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集:宣传内容精心制作(1/1)

灯光在玻璃上滑过,像水痕慢慢干了。刘好仃站在灯箱前,看了一会儿老张那张咧嘴笑的照片,没说话,转身回了办公室。他把手机掏出来,翻出小李昨晚发的那段视频,从头到尾放了一遍。

老焊工坐在休息区的长椅上,工服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他说:“能让我孙女看见吗?”声音不大,但镜头晃了一下,显然是小李手抖了。

刘好仃把这帧截下来,存进“第二期素材”文件夹,顺手在日历上画了个圈:三天后,宣传小组例会。

会议室的白板还没擦,上一回留下的“展板上线”四个字斜在角落。刘好仃拿湿布擦掉,写下“内容怎么出”。

“第一期灯箱挂出去,有人看。”他开门见山,“但不能只挂一张脸,就完事。咱们要的是,每半个月,都能让人停下来看一眼。”

小陈点头:“我统计了路过人数,晚班工人最多驻足三十秒。”

“不够。”刘好仃摇头,“三十秒,只能看清脸。我们要让他们看清事,听清话。”

他打开投影,放出一段剪辑粗样:清淤现场,泥水飞溅,老焊工蹲着递工具,背景是系统提示音“上传成功”。小陈之前加了段轻音乐,节奏舒缓,尾音还带点回响。

“这个音乐,删了。”刘好仃说。

“可这样太干了。”小陈有点急,“没人愿意看纯干活的视频,得有点情绪。”

“情绪不是靠音乐堆的。”刘好仃暂停在老焊工抬头擦汗的瞬间,“你看他眉毛上的水珠,是汗,不是特效。他说话结巴,是因为紧张,不是不会说。这些,比音乐真。”

他转向大家:“咱们做内容,不搞‘感人故事’那一套。不配音,不配乐,不补拍。只剪,不编。素材从哪儿来?就从现场来。谁干的活,谁说话。说啥算啥。”

小陈还想争,老周在本子上写了句什么,抬头说:“那文案呢?宣传科刚发了模板,标题要带‘创新实践’‘提质增效’这种词。”

刘好仃没接话,起身走到打印区,抽出一张A3纸,是第一期展板的照片打印版。他贴在白板正中。

“这就是模板。”他说。

众人愣住。

他指着照片里老张的泥裤腿:“这儿,是人。这儿——”他又指系统提示的绿框,“是数。这儿——”他翻出小李录的那句原话,“是心声。三样东西,少一个,都不算咱们的宣传。”

小陈低头记,老周点头,小李悄悄把手机调成录音模式。

“从今天起,做内容,按‘铁三角’来。”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顶角是数据,左角是影像,右角是原话。每期内容,必须三边齐全。”

散会后,刘好仃叫住小陈:“你负责出《内容制作手册》初稿。就三条:用原始数据,贴现场照片,收当事人原话。别整虚的。”

小陈应了声,又问:“那标题呢?总不能每期都叫‘玻璃厂变化日历’吧?”

“标题可以变。”刘好仃想了想,“但主题不变——‘看得见’。活要看得见,人要看得见,努力也要看得见。”

下午两点,刘好仃拎着保温杯进了三号车间。他没找主任,直接在休息区摆了张小桌,上面放了几张空白卡片和一盒粗头笔。

“写点啥都行。”他对围上来的工人说,“这月干了啥,系统记了没,自己说一句。”

有人笑:“写这个干啥?”

“贴灯箱里。”他说,“下期换内容,就用你们写的。”

一张张卡片慢慢堆上来。

“本月巡检零漏报”

“修泵三次,系统打卡了”

“请假一天,返岗补工时”

“我不是先进,但我也在岗”

字迹歪斜,有的还带错别字。刘好仃一张张看,没改一个字。

回办公室路上,他给广告公司打电话:“亚克力板重做,新版面用工人手写卡。对,直接扫描放大,别美化。”

“那排版太乱了。”对方说。

“乱的是字,不是心。”他说,“就按原样做。”

两天后,第二期灯箱内容初样出炉。刘好仃在电脑上排版,把三张手写卡放在C位,数据图缩小放在下方,上方是老焊工那句“能让我孙女看见吗”的截图。

他给这版起名叫“人字头”——人写的字,顶在最前头。

小陈看着屏幕,嘀咕:“这风格,太糙了。”

“糙才真。”刘好仃说,“咱们不是做广告,是做见证。”

视频剪辑也进了尾声。小李把初剪版传到刘好仃邮箱,附言:“加了点淡入淡出,没配乐。”

刘好仃下载后,带到食堂。午休时间,他让小陈把笔记本接上食堂角落的电视,悄悄放了一遍。

画面一亮,几个正吃饭的工人抬头。

镜头里,老焊工坐在长椅上,说:“我不是要表扬,就是想说,有人看了。”

背景是雨声,还有远处电焊的“滋啦”声。

有人停下筷子,有人凑近屏幕。

一个年轻工友问:“这真是我们厂?”

另一个说:“那不是老张吗?他铲子还在手呢。”

刘好仃没出声,等视频放完,悄悄关了机。

晚上,他把最终版存进U盘,文件名改成了《看得见》。

第二天晨会,宣传小组聚齐。刘好仃把“人字头”版面打印出来,贴在白板上。

“下周换展板。”他说,“内容定了,就这个。”

小陈问:“宣传科那边……要不要先送审?”

“不用。”刘好仃说,“他们要模板,我们给了。要合规,我们每一条都有出处。他们要风险可控——内容是我们自己采的,责任我们担。”

老周笑了:“您这是把审核也变成流程了。”

“流程不是枷锁。”刘好仃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写满字的纸,“是让每一步,都有据可查。”

他指着其中一行:“从今天起,每次内容更新,记录三件事:谁采的素材,谁做的排版,谁确认的终稿。记进‘渠道台账’。”

小李举手:“那视频呢?多久出一期?”

“两个月一期。”刘好仃说,“不赶。一期做扎实了,下一期才有底气。”

他合上本子,站起身:“咱们不求多响,只求一句真话,能被人听见。”

会后,刘好仃回到工位,打开电脑,进入系统后台。他点开“数据上传记录”,翻到绿签那天的第一条,17:00:03,石子段清淤完成。

他截图,保存,拖进“第三期素材”文件夹。

然后,他点开邮箱,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宣传小组全体。

主题:第二期《变化日历》内容已定稿

附件:人字头_展板设计稿.pdf、看得见_视频终版.mp4

正文只有一行字:

下一期,继续用工人自己的话。

他鼠标移到“发送”按钮上,停了两秒,没点下去。

转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新卡片,工整写下:

“系统记了,我也信了。”

翻过来,写上日期,拍了张照,加进邮件附件。

点击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