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集:市场调研全面启动(2/1)

晨光刚爬上维修角的铁皮柜顶,小林正把新打印的《传感器测试操作细则》往墙上按,胶带还没撕断,刘好仃就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三个蓝袖标,像发早餐券似的,一人手腕上套一个。

“今天起,你们仨是‘链工外勤组’。”他把一份加厚文件夹拍在桌上,封面上贴着一张便签纸,手写“市场调研任务清单”七个字,底下还画了道红杠,“内部链子搭好了,现在,咱们得往外走。”

小林低头看着手腕上的蓝布条,有点发愣:“去客户那儿……问什么?”

“问他们玻璃炸了没。”刘好仃翻开文件夹,抽出一张停机记录表的复印件,“咱们知道C线咔哒响会停机,可客户呢?他们听见响,是换玻璃,还是骂电工?是赔钱,还是退货?这些,才是链子能不能转起来的油。”

阿珍翻了翻任务清单:“我负责看别人家的玻璃?”

“不光看玻璃。”刘好仃指了指清单第二条,“看他们怎么装、怎么修、怎么跟客户扯皮。谁家的玻璃厚但重,谁家便宜但易裂,记下来。别光抄宣传册,那玩意儿跟天气预报似的,听着准,用着不一定。”

小周捏着袖标边角,小声问:“要带录音笔吗?”

“带本子。”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三本硬皮小册子,封底都贴着“日清表”字样,“每天回来,填这张表,几点见的谁,说了啥,听到了啥,写清楚。不求文采,求不漏。”

他顿了顿:“明早八点,客户A厂,小林主问,阿珍记痛点,小周补细节。别背稿,别报参数,就聊他们最头疼的事儿。回来之前,表交我。”

小林咽了口唾沫:“要是人家不搭理呢?”

“那就问一句:‘您有没有碰上过玻璃突然裂了,但谁都没听见动静的?’”刘好仃看着他,“这是咱们的敲门砖。不是推销,是讨教。”

三人低头翻着手里的任务清单,蓝袖标在晨光里泛着微亮。刘好仃转身在墙上贴了张新打印的表格,标题是《市场信息日清表(样表)》,底下三行空格,分别写着“客户反馈”“竞品线索”“潜在需求”。

“贴这儿。”他说,“每天谁交了表,就在名字上画个勾。没交的,晚上别想走。”

第二天一早,三人站在A厂质检车间门口,小林清了清嗓子,照着准备好的问题念:“请问贵厂在使用防裂玻璃过程中,是否有遇到……”

对面的技术主管正低头看手机,头也不抬:“参数我们都有,你们厂的抗压值还行。”

小林卡壳了,后背开始冒汗。阿珍悄悄踩了小周一脚,小周一激灵,翻开自己的链工本,翻到一页写着“老李音频使用反馈”,抬头就问:“您这边,有没有过玻璃裂了但没人提前发现,结果整批货被退的情况?”

主管终于抬头,皱眉:“去年退过一批,就因为内应力没测准,客户说像定时炸弹。”

小林立马接上:“要是有种玻璃,能提前发出声音预警,您会考虑换吗?”

“声音?”主管笑了,“玻璃还能唱歌?”

阿珍赶紧递上一张手绘的波形图:“不是唱歌,是咔哒声。就像螺丝松了那种动静。我们已经在C线试了,能提前十五分钟发现隐患。”

主管半信半疑,但态度松动了。小周趁机掏出本子:“您上次退货,损失大概多少?运输、人工、违约金,加起来有数吗?”

“三万多。”主管叹了口气,“最气人的是查不出原因,最后只能认栽。”

三人对视一眼,迅速调整节奏。小周主问损失细节,阿珍记下客户对“误报率”的担忧,小林补充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临走前,主管竟主动加了小林微信:“回头把你们那个‘咔哒声’录一段发我听听。”

回厂路上,三人都没说话,直到小周把《日清表》填完,递给阿珍看。阿珍指着其中一条:“‘客户愿为减少误报支付溢价’——这算需求吗?”

“算。”小林点头,“他虽然没直接说要买,但愿意多花钱换少出错,这就是钱味儿。”

阿珍又翻到另一条:“‘竞品多强调厚度,少提预警功能’——咱们是不是有机会?”

“先不急着下结论。”小周把本子收好,“刘师傅说,先收数据,别急着想答案。”

与此同时,阿珍独自出现在城南材料展的展厅里。她原计划一家家收集宣传册,可转了三圈,发现各家资料大同小异,净是“高强度”“零缺陷”这类词,技术细节一问三不知。

她站在一家展台前,听销售跟客户吹嘘:“我们的玻璃,连坦克压过去都没事。”

阿珍忍不住问:“那要是内部有裂纹,还没到压垮那一步,你们怎么预警?”

销售愣住:“这……得靠定期检测。”

她摇摇头,走开了。想起刘好仃夹在文件夹里的便签:“看人,比看资料重要。”她拐进休息区,找了个角落坐下,掏出本子,静静观察来往的技术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多久,两个穿工装的男人坐下聊天。一个说:“我们新上的线,加了声学监测,贵是贵,但退货率降了七成。”另一个叹气:“我们老板舍不得那几万块传感器,结果上周又炸了一炉。”

阿珍迅速记下关键词,又溜到展板后头,拍下一张不起眼的“客户案例分布图”,发现北方几家大厂都标了星号,备注“定制防爆方案”。

当晚,她整理出一份《展会观察简报》,手绘了一张“竞品布局趋势草图”,用箭头标出哪些区域更看重安全预警,哪些地方还在拼价格。

调研第三天,三人赶在晚班交接前冲回维修角。小周的手已经酸得抬不起来,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字,连标点都挤在一起。阿珍翻过一眼,皱眉:“你这写的是天书?‘客户说声太小听不见’——‘声’字下面还画波浪线,什么意思?”

“那是‘疑似预警未识别’。”小周喘着气,“我怕记混了。”

“真实比整齐重要。”小周翻开本子第一页,蓝带子还夹在中间,“刘师傅说的。”

正说着,刘好仃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三瓶冰镇盐汽水。他没说话,先接过三份《日清表》,一张张摊开在桌上。

小林的表上写着:“客户B厂,反馈希望预警声更明显,建议加闪光提示。”

阿珍的简报附了草图,标出五家潜在高需求客户。

小周的记录最细,连客户说“这玩意儿听着像老鼠啃电线”都记了下来。

刘好仃拿起红笔,在三份材料里圈出重复出现的词:“抗冲击”“误报率”“安装成本”“声光双警”。他把这几页钉在一起,贴上共享墙,旁边写了一行字:“第一周,市场有回声。”

小林看着墙,忽然问:“下周还去吗?”

“去。”刘好仃把空汽水瓶收走,“下周分两路,一路去老客户,一路去新园区。你们觉得,谁适合问新客户?”

阿珍刚要举手,小周突然抬头:“刘师傅,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把老李那声‘咔哒’,做成手机铃声,发给客户试听?”

刘好仃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他一眼。

小周赶紧补充:“不是真当铃声,是让他们知道,这声音听着不起眼,可真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