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集:个性化培训推进(1/1)

第二天早上七点五十分,刘好仃拎着保温杯走进会议室,门还没关上,小陈已经站在投影幕布前调试PPT。屏幕上的标题是“新设备操作十问”,底色是淡蓝的,配了一张手绘的仪表盘,指针歪向右边,旁边写着“别慌,先看三秒”。

刘好仃把保温杯放在桌上,杯盖拧开,热气往上冒。他没说话,只轻轻咳了一声,小陈立刻回头:“刘师傅,我提前来了,想再顺一遍流程。”

“好。”刘好仃点点头,“今天第一课,你主讲,我旁听。讲错了没关系,讲慢了也没关系,就一点——让人听懂。”

八点整,人陆续到齐。质检组的老李穿着工装裤,裤兜里还插着一把小扳手;维修班的小吴抱着笔记本,封面上贴着“修机器不修命”的贴纸;还有几位年轻员工,手机架在笔记本旁边,准备录屏。

刘好仃站起来,把投影切换到一张表格:“先说清楚,今天的培训不扣工时,不占整班,讲完就散。咱们不是来听报告的,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底下有人笑:“那要是讲得太好,耽误下班了怎么办?”

“那就加个鸡腿。”刘好仃也笑,“厂里食堂说了,每场培训结束,参训的每人一张餐券,不限量米饭。”

笑声一起,气氛松了下来。

刘好仃接着说:“咱们的培训,不搞一刀切。你是干哪行的,就学哪块。比如维修班,重点补故障排查逻辑;质检组,主攻新标准解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但咱们的办法是——一类人,一套课。”

老李举手:“那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基础差,听不懂咋办?”

“分组教学。”刘好仃打开下一页,“基础弱的,课后加练;理解快的,往前赶。咱们不比谁跑得快,只看谁站得稳。而且——”他点了点屏幕,“这不是我画的大饼,隔壁东莞一家厂,去年搞了半年类似培训,返工率降了四成,员工涨薪的占七成。”

有人低声说:“那咱们也能涨?”

“厂长没说,我说了不算。”刘好仃笑着摆手,“但我敢说,活干得明白,钱自然不会少。”

小陈接过话,开始讲第一个问题:“新设备启动后报警,第一步该干嘛?”他没念说明书,而是放了一段自己拍的视频:机器亮红灯,他蹲在控制柜前,一边检查线路一边自言自语:“先别按复位,看日志,看代码,看它到底‘病’在哪。”

底下有人点头,有人记笔记,老李甚至掏出小扳手在桌上比划。

第一节课结束,正好八点三十五。刘好仃宣布散会,顺手把餐券发了下去。小吴临走前回头问:“下一场啥时候?我妹在包装组,她说她们也想听听故障排查。”

“排上了。”刘好仃说,“周三下午,跨部门联合培训,你们俩组一起上。”

小吴咧嘴一笑:“那我得提前预习,别在妹跟前丢人。”

培训室很快热闹起来。按照“一类一策”的安排,技术操作组学参数设置,维修支持组练系统思维,质量管控组啃新国标,生产协调组则被拉进一场模拟演练:订单突增,设备告急,人手不够,怎么调配?

讲师是厂里老张,干了二十年调度,说话像报时器,一字一顿。他刚讲完流程,就有员工提问:“要是维修没到位,质检非说能过,我该听谁的?”

“听流程。”老张说,“但流程不是铁板,得沟通。所以今天这课,不光教你流程,教你怎么‘谈’。”

于是十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演维修,一组演质检,围绕一台“假故障”机器吵了二十分钟。吵到最后,有人拍桌,有人笑场,但也有人突然说:“要不咱们建个群?发现隐患直接@对方,省得等例会。”

老张记了下来,写在白板角落:“建议:跨岗应急联络群。”

中午十二点,培训室没关灯。小陈在给几位老员工补课,内容是上午的“日志解读”。他用红笔在纸上画了个表格,一行行标出报警代码和对应处理方式。

“你看这个E07,不是机器坏了,是传感器脏了。”他指着图,“拿棉布擦一下就行,不用报修。”

老李盯着看了半天,忽然说:“上个月我报了一次修,就因为这个E07,折腾半天,原来是白忙。”

“以后不会了。”小陈笑,“这课就是防白忙的。”

