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集:新挑战:合作方分歧(1/1)

八点二十分,站会刚散,刘好仃还没来得及把红笔插回口袋,手机就响了。来电显示“陈工”,他没接,先低头看了眼手表——八点二十一分。他按下接听键,一边往会议室走,一边把手机夹在肩上。

“刘师傅,你们划线段是收尾了,可这‘动作密度’算哪门子验收标准?”陈工的声音像刚从冰水里捞出来,“合同里没这一条。”

刘好仃拉开会议室门,顺手把门卡住,让穿堂风把昨夜残留的咖啡味吹出去。他坐下来,打开随身带的小本子,翻到贴着绿签的那页。

“我们没说要改合同。”他说,“我们只是把每天干了什么,录下来了。”

“录是录了,可这数据你们自己定的,谁认?”陈工顿了顿,“进度快,是因为之前拖了,补上不叫提速。”

刘好仃没反驳。他掏出手机,点开相册,找到那段七天合成的小视频,按下播放。画面一帧帧跳,动作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短。他把手机贴在耳边,另一只手同步翻着本子上的记录。

“陈工,您还记得第三天吗?沟渠清淤卡了四小时,没人回应。第七天,我们开了第一次站会,当天就通了。第十天,批文下来,流程走通。”他翻到那页画了三个红圈的纸,“这不是一天快的,是每天多走半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所以呢?”陈工语气缓了点,“你想怎么算?”

“不急着算。”刘好仃合上本子,“石子铺设段,咱们设个观察期。您那边按合同量验收,我们这边继续记动作密度。双轨并行,数据摆出来,看哪个更反映实情。”

“……你这是想拿数据说话。”

“对。”刘好仃说,“但得是咱们一起认的数据。”

挂了电话,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昨天写的“小步快跑”还在,红笔字迹清晰。他在右边贴了张黄纸,写下四个字:“共识缺口”。又用黄笔圈出“验收标准”,在下面画了一条横线。

九点整,他召集老周、小李、小陈开了个十分钟短会。

“合作方不认动作密度。”他说,“觉得我们是补工,不算增效。”

小李立刻皱眉:“那他们想怎么样?我们明明提前一天干完的!”

老周搓了搓手背上的灰:“人家按合同走,咱也不能赖账。”

“不赖账。”刘好仃说,“但我们也不能白干。从今天起,石子段作为验证段,双轨记数据。他们看量,我们看动作。谁说得对,让事实说话。”

小陈低头翻日志:“那日志还更不更新?”

“更。”刘好仃说,“照常更,但标题改一下。”

“改啥?”

“写‘进度可见,标准待议’。”

中午十二点,三方协调会准时开始。陈工带了份合同复印件,摊在桌上。他指着其中一条:“第七条,验收以完成工程量为准,未列明其他考核指标。贵方单方面引入新标准,程序上说不过去。”

小李坐不住了:“那你们怎么解释我们提前完工?难道我们加班加点,就为了证明自己本来该做到?”

“小李。”刘好仃轻声叫他名字,没提高音量,但会议室一下安静了。

他从文件夹里取出那半张绿签,平放在桌中央。背面那三项实测成果还在,字迹清晰。

“陈工,”他说,“我不是来谈条款的。我是来问一句:如果咱们都不信对方的数据,那什么才算‘看得见的进度’?”

陈工愣了下。

“您怕我们造假,我们怕你们无视。那不如换个法子——咱们各派一人,每天一起记关键动作。比如清沟几米、运料几车、签收几次。记下来,双方签字,当天归档。”

他顿了顿:“不叫考核,叫‘联合观测’。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只要一起记,就有共同起点。”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老周低头看着绿签,小陈在本子上画了个小框,写上“观测组?”,小李盯着陈工,等他开口。

陈工没马上回应。他拿起绿签,翻过来又翻过去,最后放回桌上。

“联合观测……谁牵头?”

“不牵头。”刘好仃说,“轮值记录,每日拍照上传,群内公示。谁都不信谁,就信流程。”

陈工沉默片刻,点了下头:“可以试。但仅限石子段,不算先例。”

“行。”刘好仃应得干脆,“先走一段,看效果。”

会后,老周在走廊拦住他:“刘师傅,他们要是最后还是不认呢?咱这不白忙?”

“不白忙。”刘好仃说,“忙本身,就是证据。”

回到白板前,他拿起黄笔,在“共识缺口”下方添了一行小字:“分歧不是倒退,是下一步的起点。”

下午两点,他在工作群发了条语音:“日志照常更,标题改‘进度可见,标准待议’。我们先跑,路怎么量,一起定。”

小王秒回:“收到。”

小李发了个截图,是刚拍的运输车进厂照片,配文:“司机八点四十到,两车石子,已验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周也发了条:“清沟段准备接续,工具已到位。”

刘好仃看着群消息一条条跳出来,点开“动作密度图”模板,填入今日数据。曲线比昨天又往上拱了一截。

他合上电脑,走到窗边。施工区尘土飞扬,运输车正缓缓倒车入位,老周站在车尾比划手势,小李拿着单据在核对,小陈蹲在沟边记录。

他掏出本子,翻到最新一页。在“联合观测”四个字下面,他画了个框,写上:“今日启动,双轨记数。”

然后他撕下一张空白便签,写下:“观测员轮值表(草案)”,贴在白板“共识缺口”旁边。

傍晚五点,他正准备回宿舍,小陈追出来:“刘师傅,陈工刚来电话,说他们那边要指定观测员,但得先看轮值表。”

“给他。”刘好仃说,“明天早上八点前,发群里。”

“他问……能不能只派一个人,全程跟?”

刘好仃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眼白板。黄纸还在,绿签也在,红笔写的“小步快跑”横在中间,像一道分水岭。

“不行。”他说,“一天一换,轮着来。谁都不专断,谁都不能缺席。”

小陈点头记下,转身要走。

“等等。”刘好仃从本子里抽出那半张绿签,递过去,“把这个,一起发给他。”

“就……这张纸?”

“对。”刘好仃说,“告诉他,这是我们开始的地方。”

晚上七点,刘好仃坐在长椅上翻本子。手机震动,是群消息。小陈发了张照片:轮值表已打印,贴在公告栏,下面压着那半张绿签。

他点开看,绿签边缘有点卷,背面字迹被灯光照得发亮。有人在旁边用铅笔画了个小箭头,指向“备选供应商流程缩短48小时”那条,写了两个字:“属实。”

他笑了笑,回了个“好”字。

第二天清晨六点四十五分,他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在“动作密度图”最末端加了个新标记。小王进来时看见了:“这是今天的预测?”

“不是。”刘好仃摇头,“是昨天的实际。”

“可昨天不是已经记过了吗?”

“记过了。”他指着新标记,“但得让人知道,昨天的终点,是今天的起点。”

八点十五,站会照常。

老周:“石子铺设准备就绪,两车已卸,今日计划铺完。”

小李:“运输组确认,明天补货,司机九点进厂。”

小陈:“日志更新,标题已改:‘进度可见,标准待议’。”

刘好仃拿起红笔,在白板空白处写下四个字:

“联合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