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集:合作对象精心筛选(1/1)
清晨六点十七分,车间顶棚的玻璃刚泛出一点青白,刘好仃已经坐在回音角的小桌前。他把昨晚那本写满问题的笔记本摊开,笔尖停在“怎么让别人愿意听我们说话”那一行,墨水还没干。他没多看,直接在下面补了一句:“先找听得懂的人。”
小林来得最早,手里拎着两杯豆浆,一进门就看见刘好仃在写东西。他把其中一杯轻轻搁在桌角,杯底碰着笔记本边缘,震得字迹微微一跳。
“昨晚睡得着?”小林问。
“睡得着。”刘好仃合上本子,抬头,“事还没开始,急什么。”
老周和阿珍前后脚进来,一个端着搪瓷缸,一个抱着文件夹。老周把缸子往桌上一放,声音响亮:“今天不开会吧?B线今早要赶两车货。”
“开,但不耽误干活。”刘好仃把本子推到中间,“咱们得挑几个厂,试试能不能坐下来聊聊。”
阿珍翻开文件夹,里面是上一章整理的员工建议案例汇总。她扫了一眼:“你是说,找别的厂,把咱们这套‘回音角’的东西说给人家听?”
“不是说。”刘好仃摇头,“是看看有没有人,也在做一样的事,只是没说出来。”
老周哼了一声:“那得找多久?全深圳的玻璃厂加起来能有三十家,一家一家跑?”
“不用。”刘好仃从工具袋里抽出一张A3纸,铺在桌上。纸上用红笔画了个简单的框架:三栏,分别是“基础项”“价值项”“潜力项”。
“咱们先定标准。”他说,“不是看谁厂大,是看谁做事像人话。”
小林端起豆浆喝了一口,差点呛住:“人话?”
“对。”刘好仃翻开登记本,翻到“晾不干”那一页,指给大家看,“咱们这儿有人提‘衣服晾不干’,咱们就装烘干架。不是写报告,是解决问题。那别的厂呢?他们年报里写‘关爱员工’,底下有没有人真提过‘衣服晾不干’?有没有人回应?”
阿珍低头记了两笔:“所以,咱们要找的,是能把工人的话当回事的厂。”
“没错。”刘好仃点头,“光喊口号的,咱们不去碰。”
老周摸着搪瓷缸边缘,皱眉:“可这些事,人家不一定会写出来啊。官网净是领导剪彩、客户来访,哪有工人说话的份?”
“那就反着找。”刘好仃说,“咱们用回音角的逻辑——有没有‘投递口’的痕迹。”
“什么意思?”小林问。
“比如,他们官网有没有员工建议通道的截图?有没有内部论坛的片段?哪怕只是年会视频里,有人站起来说‘我想提个意见’?这些都不是大动作,但只要有,就说明他们让人说话。”
阿珍眼睛一亮:“就像咱们当初那个语音提交功能,一开始也没人信能用,可只要有人试了,声音就传出去了。”
“对。”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找完美的厂,找愿意听声音的厂。”
四人围桌而坐,开始一条条列标准。
基础项定了三条:近三年无重大劳资纠纷、无环保处罚、有公开的员工沟通渠道。
价值项看两点:官网或年报中出现过工人原声、有具体改进案例的描述。
潜力项则关注是否参与过区域性行业共建活动,哪怕只是签个到、拍个照。
“别小看拍照。”刘好仃说,“只要人去了,就有开口的可能。”
标准定完,已是上午九点。小林打开电脑,调出企业名录。八家候选企业初始名单列在表格里,名字密密麻麻。
“先筛一轮。”刘好仃说,“看谁‘说人话’。”
团队分工,一人盯两到三家。小林负责查官网和新闻报道,老周翻行业论坛和公开活动记录,阿珍比对年报和员工访谈片段。
不到两小时,问题出来了。
“南光玻璃,官网写着‘以人为本’,连着三页,可一个具体事例都没有。”小林摇头,“全是‘提升幸福感’‘优化工作环境’,跟咱们三年前的年报一个样。”
“剔掉。”刘好仃在名单上划了一杠。
“宏远建材倒是有个‘员工心声’栏目,点进去,全是领导慰问的照片。”老周冷笑,“底下留言区关闭了,连个互动都没有。”
“口号型。”阿珍记录,“建议排除。”
又剔掉两家。
剩下六家,情况稍好。其中“光明玻璃”在一次行业展会上的发言稿里,提到“去年收到一线员工建议47条,落实23项”,还列了个表格,有建议内容、责任人、完成时间。
“这个像真干了。”小林指着屏幕。
“南粤建材”更特别,他们在公众号发过一篇推文,标题是《夜班工人说:我想多睡半小时》,讲的是调整排班后,夜班结束时间提前了三十分钟,配图是工人笑着打卡的照片。
“这话说得熟。”阿珍笑出声,“跟咱们‘灯太暗’‘饭不好’一个味儿。”
刘好仃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几秒,点头:“重点标出来。”
名单缩到五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还不够。”刘好仃说,“咱们资源有限,不能一家家深挖。”
他在白板上画了个象限图,横轴是“行业影响力”,纵轴是“匹配度”。五家企业被逐一标点。
“光明玻璃”影响力高,但匹配度中等;“南粤建材”影响力中等,匹配度最高;另三家要么太远,要么没公开信息支撑。
“咱们优先找同区域的。”刘好仃说,“交流不是发个邮件就行,得能碰面,能看现场。”
最后,两家被圈出:光明玻璃、南粤建材。
《候选企业评估清单》初稿完成。五家企业,每家一页,附上筛选依据、公开信息摘录、风险提示。
刘好仃把清单打印出来,装进文件夹。他翻开第一页,是南粤建材的案例摘要,最后一句写着:“2023年11月,因员工建议增设午休折叠床,获区域工会通报表扬。”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了个小字批注:“他们也有人敢写字条。”
阿珍收拾文件时问:“下一步呢?”
“下一步。”刘好仃合上文件夹,放进工具袋,“得让人家知道,咱们不是去取经的,是去交换的。”
老周喝了口凉茶,咕哝:“可人家凭什么理咱们?”
刘好仃没答。他走到回音角的平板前,打开首页轮播。最新一条视频是夜班工人在C-7台检测玻璃,镜头扫过新装的LED灯带,照得刻度清清楚楚。
他点暂停,画面定格在工人弯腰读数的瞬间。
“就凭这个。”他说,“咱们改的不是灯,是让工人敢说‘灯太暗’。”
小林把豆浆杯扔进垃圾桶,发出一声脆响。
刘好仃转身,从工具袋里抽出登记本,翻到空白页。他写下一行字:“合作不是求人,是找同类。”
写完,他抬头看了看平板屏幕。
画面重新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