些数字要站得住。”

阿珍翻开笔记本:“我已经在记了,回头做个‘损失换算表’。”

“小林,”刘好仃看向他,“你把咱们接触过的客户画个图,分两类:一类怕炸炉,一类怕误报。再把展会上看到的那几家标星的厂也标上去,看看他们集中在哪儿,用的什么方案。”

小林掏出手机:“我昨晚就搜了,北方几个大厂都在推定制防爆系统,但没说具体怎么防。”

“这就对了。”刘好仃点头,“别人在往前走,咱们不能光低头修机器。今天起,咱们也是个项目组,名字就叫‘融资筹备组’,先干三件事:整材料、找渠道、搭话术。”

阿珍犹豫了一下:“可……咱们找谁聊去?银行吗?”

“银行是选项,但不是唯一。”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打印纸,是区科技局公众号推文的截图,“这个,智能制造专项引导基金,不要厂房抵押,要看创新性和落地潜力。咱们这三个月的预警数据,算不算潜力?”

小林眼睛一亮:“算!而且我们已经有实际案例了。”

“还有行业协会。”刘好仃继续说,“他们常组织技术交流会,有些投资机构专门盯着这类活动找项目。咱们虽然没去过,但他们的人来过展会,见过阿珍画的那张趋势图。”

阿珍笑了:“那我再去趟会场,这次不光看展板,还得打听谁在问声学监测的事。”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三类渠道:本地银行科技贷、区级产业基金、行业协会推荐机构。“咱们三条腿走路,谁负责哪块?”

小林主动举手:“我熟银行流程,以前帮厂里办过设备贷,我去摸条件。”

“行。”刘好仃点头,“你重点问‘轻资产授信’这类产品,看要不要第三方担保。”

阿珍说:“政策文件我来理,特别是申报时间节点和材料清单。”

小周也开口:“我可以做个简单的逻辑图,说明我们是怎么从声音里挖出钱来的。”

“好。”刘好仃拿起红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材料、渠道、表达,三块齐头并进,下周三前,每块交一份初稿。”

三天后,初稿摆在会议桌上。小林带来了三家银行的科技贷款产品对比表,利率、额度、审批周期一目了然;阿珍整理出两份政府基金申报指南,标出了与“工业智能化改造”相关的支持方向;小周则画了一张流程图,从“采集声音”到“生成预警”再到“减少损失”,用箭头串成闭环。

刘好仃一页页翻看,最后拿起小周那张图,指着中间一段:“这里写‘声学特征分析’,投资人听不懂。”

小周挠头:“那写啥?”

“写‘我们靠听玻璃的声音,帮客户省下了五十六万’。”刘好仃拿起笔,划掉术语,“技术细节放附件,主材料只讲三句话。”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

第一句:我们解决的不是玻璃裂不裂,是客户怕不怕白停工。

第二句:过去三个月,我们的系统比同行少报七成假警。

第三句:每接入一个新客户,整个网络就更准一分。

“就这么说。”他说,“不讲算法,讲省钱;不讲精度,讲信任。”

小林看着那三句话,忽然笑了:“这么一说,咱们还真像个公司了。”

“本来就是。”刘好仃把三份材料收进一个新文件夹,封面上用记号笔写了几个字:“融资筹备·第一版”。他打开维修角的铁皮柜,把文件夹放进去,锁上。

“下一步,”他掏出手机,翻到一条收藏链接,“区产业局下周有个‘创新项目对接会’,线上报名,限三十个名额。咱们要不要试试?”

阿珍立刻说:“要!这种会就是为咱们这种项目设的。”

小林却有点迟疑:“可咱们还没正式注册公司,能报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能。”刘好仃点头,“以‘技术团队’名义申报就行。材料里不写公司名,写‘深圳玻璃厂C线转化项目组’。”

小周突然问:“那……要是真有人愿意投呢?咱们拿什么接?”

刘好仃看着他,沉默两秒,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折好的便签,展开,平铺在桌面上。

“拿这个。”他说,“还有三个月的数据,几十个客户的声音,和一句能让人听懂的话。”

他把便签翻过来,在背面写下一行字:“我们卖的不是预警,是安心。”

小林盯着那行字,轻声念了一遍,抬头:“我觉得……能成。”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把便签重新折好,放回口袋。他拉开铁皮柜,从最底层取出一个旧笔记本,封面已经磨得发白。翻开第一页,是他三十年前第一次独立完成设备检修的记录,字迹歪斜,但日期、编号、故障类型,一条不落。

他把笔记本轻轻放进文件夹里,合上,锁回柜中。

“安心不是喊出来的。”他说,“是记出来的。”

小周忽然想起什么:“要不……咱们给文件夹贴个标签?不然以后东西多了,分不清。”

刘好仃想了想,从笔筒里抽出一支蓝色记号笔,在文件夹封边空白处写下三个字:链·信。

“链是咱们的活法,信是咱们的本钱。”他说,“以后所有对外材料,都从这儿出。”

阿珍看着那两个字,点点头:“链工的信任,得有地方存着。”

刘好仃正要说话,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看了一眼,是一条公众号推送标题:《关于开展2024年度智能制造专项基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他点开,快速浏览,手指停在“申报截止日期:下周五17:00”那一行。

抬起头,他说:“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