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1/1)

刘好仃把手机放回裤兜,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九点十七分。培训室的灯还亮着,小陈的影子映在墙上,正踮着脚挂一张图表。他没再回办公室,转身走向会议室,钥匙串在腰间轻轻晃荡,发出细碎的响声。

门一推开,小林和老周已经坐在桌边,面前摊着打印好的培训需求分析汇总表。小林手里捏着一支红笔,正在某一行画圈,老周则盯着表格最下方的备注栏直皱眉。

“来了?”小林抬头,“我们刚在琢磨,这需求列得是清楚了,可怎么落地?光是‘沟通能力’这一项,四个岗位四种解释,总不能请四个老师来讲课吧。”

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把笔记本打开:“不急着排课,先定方案。咱们不是已经按岗位分了四类吗?技术操作、维修支持、质量管控、生产协调。每一类,再拆能力,按缺啥补啥的路子走。”

老周抬眼:“可每个人都不一样,小陈想学编程,老李只想把参数看懂,这‘个性化’三个字,听着好听,做起来怕是要累趴下。”

“那就不是一人一方案,是‘一类一策’。”刘好仃敲了敲桌面,“比如维修支持类,重点补系统思维和故障排查逻辑;质量管控类,主攻新标准解读和报告撰写。人在组里,需求有共性,就能打包培训。”

小林眼睛一亮:“那像小陈那种想往技术管理走的,是不是可以单独拉个‘潜力班’?提前给点管理基础和项目思维?”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叫‘潜力班’,听着像贴标签。就叫‘拓展组’,谁有兴趣谁报名,门槛不高,内容灵活。咱们不卡人,只搭梯子。”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老周慢慢点头:“这么一分,确实比撒胡椒面强。可问题又来了——有些课,比如跨部门协作,好几个岗位都提了,是不是得一起上?”

“当然。”刘好仃笑了,“这不正好吗?以前各干各的,信息不通,现在借培训把人凑一块儿,边学边磨合。培训不是关起门来听课,是让不同岗位的人坐到一张桌前,把话说开。”

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上次包装组的老大姐说,机器太快,手跟不上。这种操作适应类的培训,是不是得一对一?”

“对。”刘好仃翻开笔记本,“这类我们叫‘实操护航’。安排老师傅带新人,或者让技术员蹲点指导,不赶进度,按个人节奏来。咱们不追求‘全厂三天学会新系统’,要的是‘每个人都能稳稳上手’。”

老周叹了口气:“可人手呢?老师傅自己活都干不完,哪有空带人?技术员更忙,抽不出整块时间。”

“那就拆时间。”刘好仃说,“十分钟也能讲一个点。咱们不搞八小时大课,搞‘微课’。早上交接班前讲五分钟,午休抽十分钟,晚上收工前复盘五分钟。积少成多,润物细无声。”

小林忍不住笑出声:“这不跟吃药似的,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了,“知识这东西,一口吃不成胖子,还得按时按量。”

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小林翻开电脑,调出岗位分类表:“那咱们现在就定个框架?先列四类岗位,每类列三到五个核心能力项,再对应培训内容和方式。”

“行。”刘好仃拿起笔,“先从技术操作类开始。”

两小时后,白板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四类岗位的能力模型初具雏形,培训方式也有了方向:微课、小组研讨、跨岗联合培训、实操带教、线上自学……形式多样,但都紧扣需求。

小林看着白板,突然问:“那通用技能呢?比如时间管理、基础办公软件、安全规范?这些是不是也得覆盖?”

“当然要。”刘好仃说,“但别跟岗位培训混在一起。咱们单列一个‘基础加油站’,所有员工都能选学。内容标准化,形式灵活,线上为主,线下为辅。”

“线上?”老周皱眉,“咱们这儿年纪大的不少,手机都用不利索,还能上网课?”