下午的跨部门培训如期开始。维修班和包装组坐在一起,讲师是刘好仃特意请来的技术员小林。他没讲理论,而是抛出一个问题:“包装线突然卡顿,你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维修组说查电机,包装组说清异物,两边各执一词。

小林放了一段监控视频:机器卡住前,操作员连续三次手动重启,没记录,也没通知维修。

“问题不在机器,”小林说,“在信息断了。”

接下来的讨论变了味。有人说起以前因为没沟通,导致整批货返工;有人吐槽报修单填了没人理;还有人承认自己怕担责,干脆先自己修,修不好再说。

刘好仃坐在后排,没打断。他看见小吴和包装组的小刘对视一眼,低声说了句什么,然后两人掏出手机,当场建了个群,名字叫“别让机器等”。

第二天,质检组的培训出现新情况。讲师发现,几位年轻员工理解飞快,二十分钟讲完的内容,他们能举一反三;但两位老员工始终皱眉,笔记记得慢,提问也少。

课后,讲师把情况告诉刘好仃。他没急着改方案,而是去翻了那两位老员工的档案,又找他们聊了十分钟。

原来一位有夜校学机械制图的经历,另一位曾在外地厂里接触过自动化流水线,只是新系统变化大,一时跟不上。

“不是学不会,是缺个引子。”刘好仃说。

第三天,培训调整了方式。年轻员工被分成小组,研究更复杂的故障模拟;两位老员工则由技术员一对一辅导,从最熟悉的机械结构讲起,再慢慢接入电子控制系统。

辅导到一半,技术员发现,那位学过制图的老员工,居然能徒手画出设备传动结构图,连轴承型号都标得精准。

“你这水平,不当讲师都可惜了。”技术员说。

老员工挠头:“我就记得这些,新东西还得学。”

“那就边学边教。”刘好仃正好路过,“下周五,你来讲一节‘老机械工眼里的新系统’,就讲你懂的那些‘老理儿’怎么用在新机器上。”

老员工愣住,随即笑了:“那我得准备准备,别讲砸了。”

培训推进到第五天,新鲜感过去,有人开始打哈欠。午后的课堂上,几位员工低头看手机,有人甚至偷偷补觉。

刘好仃察觉到了。他没点名,也没批评,而是让培训团队收集了几天来的反馈,发现不少人觉得“课太密”“形式太死”。

第二天,培训加了新环节:小组竞赛。

题目是“最快排查故障”。每组发一张故障清单,限时二十分钟,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胜出的组,奖励是“调休半天”。

气氛一下子活了。有人抢着发言,有人默默写流程,还有人直接画图辅助解释。维修班和质检组联合组队,居然用十五分钟就定位出一个隐蔽的传感器松动问题。

“这效率,放生产线上能省两小时。”小吴说。

更意外的是,他们在讨论时发现,维修常等质检报告才动手,而质检又因维修不及时延误检测。于是有人提议:“要不咱们每天早上碰五分钟,通一下当天重点机台?”

这建议被记在了“跨部门协作优化”本子上。

周五下午,培训室门口贴出了一张新海报,标题是“你的声音,我们的改进”。下面留了空白区域,写着“写下你的建议,或画个你觉得该加的课”。

刘好仃路过时,看见小刘正在上面写:“希望有‘跨岗体验日’,让我们去别的组干半天。”

他没说话,只在旁边加了一句:“下周试运行,自愿报名。”

晚上七点,培训室灯还亮着。小陈在剪辑一段新视频,标题是“一分钟搞懂E07”。他对着手机讲完,回放一遍,觉得语速太快,又重录了一次。

刘好仃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盒炒饭。

“还没走?”

“想赶在周一前把这期做完。”小陈接过炒饭,“明天还有两节微课要拍。”

刘好仃坐下,打开饭盒:“累吗?”

“累,但有意思。”小陈笑,“以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修机器的,现在发现,讲清楚一件事,比修好一台机器还带劲。”

刘好仃点头:“这就是培训的意义。不光是学,是让人发现自己还能教。”

他吃完最后一口,站起身,把空饭盒收好。

“对了,”他走到门口,又停下,“下周的‘老机械工讲新系统’,你来当主持人。”

小陈抬头:“我?可我从来没主持过……”

刘好仃已经拉开门,走廊的灯光照进来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