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集:优化效果初步显现(1/1)

清晨六点,车间的地砖还泛着隔夜的凉气,刘好仃的布鞋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嗒嗒”声。他没去卡盒前看新卡,也没顺手整理公告栏,而是径直走进工具间,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那卷红胶带还在,边上多了个硬皮本子,封皮边角磨得发白,像被手心焐了多年。

他翻开本子,翻到“信息通”那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期、卡号、问题类型、接收时间、处理节点。他抽出一支红笔,把过去七天东区所有回应卡的处理时长逐一标出,再算出平均值。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41小时。”

小陈来得早,抱着一叠文件夹进来,看见他低头写写画画,问:“又算账呢?”

“不算账,算路。”他把本子推过去,“上个月,一张卡从写到回,平均要等三天。现在,不到两天。”

小陈扫了一眼数据,皱眉:“可有人还说,贴墙是做样子。”

“那就把样子做实。”他合上本子,“叫老周和维修组组长,八点前到会议室,带上周报。”

八点整,四个人围在小会议桌前。白板上还没写字,只贴着几张便签,是上周东区提交的参与卡复印件。刘好仃拿笔在左边写下:“上月平均响应时间:72小时。”右边写:“本周东区:41小时。”中间画了个箭头,标上“↓42%”。

老周盯着那串数字看了两秒,嘀咕:“这数准吗?谁记的?”

“每张回应卡现在都标了时间。”刘好仃翻开小陈带来的记录册,“接收时间,处理人,完成时间,三栏齐全。不是谁说了算,是卡说了算。”

维修组组长翻了翻册子,忽然指着一条:“这卡说模具漏油,下午三点交的,我们四点就处理了,怎么算成六小时?”

“因为卡是三点十五分才转到你组登记本上的。”小陈指了指交接记录,“之前在质检台压了十五分钟。”

会议室静了两秒。

“原来卡也会迷路。”老周笑了,“跟人一样。”

“所以现在每张卡都要‘签到’。”刘好仃说,“写了,就得有人接;接了,就得有人办;办了,还得让人知道办了。不是走形式,是让路不堵。”

老周点点头,又问:“可工人真在乎快这几个小时?”

刘好仃没答,转头对小陈说:“把照片放一下。”

小陈打开手机,投到白板上。第一张是三周前的回应墙,两张卡孤零零贴着,反馈只有一行字:“已知。”第二张是昨天拍的,五张卡排开,每张下面都有手写反馈,处理人签名,完成时间精确到小时。

“以前写了,像扔井里。”刘好仃指着照片,“现在写了,知道谁在办,办到哪一步。不是快慢的问题,是有没有回音。”

老周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我班上老李昨天问我,‘是不是写卡多了,活就多了?’”

“你怎么答的?”

“我说,活没多,是活更顺了。”老周咧嘴,“他还真信了。”

会议室里笑起来。维修组组长合上记录册:“行,这数我认。但全厂都这么算,得统一格式,不然乱。”

“正有这打算。”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以后所有回应卡,三栏必填:接收时间、处理人、完成时间。缺一栏,算未闭环。”

小陈接过表格看了看:“这不难,就是多写几个字。”

“字不多,心就亮了。”刘好仃收起本子,“数据不是用来压人的,是用来照路的。”

会散后,刘好仃没走,留在会议室把白板擦了,重新画了条折线图。横轴是过去三周,纵轴是平均处理时长,起点在72,终点落在41,斜斜地往下走,像一条正在拉直的绳子。

他拿A3纸打印出来,标题只写了一行:“东区问题响应趋势”。下面三行小字:“起点:72h → 当前:41h → 目标:24h”。

下午两点,他把图贴在公告栏“回应墙”旁边。胶水涂得匀,四角压平,没遮住任何一张卡。路过的人抬头看了几眼,有人念出声:“目标二十四小时?真能到?”

没人回答,但第二天一早,趋势图底下多了支笔。

蓝色的,笔帽上贴着个小笑脸贴纸。

刘好仃看见时,笔已经横放在图下方,像被人轻轻放下,又像特意摆正。他没动它,只蹲下身,用指尖把图右下角翘起的一小块纸压平。

中午,小陈来换新卡,站在公告栏前数了数:“这周东区交了二十三张,比上周多九张。”

“多少张闭环了?”

“二十一张。两张在处理中,都在四十八小时内。”

刘好仃点点头,转身去工具间取日志本。刚推开门,看见老周站在卡盒前,手里捏着一张纸,正往里塞。

“又写卡了?”

“不是我写的。”老周把卡推进去,拍了拍盒子,“是三班的小王。说夜班饮水机没热水,建议检修。他还特意问,‘这卡能上墙吗?’”

“能。”刘好仃说,“只要写了,就能。”

老周走后,他打开卡盒,抽出那张卡看了看,放进待处理文件夹。又从抽屉里取出日志本,在“效率通”那一页写下:“线在走,路在长。”

傍晚六点,车间灯一排排熄灭,他最后一个离开。走到公告栏前,看见一个穿蓝工服的年轻工人正踮着脚,盯着趋势图看。那人没动笔,也没说话,就那么站着,手指轻轻划过那条下降的折线。

刘好仃没上前,转身回了工具间。

他打开抽屉,把红胶带往里推了推,直到完全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