“所以得设计得简单。”小张插话,他是新来的培训助理,“我建议用短视频,一分钟讲一个点,配字幕,还能反复看。就像看菜谱一样,步骤清清楚楚。”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小张,你回头整理一批通用技能清单,咱们先做十个小视频试试水。内容要短,语言要活,别整得跟教科书似的。”

“没问题。”小张记下,“还可以加点小动画,比如讲安全操作,画个小人儿戴好护具,再标个‘√’。”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老周也松了口气:“这么一拆,一分类,一组合,好像也没那么吓人了。”

“不是不吓人。”刘好仃认真起来,“是咱们找到了法子。以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是照方抓药。需求我们已经摸清了,接下来就是科学配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小林点头:“那实施节奏呢?总不能一下子全铺开吧?”

“分三步。”刘好仃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步,试点。先挑两个需求最迫切、基础最好的班组,跑通流程。第二步,扩面。根据试点反馈调整方案,逐步推开。第三步,常态化。每年更新一次需求分析,培训跟着走。”

“资源呢?”老周问,“讲师、时间、设备,哪样都得钱。”

“讲师我们自己挖。”刘好仃说,“厂里有不少‘隐藏高手’。会英语的、懂系统的、带徒弟有一套的,都请出来当兼职讲师。课时费不高,但给荣誉,给发展机会。时间上,利用交接班、午休、生产间隙,不占正班。设备嘛——”他看向小张,“线上平台能不能用现成的?”

“可以。”小张说,“市里有个职工学习平台,免费注册,还能上传课程。咱们只要把内容做好就行。”

“那就这么定。”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方案框架今天敲定,明天我拿去跟厂里汇报。如果通过,下周就开始试点。”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三个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踏实。

“其实吧,”小林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培训就是走形式,签个到,拍个照,完事。可这次不一样。咱们是真在帮人解决问题。”

“是啊。”老周点头,“老李要是能听懂新标准,他徒弟也能早点上手。小陈要是真能学编程,说不定哪天能给咱们写个自动报错程序。”

刘好仃笑了笑:“咱们不光是在做培训,是在给人搭台阶。有人想往上走,咱们就扶一把;有人想站稳,咱们就给根拐杖。厂子是机器,人是齿轮。齿轮转得顺,机器才跑得快。”

小林站起身,把白板上的内容拍了照:“我回去就整理方案文档,把四类岗位的能力模型、培训内容、实施步骤全列清楚。”

“我负责联系试点班组。”老周说,“先从质检组和维修班开始,他们需求最急。”

“我来做第一批微课脚本。”小张拿起笔,“就从‘新设备操作十问’开始,小陈那稿子挺接地气。”

刘好仃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一阵暖。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最下方写下一行字:“培训升级方案——科学制定,稳步推进。”

刚写完,手机又响了。是小陈发来的消息:“刘师傅,图表挂好了,您要不要过来看看?我觉得还可以加个故障排查流程。”

刘好仃回了个“马上到”,转身往外走。路过培训室时,他推开门,小陈正站在梯子上,手里拿着一卷胶带,另一只手扶着墙上的流程图。

图是手绘的,线条清晰,标注细致,角落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刘好仃站在门口,没出声。小陈转过头,笑着打招呼:“刘师傅,您看这样行吗?”

刘好仃点点头,走近几步,伸手摸了摸图的边角,确保贴得结实。

小陈从梯子上跳下来,拍了拍手:“我明天还能再做一张,讲系统日志的。”

刘好仃看着他,忽然说:“小陈,下周一,咱们要搞个试点培训。你愿意当讲师吗?”

小陈愣住,眼睛睁大:“我?可我从来没讲过课……”

“没关系。”刘好仃拍拍他的肩,“你就讲你懂的,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咱们的培训,不看头衔,看本事。”

小陈低头想了想,抬起头,笑了:“那……我试试。”

刘好仃也笑了。他转身准备离开,手刚搭上门把,又停住。

“对了,”他说,“明天早上八点,会议室,咱们开个短会,把第一期内容定下来。”

小陈用力点头:“好,我一定准时到。”

刘好仃走出培训室,走廊灯光暖黄,照在墙上,映出他和小陈并排的影子。他没再说话,脚步沉稳地朝办公室走去。

钥匙串又响了起来。