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集:宣传方案精心策划(2/1)

系统提示音响起的那一刻,刘好仃正盯着屏幕上的时间戳。他没动,只是把刚拧开的记号笔轻轻搁在桌角,笔帽朝下,稳稳立住。五点零三分,数据上传成功的绿色小标跳了出来,像一颗准时跳动的心。

他起身,走到会议室门口,敲了三下门框。

小陈、老周、小李还在工位上忙活,听见声音陆续走进来。没人说话,都看着他。

刘好仃打开投影,调出刚才那条记录:“17:00:03,石子段清淤完成。”画面放大,动作密度图的曲线在末端平稳收尾,像一段走完的路。

“这不是系统记的数字。”他指着图,“是老张他们五个人,蹲在泥水里四十分钟,一锹一锹清出来的。清完还得把工具交接时间录进系统,监理点了‘已阅’,才算完。”

小李低头搓了搓手指,像是还能感觉到沟底的泥沙。

“我们做了这么多事,记录也齐了,可除了咱们几个人,还有谁知道?”刘好仃顿了顿,“不是为了出风头,是怕以后有人问:这规矩是怎么来的?我们拿不出人话,只能甩一张纸。”

老周慢慢点头:“说得是。以前谁信数据?现在连监理都签字,得让人知道这事儿是真的。”

小李终于开口:“可宣传……听着像搞运动。”

“那就别叫宣传。”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抽出一页纸,上面是那天小李从车间带回来的原话,“你们听听这个——‘你们这不叫搞形式,叫把良心摆到台面上。’这话是老焊工说的,不是我编的。”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陈笑了:“这话比PPT有劲。”

“那就让干活的人自己说。”刘好仃把笔记本合上,“咱们不替他们说话,咱们帮他们把声音传出去。”

老周摸着保温杯:“那怎么传?厂办简报?公告栏贴大字报?”

“都行。”刘好仃拿起白板笔,在“真实、完整、可追溯”下面画了三条横线,“但得加三条: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

他转身写下三行字:

一、图文简报——给厂办月刊,用数据说话,对比机制运行前后效率变化;

二、车间展板——大字号,配现场照片和员工原话,贴在休息区门口;

三、内部短视频——每两周一期,不演,不念稿,谁参与了谁出镜,讲自己看到的变化。

小陈眼睛一亮:“我可以做图文,把动作密度图做成动态对比。”

老周点头:“展板我来盯,厂办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他们说材料到了就安排版面。”

小李皱眉:“视频呢?谁拍?谁剪?咱们又不是电视台。”

刘好仃从包里掏出U盘,插进电脑,点开一段手机拍的视频:泥水飞溅,老张弯腰递铲子,背景里传来一声清脆的“上传成功”。镜头晃,声音杂,但画面里的人脸是亮的。

“这不就是素材?”他说,“不用高清,不用剪得花里胡哨。就拍他们干活,拍他们说话。拍完咱们自己看一遍,挑几句实在的,配上字幕,发到内部群就行。”

小李盯着屏幕,没再说话。

“咱们不是要搞秀。”刘好仃关掉视频,“是要让那些默默干活的人,被人看见。”

小陈举手:“那第一期拍什么?”

“拍绿签那天。”刘好仃说,“从第一笔记录开始,谁上传的,谁确认的,谁在系统里点了‘已阅’。让当事人自己说,那天为什么愿意签字。”

老周问:“会不会耽误生产?抽人拍照,人家肯吗?”

“不会。”刘好仃打开邮箱,调出自己发给私人邮箱的那封邮件,“我们每天都在留痕。每一次上传、每一次确认、每一次反馈,都是素材。不需要额外加班,不需要专门摆拍。就趁休息时聊两句,拿手机录一下,完事。”

他看向小李:“你那天去车间听了一圈,谁的话最戳你?”

小李犹豫了一下:“老焊工那句。”

“那就从他开始。”刘好仃说,“你去找他,不说是拍宣传,就说‘咱们想听听您对这机制的看法’。他愿意说,就录;不愿意,就不录。不强求。”

小陈笑出声:“这叫‘非正式采访’。”

“叫聊天。”刘好仃纠正,“咱们不是记者,是同事。”

老周点头:“展板我也这么办。照片不用摆拍,就用你们整理的那些现场图,再贴几句原话。比如‘以前谁都不认账,现在谁也赖不掉’这种。”

小李突然问:“那标题呢?总不能叫‘玻璃厂数据管理新进展’吧?”

刘好仃想了想,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

“变化不在纸上,在每一个按时上传的数据里。”

他退后一步:“这句是厂办要的总结,我给了。但咱们自己的视频和展板,可以用更土的——比如‘这活儿,总算有人认了’。”

小陈笑得直拍桌子:“这标题能进车间!”

老周也笑了:“比那些‘赋能’‘闭环’强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好仃打开文档,新建一个空白页,输入标题:

玻璃厂协作机制宣传策划案(初稿)

他一条条往下写:

内容来源:日常记录、员工反馈、系统截图、现场影像

核心原则:真实、可感、有温度

传播形式:图文简报 / 车间展板 / 内部短视频

采集方式:非正式访谈、手机拍摄、原声收录

审核机制:三人小组轮流审片,确保不夸大、不演戏

更新节奏:每两周更新一次,与联合评估会同步

写完,他抬头:“小陈,图文你负责,下周初稿出来;老周,展板设计稿先做一版,我去厂办时带上;小李,你牵头‘记录小组’,从各班抽一个愿意说话的老师傅,先录两段试试水。”

小李愣了:“我?”

“你最懂一线。”刘好仃看着他,“而且,那天是你把老焊工的话带回来的。有些声音,只有听得见的人才能听见。”

小李没再推辞,点点头。

会议结束,人陆续离开。刘好仃坐在会议室最后,把U盘拔下来,吹了吹接口,插进自己的电脑,把整个文件夹复制到“宣传启动”目录下。

他点开“真实、完整、可追溯”文件夹,里面已经存了绿签扫描件、数据图、会议记录、员工原话摘录。他又新建一个子文件夹,命名为“宣传素材-第一期”。

双击打开,空白的列表等着填满。

他关掉电脑,起身时顺手把那支立在桌角的记号笔扶正,笔尖朝上,像一根小小的旗杆。

窗外,车间的灯全亮了,一排接一排,照着还未冷却的地面。运输车缓缓驶过,车斗空着,但轮子压过地面的声音很实。

刘好仃站在窗前看了两秒,转身把会议室的灯关了。

他的工牌还挂在门后,照片有点旧了,但字迹清楚。他取下来,翻到背面,用铅笔轻轻写了个“11.22”,又画了个小方框,框住日期。

笔尖划过塑料膜,发出轻微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