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集:改进措施逐步落实(2/1)
清晨五点四十七分,车间顶灯还没全亮,三号车间的公告栏前已经站了个人。刘好仃把一叠新打印的卡片夹在胳膊底下,另一只手拎着半杯凉透的茶。他没急着钉卡,而是先掏出笔,在最上面那张“我做了”上工工整整写起来。
“更换破碎玻璃,协助清理现场,全程佩戴防护装备。”
工号、日期、签名,一样不落。写完,他把这张卡钉在公告栏正中央,正好压住昨夜风吹起的边角。
六点整,早班工人陆续进来。有人瞥见新卡片,嘀咕一句:“又来新表?”
一个老师傅凑近看了两眼,回头喊:“老刘,这玩意儿是考勤还是加分?”
刘好仃递过去一支笔:“都不是。就是记个事儿。你昨天帮小王扛过一箱胶条,这事做了,就该有个名。”
那人愣了下:“我还以为没人知道呢。”
“现在知道了。”刘好仃笑了笑,“写上,大家就都看见了。”
陆续有五六个人停下脚步,照着样儿填了卡。有人写“调整传送带跑偏”,有人写“提醒关闭未锁阀门”。小李蹲在旁边悄悄记反馈,听见最多的一句是:“不难写,就怕以后变成任务。”
刘好仃把这话记在心里。等班组长交接会开始,他没进去,只站在门口等。十分钟后,老周出来摇头:“一个点头,一个说‘你们搞试点,别扯上我考核’。”
刘好仃不急,从工具柜拿出一沓装订好的维修记录:“拿给他看这个。十年前咱们手工记绩效,也没多发一分钱,但出了事,查得清。现在不是添负担,是给咱们自己留退路。”
老周半信半疑地又进去了。二十分钟后,那位班组长走出来,手里捏着一张空白卡,低声问:“这真不算额外报表?”
“不算。”刘好仃说,“你班上谁做了事,你签个字,就当是认可。不签也行,卡我们收走存档。”
那人点点头,把卡塞进工装口袋:“明早我班上试试。”
当天中午,回收了十七张“我做了”卡。三张字迹潦草,内容模糊;两张重复记录同一事件;但有八张写得清楚完整,甚至附了简图说明操作过程。刘好仃一张张看过,挑出问题,在背面用红笔轻轻标出修改建议,再让小陈重新打印替换。
“不是挑刺。”他对小李说,“是要让人明白,留下名字,得对得起这名字。”
第二天下午,首期《月度社会责任台账汇编》装订完成。封面是老周手写的标题,加了个临时印章——用橡皮刻的,边角有点模糊,但看得出用心。里面按日期排序,贴了参与卡、培训签到、设备维护单、环保检测复印件,每页右下角都有责任人签名。
“像那么回事了。”小陈翻着册子,忍不住拍照存档。
“别发群里。”刘好仃把册子合上,“咱们送过去,只说一句:试点材料,请查收。”
人事科主管接过文件时正接电话,眉头皱着。他随手翻了两页,抬头:“搞这么厚,上面又没要求。”
“不是要求。”刘好仃站着没动,“是咱们车间这一个月,实实在在做了这些事。汇总一下,万一哪天要查,不至于掏不出东西。”
主管沉默几秒,把册子放在桌上,没退回,也没说收下。临走前,他随口问:“其他车间知道吗?”
“还不知道。”刘好仃说,“我们先走一步,看看顺不顺畅。”
当晚,小陈发现共享盘里的扫描件命名乱了套。有人传了“11月台账.jpg”,有人叫“社会责任资料_final(1)”,还有人直接用手机默认名“IMG__1422”。刘好仃打开文件夹,一条条改名,统一成“台账_三号车间__V1”。
“以后上传前先改名。”他在小组群里发了模板,“谁不按来,文件直接删,不留情面。”
小陈补了一句:“我设个自动提醒,传错的人,弹窗警告。”
“行。”刘好仃说,“咱们没人管系统,就得自己当系统。”
第三天早晨,U盘交接出了岔子。小李临时请假,没来得及把备份U盘交给老周。等老周发现柜子里空了,已经是下午三点。更糟的是,共享盘里最新版台账被人误点删除,回收站也没留。
刘好仃立刻打开自己的主U盘,插进电脑。两分钟内,恢复昨日备份,重新上传,命名加了“_recovered”后缀。他在日志本上写下:“11月3日15:20,共享盘文件误删,本地备份恢复,操作人:刘好仃。”
晚上七点,四人聚在工具间。刘好仃把日志本摊开摆在桌上。
“咱们没服务器,没权限,也没人专门管这事。”他指着本子,“所以谁动了文件,得写清楚。不怕慢,就怕断。”
没人说话。老周低头看着自己刚签的交接记录,忽然说:“以后我每天下班前去你柜子拿U盘,不管小李在不在。”
“不。”刘好仃摇头,“双备份不是一个人盯一个人,是两条线都能跑通。明天开始,小陈也加入交接,三人轮值,谁在谁签。”
小陈抬头:“那要是三个都不在?”
“那就提前交。”刘好仃说,“就像换班要交接工具一样,U盘也是工具。丢了,咱们整个记录就断了。”
老周把本子翻到第一页,从头看了一遍所有记录。从11月1日启动试点,到今天,一共七条日志,每条都写着时间、事由、操作人。他忽然笑了:“你还真把人工日志当系统日志用。”
“本来就是。”刘好仃合上本子,“系统是人建的,人先跑起来,机器才能跟上。”
第四天,三号车间的“我做了”卡回收量涨到二十三张。两张被退回修改——一张没签名,一张写“干了点活”。刘好仃在公告栏旁贴了张示例卡,底下写着:“写清楚,才值得被记住。”
人事科那边,主管把台账放进一个单独文件盒,标签写着“试点材料”。他没再问,也没推广,但也没退回。刘好仃路过时看见,盒子放在办公桌右手边,最上面。
第五天,U盘交接实现首次三人轮值。小陈因事早退,把U盘交给老周,并在日志上签字。老周当晚归档后,又交到刘好仃手里。三道签名,完整闭环。
“咱们这流程,比厂里有些正式制度还严。”小李翻着日志笑。
“因为咱们知道,没人会替我们兜底。”刘好仃把U盘锁进柜子,钥匙挂在脖子上,“所以每一步,都得走得稳。”
第六天,一名工人主动来找刘好仃:“我上个月修过一次熔炉测温仪,能补卡吗?”
“能。”刘好仃拿出一张空白卡,“写清楚时间、事由,我找当班记录核对,属实就收。”
那人认真写了,还画了测温点位置。刘好仃收下,归入补充档案。
第七天,台账第二期开始整理。这次,小陈主动设计了目录索引,每类材料加了页码标签。老周在封底贴了张便签:“持续更新,版本可溯。”
刘好仃翻完,点点头:“行了,这条路,算是踩出印子了。”
他站在公告栏前,看着新贴出的“我做了”卡。风吹进来,纸角微微翘起。他掏出钉子,一张张重新固定。
最后一张卡上写着:“参与台账整理,连续六天加班,无误。”
签名是小陈。日期是昨天。
刘好仃拿起锤子,轻轻敲下最后一颗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