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集:激励机制逐步完善(1/1)

广播里的声音刚落,小林还站在质检台边上,手里捏着轮值本的边角。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又抬头看人群,发现不止老周,连平时不爱凑热闹的库管员老陈都站在那儿笑。

刘好仃没笑。他转身回工具间,从抽屉里抽出一张新纸,铺在桌面上。纸上画着三个框:一个写着“说得多”,一个写着“改得实”,还有一个写着“带得动”。

“不能光靠广播喊名字。”他对小林说,“话说出去了,得有人接住;接住了,还得让人知道——你不是白说的。”

小林把本子合上:“你是想搞个奖励?”

“不叫奖励。”刘好仃笔尖顿了顿,“叫‘微光’。光不大,但能照见路。”

第二天一早,回音板旁边多了一块磨砂玻璃板。表面光滑,隐约能看见背面刻了字,却看不清是谁。底下贴着一行小字:“他们没说名字,但说了真话。”

午休时,阿珍路过,脚步慢了半拍。她认出其中一条刻的是“三分钟流程优化”,那是她讲的。可名字没写,代号是“质检台左三”。

她皱眉,心里嘀咕:这算表扬还是避嫌?

刘好仃正巧走来,手里拎着三个小信封。“你不愿上榜,我就不放名字。”他说,“但事儿得认,人得认。”

他打开一个信封,取出一块定制工牌。底色是深蓝,边角磨圆,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三分钟革新者”。背面还有一行更小的字:“改一点,顺一路。”

“不是功劳,是标记。”他说,“就像机器修好了要贴个标签,人也一样。”

阿珍接过工牌,手指蹭了蹭刻痕。有点凉,但压着手心。

下午,老周被叫到食堂窗口。窗口阿姨笑眯眯递出一张券:“免单三次,红烧肉管够。”

“我就是抱怨了一句……”老周愣住。

“你不是抱怨。”刘好仃站在后面,“你是让排班和开饭对上了点儿。”

人群围过来几个,有人问:“那我也天天讲,能不能也来一张?”

刘好仃没答,只把另一块工牌递给小林:“记录引路人。”

小林低头看,脸有点热。他原以为这事儿就是走个过场,记完就完。没想到,连他这个“旁观的”也被算进去了。

“发言的算一份力,记录的也算。”刘好仃说,“话要有人说,也得有人听。”

第三天,轮值记录本被翻到最新一页。刘好仃用红笔圈出七天内的发言数据:总共二十三人,四十一场讲述,十二条建议进入“有进展”状态。

“有人问,为啥只奖三个?”他在晨会上说,“因为‘微光’不是按数量发糖,是看谁走得远。”

他打开广播,播放了一段录音。是那位老焊工的声音:“我说防护罩松了,第二天就换了新的。”停顿一下,他又说:“原来,我说的话,真能动机器。”

播放完,刘好仃说:“每条建议都有回音,但‘微光’只给那些——说了还不走的人。”

话音刚落,质检台那边有人举手:“那下次,能不能奖第一个敢说新问题的?”

“能。”刘好仃点头,“下个月,重点就是‘首次发言’和‘跨岗建议’。”

他顿了顿:“微光不聚光,只照路。你想被照到,就得往前走一步。”

当天下午,回音板更新了五条进展。其中一条写着:“扫码批量导入方案,技术组已立项。”

小林正低头抄录,两名女工走过来,一人手里捏着张纸条。

“我们想报名轮值记录。”年纪小的那个说,“是不是记够三天,就有机会上榜?”

小林抬头:“不是为了上榜才记的。”

“我们知道。”另一个笑,“但我们想被刻在玻璃上。”

她指了指那块磨砂板:“虽然看不见名字,但我知道,那是我。”

小林没再说话,把轮值本翻开,撕下一张纸,递给她们:“先听三天。不想记,随时换人。”

傍晚收工前,刘好仃把三张新建议卡钉在回音板上。一张写着“建议给夜班配暖光灯”,代号“凌晨两点”;一张是“能不能在休息区放个旧书角”,署名“想看书的”;最后一张字迹潦草:“我提过五条了,还没上过墙,是不是不够格?”

他盯着最后一张看了会儿,拿起笔,在背面写了一行小字:“你提的每一条,都在往前推。”

然后他把卡片转了个方向,让代号正对着通道。

第二天晨会,广播响起:“请‘凌晨两点’到工具间领取暖光灯试用通知单。”

人群安静了一瞬,随即有人笑出声。角落里,一个穿深色工服的女工悄悄把帽子往下压了压。

小林在本子上写下:“今天,有人开始希望自己有个代号。”

午休时,阿珍把定制工牌别在衣领内侧。外面看不见,但低头时能看见那一行小字。

老周拿着免单券,却没急着去食堂。他站在回音板前,盯着“排班与开饭联动”那条,等它从“有进展”变成“已解决”。

刘好仃走过来,递给他一张新卡:“想再写点啥吗?”

老周接过笔,想了想,在卡上写:“建议给‘微光墙’加个灯光,晚上也能看得清。”

写完,他抬头:“这算不算建设性建议?”

“算。”刘好仃把卡接过去,“而且,这回我给你刻在正面。”

老周咧嘴笑了。

当天傍晚,磨砂玻璃板上方多了一盏小灯。光线柔和,照着那些看不见名字的刻痕。

小林路过时停下脚步。他看见“记录引路人”五个字在光下泛着淡淡的反光。

他伸手摸了摸玻璃表面,凉凉的,像刚从机器上取下的玻璃片。

一名女工走过来,指着自己的鞋:“我今天特地穿了蓝鞋,能不能也算一个代号?”

小林笑了:“你得先说点啥。”

“那我问个问题。”她站直了,“如果我说了,但建议没被采纳,还能不能上墙?”

小林翻开轮值本,指着扉页那行小字。

“每一句话,都值得被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