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集:方向筛选艰难抉择(1/1)

刘好仃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屏幕还停留在那张白板照片上。他没急着解锁,只是用拇指在“使用者反馈—响应”那行字的位置轻轻划了一下,像是确认它还在。资料室的门被推开时,小王正端着两杯豆浆,一手夹着文件夹,脚步有点踉跄。

“今天真开?”小王把一杯豆浆塞进刘好仃手里,热气顺着杯壁往上爬,“我还以为……咱们能多想想。”

“想够了。”刘好仃把手机放在桌上,顺手把照片投影到白板上,“三条路,只能先走一条。”

小技工进来时手里攥着笔帽,往常他都会顺手在白板上画个灯架草图,今天却只是坐下,把笔记本摊开,写了个大大的“选”字。

刘好仃把打印好的三页纸发下去,每张纸上都列着三条方向,下面是空白评分栏。“不是讨论要不要做,是决定先做哪个。”他顿了顿,“咱们没那么多力气同时推三件事。”

小王低头看材料,第一行就是“夜班工友好环境标准”,他手指在上面点了点:“这个最实在。挂牌、检查、达标,像食堂卫生评分,管理层一眼就看得懂。”

小技工立刻接话:“可那只是贴个标签。真正动起来的是‘内部互助改造’。我焊个挂钩,老李做鞋架,大家自己动手,比等上面批预算强多了。”

行政那边翻了翻数据:“技能共享听起来好,但人愿不愿意出头?万一报了名,活儿来了又推脱,反而难看。”

设备科的技工点头:“而且工具、材料谁出?出了事谁担?光靠热情撑不了太久。”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小王喝了口豆浆,语气缓下来:“反馈闭环听着好,可每天收建议、登记、回复,谁来做?咱们现在连日志都靠轮流填。”

刘好仃没接话,而是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覆盖面、可持续、撬动效应。”他转头:“咱们不比谁说得动听,比这三条。”

他让每人给三个方向分别打1到5分。小王给“环境标准”打了5分,理由是“影响所有人,好管又好查”;小技工给“技能共享”打5分,说“能让人觉得自己有用”;行政对“反馈闭环”打了3分,觉得“理念好,但太耗人”。

分数收上来,刘好仃贴在白板上。结果出人意料:“反馈闭环”总分最高,但分差最大——有人打5,有人打2。

“你看,”小王指着分数,“一半人觉得是钥匙,一半人觉得是负担。”

小技工挠头:“要不……三条都试一个月?看哪条跑得顺?”

“试三条,等于一条都推不动。”刘好仃摇头,“资源就这么多,力气也有限。选了,就得沉下去。”

会议室又静了。窗外有叉车倒车的提示音,一声接一声,像是在催。

刘好仃低头翻笔记本,停在一页涂改过的记录上。那是老陈上次值班写的:“23:47,饭热了,但没敢吃。”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怕吵到别人。”

他抬起头:“上周老陈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敢用微波炉。不是因为没热水,是因为他觉得这儿不是他的地方。”

小王张了张嘴,没说话。

“我们修灯、装暖器、摆鞋架,都是给人方便。可最要紧的,是让他敢用。”刘好仃指了指“反馈闭环”那一栏,“这个机制不光是收建议,是告诉每个人——你说的话,有人听。”

小技工低声问:“可要是建议多了,回不过来呢?”

“那就一条条回。”刘好仃说,“回不了马上改,也得回个‘收到了’。人不怕问题没解决,怕说了没人理。”

小王犹豫着:“那另外两条呢?就这么放着?”

“不放。”刘好仃拿起笔,在另外两条下面画了横线,“转为观察项。环境标准先不挂牌,但继续记热水够不够、灯亮不亮;技能共享也不建名册,但谁修了东西,咱们记一笔。等反馈机制跑顺了,再拉它们上来。”

小技工盯着白板看了很久,忽然笑了:“你这是把钥匙先交给最不敢敲门的人。”

刘好仃没笑,只是把评分表收进文件夹,说:“下周开始,先做闭环。建议箱放休息点门口,登记本放在架子第二层,响应时限——三天内必须有回音。”

小王点点头,把豆浆杯捏扁了扔进垃圾桶:“那我来负责登记?反正我每天都要去那边取快递。”

“你来。”刘好仃说,“但不是你一个人。每班交接时,得有人看前一天的建议,签个字,表示‘已阅’。”

小技工举起手:“我来当第一周的轮值响应人。反正我晚班多,有空。”

行政那边也松了口:“那我协调一下值班表,留出半小时专门处理反馈。”

刘好仃把白板擦干净,只留下“使用者反馈—响应”六个字。他没再说话,只是把笔帽拧紧,放进笔筒。

散会时,天还没完全黑。小王走在最后,手搭在门把手上,忽然回头:“刘师傅,你说……要是有人提了个建议,三天后我们回了个‘暂不采纳’,他还会再提吗?”

刘好仃正收拾笔记本,头也没抬:“那就看你怎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