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集:宣传渠道积极拓展(1/1)
刘好仃把U盘从电脑上拔下来的时候,顺手在桌角敲了两下,像是要把接口里的灰尘震出来。他没急着收进包里,而是翻出昨天整理好的“宣传启动”文件夹,重新检查了一遍子目录:素材归档、策划初稿、第一期内容框架,全都按顺序排着,连命名都没用一个符号。
他合上电脑,拎起保温杯往厂办走。今天得把展板的事落定,不能再拖。
宣传科的门开着,科长正低头看一份月度简报清样,头都没抬。刘好仃也不急,把保温杯放在窗台上,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轻轻放在办公桌上。是绿签那天的系统记录截图,下面压着一张清淤作业的现场照片,老张蹲在沟边,裤脚卷到膝盖,手里还攥着铲子。
“这不是我们编的。”他说,“每一条数据,都有人干过。”
科长终于抬头,皱眉扫了一眼:“这些图……太糙了。厂刊要的是正式报道,不是朋友圈发图。”
“我知道。”刘好仃没争辩,“您要正式稿,我们准备了。对比图、效率提升数据、监理确认流程,都齐全。但车间那边,我们想用这些——”他指了指照片,“老师傅们不看PPT,他们看脸,看谁真上过手。”
科长犹豫了一下:“你们这风格,跟我们一贯的调子不太搭。”
“那就两条路走。”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厂刊用标准简报,我们写,您审;车间展板保留原图原话,内容我们初筛,责任我们担。您只管发布,不担风险。”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科长看着那张泥水飞溅的照片,忽然笑了:“你这是逼我们‘双轨制’?”
“不是逼。”刘好仃也笑了,“是搭个桥。桥这边是规矩,桥那边是人话。两边都走通了,才算通。”
科长点点头,拿起笔在清样上划了两行字:“行,下期厂刊留半版。但展板内容得提前送审,不能贴了再说。”
“没问题。”刘好仃把协议似的字据收好,转身出门时,顺手把保温杯也带上了。
中午饭点前,老周在食堂门口拦住他,手里捏着一张手写号码纸。
“我联系上了。”他说,“《南山工讯》的老编辑,姓陈,退休返聘。当年技协搞培训,他来拍过片子。我提了咱们这事儿,他说——‘工人自己说话,这题材新鲜’。”
刘好仃接过号码,没急着打:“材料准备好了吗?”
“晚上就整。”老周一拍胸脯,“三页,精炼点:数据图、老焊工那句话、清淤现场照。标题我都想好了——‘玻璃厂里,数据开始认人了’。”
刘好仃点点头:“别打电话,明天我陪你去趟报社,当面交。”
“你还真去?”
“事儿要落地,人就得到场。”他说,“咱们不求登头版,就求一句:普通人也能上报纸。”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换了件干净衬衫,把材料装进牛皮纸袋,封口都没用订书钉,只折了个角塞进去。老周在厂门口等他,手里拎着保温杯——这回是他的。
报社在南山工业区边上,一栋老楼,招牌掉了漆。前台小姑娘看了他们一眼,说陈老师在会议室。老周正要问,刘好仃已经转身往楼梯口走:“三楼,靠东头那间,以前技协开会就在那儿。”
陈编辑果然在,穿着旧夹克,头发花白,正翻一份校样。看见老周,愣了一下:“老周?你还在这儿干呢?”
“没退休呢。”老周笑,“带个同事来,有点事儿想请您看看。”
刘好仃把牛皮纸袋放在桌上,打开,取出三页材料,一页页摆好。陈编辑低头看,手指在数据图上慢慢划过,停在那句“这活儿,总算有人认了”上,抬头:“这话谁说的?”
“车间老师傅。”刘好仃说,“他干了三十年焊工,以前干完活,没人问,也没人记。”
陈编辑盯着他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你们这不叫投稿,叫送证据。”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我们想让外面知道,小厂子也能把规矩立起来。”
“行。”陈编辑把材料收进抽屉,“下周我排个试点版面,不保证位置,但保证登。”
“够了。”刘好仃站起来,“只要字印出来,就是声音。”
回厂路上,两人没说话。快到车间时,刘好仃忽然停下:“展板贴哪儿了?”
老周一愣:“原定休息区,墙满了,安全标语都贴三层了。”
“审批要多久?”
“至少一周,还得层层签字。”
刘好仃没接话,沿着主干道往食堂走。路过调度岗亭时,他停下,抬头看。两个空置的灯箱框挂在柱子上,玻璃蒙尘,边角锈了,但框架还在。
“这儿能用吗?”他问。
“灯箱?早年给供应商打广告用的,后来没人租,就空着。”
“换成展板呢?”
“可拆卸的?能行,但得做亚克力板,成本高点。”
“成本我来想办法。”刘好仃掏出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就这儿,两块。每两周换一次内容,叫‘玻璃厂变化日历’。不占墙,不走审批,还能亮灯。”
老周眼睛亮了:“这比贴墙上强,晚上路过都看得见。”
“那就这么定。”刘好仃把照片发给小陈,“做两套板子,一套用,一套备着。内容轮换,别老一套。”
下午,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在“宣传启动”文件夹里新建了一个子表,命名为“渠道台账”。第一行填“厂刊简报”,对接人、更新周期、负责人,一项项填进去;第二行“车间展板”,第三行“社区报试点”,全都标得清清楚楚。
小陈进来送打印稿时,看见屏幕愣了一下:“这还搞台账?”
“事儿一多,就怕忘。”刘好仃头也不抬,“渠道跟数据一样,得留痕。谁负责、啥时候更新、卡在哪儿,都得记。”
“那以后怎么同步?”
“每周联合评估会后,加五分钟。”他说,“谁负责哪块,谁说两句。不长,就五分钟。”
小陈笑了:“您这是把宣传也变成流程了。”
“流程不怕死板。”刘好仃关掉表格,“怕的是没人管。”
傍晚,运输车最后一次进厂,卸完石料缓缓退出。刘好仃站在调度岗亭旁,看着工人把第一块亚克力展板嵌进灯箱。灯光亮起的瞬间,照片里的老张咧着嘴,手里举着那把沾泥的铲子,背后是上传成功的绿色提示。
小李走过来,手里拿着手机:“我刚录了段老焊工说话,要不要放第二期?”
“放。”刘好仃说,“但得先问他愿不愿意。”
“他问了一句——‘能让我孙女看见吗?’”
刘好仃愣了一下,抬头看灯箱,光映在玻璃上,像一层薄薄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