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集:质疑内容详细梳理(1/1)
行政敲门进来的时候,刘好仃正把手机支架从抽屉里拿出来,螺丝朝上摆在桌角。他没抬头,只问:“换的那张纸条呢?”
“贴回原位了。”行政把打印纸轻轻放在桌上,“‘再看’两个字,加粗的。”
刘好仃点点头,手指在支架螺口上拧了半圈。他没再说话,拎起笔记本就往会议室走。
九点整,门关上,投影亮起。屏幕上是“回应1_关于作秀”的文件夹截图,底下一行小字:24小时,3条质疑,已回应1。
“他们还在看。”他转身面对大家,“咱们不能一边拍视频,一边瞎猜别人在骂啥。”
小王刚喝了一口茶,差点呛住:“您的意思是……我们得把网上的每句话都翻出来?”
“不是翻,是理。”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三张A3纸,贴在白板上,“从今天起,咱们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干一件事——听全话,不急着回。”
行政皱眉:“可网上那些话,有的真难听。”
“难听才更要听。”他拿起记号笔,在纸上写下“质疑响应小组”七个字,“咱们不反驳,不解释,先做三件事:收全、归类、看懂。”
小王低头翻手机:“我刚才又刷到几个新帖,有人说我们种薄荷是为了申领环保补贴,还有人说这项目根本没备案。”
财务小李抬头:“备案这事我查过,非工程类公益项目不需要前置审批,但我们确实没主动报备过。”
“那就记下来。”刘好仃把笔递过去,“不管真假,只要有人提,就录入台账。”
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记录:有论坛截图、有车间纸条照片、还有几行手写备注。“昨天我录那两条视频,每条底下都冒新问题。我不可能每句都拍一条回应,得知道哪些是反复出现的,哪些是带节奏的。”
他顿了顿:“所以今天,第一件事——建机制。”
他走到白板前,画出三条线:“网络、内部、媒体,三个通道,专人负责。小王管网络,盯本地论坛和短视频评论;行政负责内部,意见箱、休息区留言、班组长反馈,全收上来;小李兼媒体组,整理新闻报道和转发里的核心言论。”
“每条质疑,记五样东西:时间、来源、原话、情绪倾向,还有传播热度。”他拿起红笔,在白板上圈出“原话”二字,“不准改口,不准软化。人家说‘装穷’,我们就记‘装穷’,不说‘对领导形象提出疑问’。”
小王苦笑:“这要是打印出来,厚厚一叠,谁看得完?”
“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分类。”刘好仃从文件夹里取出那片干枯的薄荷叶,轻轻放在会议桌上,“你们觉得,他们骂的真是这片叶子吗?”
没人说话。
“他们骂的是——咱们为啥做这个。”他指着叶子,“有人觉得我们不该搞绿化,该先修食堂;有人怀疑钱从哪儿来,是不是克扣工资;还有人说我们拍视频像演戏,动机不纯。”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1. 动机真实性
2. 资金透明度
3. 项目优先级合理性
“别看网上骂得五花八门,归根结底,就这三个问题。”他转过身,“咱们的任务,就是把情绪化的表达,还原成真实的问题。”
行政低头翻手里的记录:“可有些话太情绪化了,比如‘你们领导是不是穷疯了’,这算哪一类?”
“算动机。”刘好仃答得干脆,“背后的意思是:你们真关心工人,还是拿我们当道具?”
小王突然举手:“那‘饭都吃不上还搞园艺’呢?”
“优先级。”他点头,“人家在问:这事急吗?是不是本末倒置?”
财务小李翻着自己整理的几条媒体评论:“有篇报道说‘玻璃厂社会责任项目启动,预算未公开’,这算资金透明?”
“算。”刘好仃在第三条下面画了个圈,“而且这条传播最广,得标红。”
会议节奏慢慢稳了下来。大家开始往《质疑台账》模板里填内容,一条条录入,一条条标注。有人负责翻论坛,有人打电话核实车间纸条,还有人整理视频评论区的高频词。
两小时后,白板上的便利贴已经密密麻麻。刘好仃站在前面,一条条过。
“‘作秀’出现47次,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
“‘钱从哪来’被问32次,8次关联到工资发放。”
“‘食堂漏水没人修’提了21次,6次配了照片。”
“‘领导袖子破了是装穷’——这条热度不高,但内部讨论多。”
他看着数据,忽然问行政:“昨天撕掉旧纸条的人,查到是谁了吗?”
“还没。”行政摇头,“监控只拍到背影,像是夜班的老李。”
刘好仃没再追问,只说:“他在意这事,说明咱们没白干。”
中午没散会,大家啃着盒饭继续整理。下午两点,台账初步成型,共收录质疑137条,覆盖网络平台6个、内部留言点4处、媒体报道3篇。
刘好仃打开电脑,调出《质疑内容梳理报告(初稿)》。首页是三大焦点的分布图,资金类占38%,动机类占35%,优先级类占27%。
“接下来写分析。”他说,“但有三条原则。”
他站起身,一条条念:
“第一,不美化质疑语言。人家说‘演戏’,报告里就写‘演戏’,不改成‘公众对真实性存疑’。”
“第二,每条注明来源和热度。热度高的,标星;反复出现的,列趋势线。”
“第三,附原始截图和记录,谁都能查。”
小王小声问:“那……要不要加点正面反馈?比如夜班工人画的进度图?”
“不加。”刘好仃摇头,“这份报告的目的不是辩解,是看清问题。正面的,咱们心里有数就行。”
他打开手机,播放自己昨天录的第二条视频:“有人说我袖子破了是装穷……不是装,是干活刮的。”
视频结束,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他收起手机,“因为我清楚自己干了啥。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包括骂我们的人,也能看清楚。”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三大焦点下面各画了一条横线。
“动机、资金、优先级——这三件事,咱们一个一个过。谁负责哪块,现在认领。”
行政举手:“我跟内部质疑熟,我来理优先级这块。”
小王苦笑:“那我认动机吧,毕竟我视频出镜最多,人家说我‘笑得太假’。”
财务小李推了推眼镜:“资金这块,我来。预算表我最熟。”
刘好仃点头,在白板上写下三个人的名字,然后退后一步。
“记住,咱们不是在准备答辩,是在搞清楚——别人到底在担心什么。”
他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空白,写下第一行标题:动机真实性分析。
“先从‘作秀’开始。”他说,“谁觉得我们在演?为什么这么觉得?我们做了什么,让他们这么想?”
他拿起笔,准备记录。
小王突然开口:“刘师傅,要是他们问——你们干嘛非要回应?不回应不行吗?”
刘好仃笔尖顿了一下。
他抬起头,看着大家。
“因为不回应,就是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