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集:研究工作全面开展(1/1)

刘好仃刚点下“保存”键,光标还在第二条记录上闪着,小林就抱着笔记本冲了进来,发梢翘着一撮,像是被静电咬了一口。“清洗表建好了,但系统卡在2018年第三季度,能耗单位突然从‘千瓦时’变成‘度’,识别不了。”

“那就拆开洗。”刘好仃起身,顺手把抽屉里的笔记本推到桌角,“那段正好是环保加码那年,设备换了三台,计量方式也调过。你按月份切片,先别管统不统一,先把数据捞出来再说。”

小林挠了挠头,“可这么一来,进度得拖两天。”

“不拖。”刘好仃打开火种箱看板,在“数据清洗攻坚周”那一栏标上红点,“今天就把进度挂上去,全厂都能看见。人看得见,活就跑不了。”

小林走后,刘好仃调出档案库首页,南粤的回复还停在对话框里。他把“跨厂区模具更换频次上升——待验证共性”正式移进主记录区,又把阿珍发来的访谈时间表、老周手写的老师傅名单、小林的清洗计划,一一作为附件挂上。屏幕左侧的“证据链”栏慢慢胀了起来,像一颗刚吸饱水的豆子。

阿珍敲门进来时,正看见这一幕。“我跟南粤那边说了,他们愿意聊,但台账不能给。”

“不给也行。”刘好仃指着那条主记录,“你问他们,最近半年有没有发现模具换得比往年勤?具体数字不用说,只问有没有这感觉。”

阿珍眼睛一亮,“就像问‘你家猫最近是不是老挠沙发’,不用拍视频,答‘是’就行。”

“对。”刘好仃笑了,“我们不查病历,先问症状。”

她转身要走,又被叫住。“把这记录同步过去,就说我们已经立项了。让他们知道,不是随口一说。”

老周是踩着午休结束的铃声来的,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名单我列了六个,张工、老陈、李师傅……都是耳朵比仪器灵的主。”他把纸拍在桌上,“但我可不写提纲,让他们随便说,说到哪是哪。”

“随便说,容易说完就忘。”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找到“2018年环保加码”那页,“记得张工吗?当年C线炉压不对,他隔着三米就说‘要憋了’,结果真炸了条缝。可这事儿没记下来,现在问他还记得不?他自己都说不清是哪年。”

老周哼了一声,“那也不能拿本子记话。”

“不是记话,是记线索。”刘好仃抽出一张表格,“用三个问题:第一,最近干活时,有没有觉得哪块特别别扭?第二,这别扭像不像以前出过事前的味道?第三,那会儿是怎么对付的?就这三条,聊开了随便扯,收口时咱们能捞到干货。”

老周盯着表格看了半分钟,终于点头。“行,试一次。要是没用,下回还我自由发挥。”

下午两点,数据组的临时办公室里挤满了人。小林站在投影前,指着满屏的红色报错。“问题都在2017到2019年之间,单位混用、字段缺失、时间戳对不上。清洗工具直接罢工。”

刘好仃走进来,手里拎着两瓶冰镇酸梅汤。“先喝一口。”他把一瓶递给小林,另一瓶放在桌上,“你们知道为什么老系统总把‘千瓦时’写成‘度’吗?因为那时候操作工文化程度参差,写‘度’看得懂,写‘千瓦时’以为是错别字。”

“所以得按人来分段?”小林突然反应过来。

“对。你把那几年的数据按班组拆开,先别合并,各自清洗,最后再统一对标。”刘好仃打开手机,翻出一张照片,“这是我前年拍的旧操作台铭牌,上面写着‘能耗计量:度(kWh)’,当年过渡期就这么写的。你们拿这个当转换依据。”

档案员小吴探头看了一眼,“难怪我查老档案时总对不上数,原来是这么回事。”

“现在对得上就行。”刘好仃把酸梅汤的瓶盖拧开,“活是死的,人是活的。数据乱,咱们就一寸一寸理。”

散会后,阿珍发来消息:南粤技术员同意采用“匿名共性上报”模式,只交换问题类型和频次,不涉参数。刘好仃回了个“好”字,顺手在档案库里新增一条记录:“跨厂设备异常感知同步机制——初步建立”,附件挂上了双方确认的沟通摘要。

傍晚前,第一条外部数据进来了。南粤回复:“近六个月,模具更换频次较去年同期上升约30%。”没有具体产线,没有型号,但那个数字,稳稳落进了趋势档案库的主表里。

刘好仃把它标为“已验证共性”,背景色换成浅黄。系统自动弹出提示:当前共有三条主记录处于“研究推进”状态。

他正要关闭页面,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录音笔。“我找张工聊了十分钟,没按提纲,但他主动说了2018年那次炉压异常的事,还提到当时报警灯闪了三下没人理。”他把录音笔往桌上一放,“我说录个音,他居然答应了。”

“挺好。”刘好仃点开档案库,在“老师傅听证会”条目下新建子项,标题是:“C线炉压异常历史案例——口述初录”,附件上传录音文件。

“你这系统,还真能装东西。”老周看着屏幕,难得没皱眉。

“装的不是文件,是记忆。”刘好仃说,“等张工退休了,这声音还在。”

第二天一早,小林在数据组群里发了张截图:三年能耗数据清洗完成87%,故障与冷修数据已初步对齐。刘好仃把进度更新到看板,顺手在下方留言:“清洗不是终点,是起点。接下来,咱们看趋势。”

阿珍那边也传来消息:南粤第二批共性问题上报,包括“夜班能耗波动加剧”和“某型号玻璃边裂率微升”。两条都标着“观察中”,但频次数据一致,指向性明显。

刘好仃把这两条也录入档案库,分别挂上“待交叉验证”标签。他正要写备注,小林冲进来,手里举着平板。“刘师傅,你看这个——清洗完的故障数据跑出个规律:每次冷修间隔缩短,前两周都出现过报警误判,但系统没留记录。”

“报警误判没留记录?”刘好仃坐直了,“谁删的?”

“不是删,是根本没存。”小林放大一条日志,“操作工当时按了‘误报’键,系统就当没事发生,连时间戳都没留。”

刘好仃盯着屏幕,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这不叫误判,这叫盲区。”

他打开新标签页,在档案库里创建第四条主记录:“报警系统记忆缺失——潜在风险点”,状态设为“紧急核查”,并@了小林和数据组全体成员。

“把所有标记为‘误报’的操作都挖出来,不管几年的,全调一遍。”他说,“咱们以为机器会记事,其实它早就学会了装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